《瀛奎律髓》共49卷,最后一卷为伤悼类:
有生必有死。吊哭、诔赙、挽些、哀词,所以尽伦理,而亦忠信孝悌之,天所固有也,性情於此见焉。交游以此重焉,观者不可以讳忌恶之。
五言律诗选录了12首,七言律诗选录了7首,都是哀悼之辞。
一、哭孟郊 贾 岛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塚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
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
郊寒岛瘦,贾岛(779年-843年)与孟郊(751年-815年)都是中唐著名的苦吟诗人,这是孟郊去世以后,贾岛写为之写得哀悼诗。方回点评说:
凡哭友诗,当极其哀。彼生而荣者,虽哀不宜过也。如孟郊之死,三四所道,人忍闻乎,并尾句味之至矣。《瀛奎律髓》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首联,贾岛对于孟郊应该“名传千古”,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三四所道,人忍闻乎?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孟郊无子且清贫,去世后寡妻独自生活,只留下山林边的一座破宅。令人闻之不忍。
上联“无”,下联“有(带)”,一般认为上下联“反对”为佳。
塚-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上联写实,孟郊葬于北邙山,大概离道路不远,不是好的位置。但是他的诗,却远播海外。还是反对,抑扬之间,看出人虽有才,但命运不济。
尾联以写景结束,斜日下寒天,一派肃杀没落,反应出作者心伤不已,读者也深受感染。
二、哭贾岛 姚 合孟郊和贾岛年龄相差28岁,巧合的是,二人都享年64岁。贾岛去世以后,姚合也作诗哀悼。《哭贾岛》有二首,方回选录的是第2首。 不妨把两首放在一起欣赏下:
其一:
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
岂料文章远,那知瑞草秋。曾闻有书剑,应是别人收。
首联用比兴之法写景:日没,波去。颔联用赋笔直写评论:名在,身休。
后四句,用虚字巧妙:岂料、那知、曾闻、应是。
其二:
杳杳黄泉下,嗟君向此行。
有名传后世,无子过今生。
新墓松三尺,空阶月二更。
从今旧诗卷,人觅写应争。
姚合的这两首诗中,都有一联写景。第二首的景语放在颈联:新墓松三尺,空阶月二更。
景语放在中间,相比第一首连续三联都是抒情评论,阅读时节奏上更舒服一些。
三、寄刘苏州 白居易去年八月哭微之,今年八月哭敦诗。
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
泣罢几回深自念,情来一倍苦相思。
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却苏州更是谁。
刘苏州,指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772-842),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当时刘禹锡在苏州任刺史。
首联,白居易说自己这两年失去了两位好友。微之,元稹(779年—831年),中唐宰相,字微之。敦诗,崔群(772—832) ,中唐宰相,字敦诗。
白居易如果多活几个月,自己也能作宰相。唐宣宗继位后,原准备请白居易出山为相,可惜白居易刚刚去世不久。
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却苏州更是谁。同年,这里的同年不是同榜进士,白居易(772年-846年)和刘禹锡(772-842)是同龄人。
刘禹锡收到这首诗后,也作了一首回寄白居易,《酬乐天见寄》:
元君后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
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箫鼓入松楸。
刘禹锡与元稹、崔群也是好友。刘禹锡说,元稹比咱俩都年轻,却先去世了,崔群与咱俩同龄也没有留下来。
高官(二人都曾经作过宰相)得作能有几天呀,而黄泉一去就再不回了。
我虽然不合时宜,但是也得以位居三品,等老了以后,终须为自己寻找一块墓地。如果我们早早的显达,估计也会在箫鼓声中葬于坟墓里了。
白居易的诗中曾写“同病同心事”,白居易和刘禹锡生前都没有作过宰相,白居易虽然屡遭打击,但是刘禹锡则更加坎坷。除了同时为好友去世而伤心,不愿意趋炎附势,或许也是二人的“同病”。而曾经一身正气的元稹,后来却攀附宦官,两度入相,两度被逐。
刘白二人看出仕途的凶险,远离权利纷争,更是明智之举,最终二人都躲开了甘露之变。
刘禹锡在《乐天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和以寄苦怀》曾自注:“敦詩與予及樂天三人同甲子,平生相約同休洛中”。
最终崔群早亡,刘白二人晚年同在洛阳养老,得以善终。
对比较这两首诗,白居易的哀悼之情更深,而刘禹锡则有更多的人生思索。
结束语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七律习作120伤悼类,《过牛渚矶李白冢》
采石升明月,人间失谪仙。沧江流不尽,遗响浩无边。
饮酒追陶令,论功愧鲁连。几回空忆谢,春草自年年。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