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唐诗之路”
江南水乡的诗韵与秀美尽展眼前
步入“艺术长廊”
中国传统水墨画意蕴悠长
……
走进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
处处可感的浓郁文化氛围
展现出“人文亚运”的独特魅力
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
是赛时媒体记者的“大本营”和信息传播的“总枢纽”
也是向中外媒体展示举办国家和举办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步入主媒体中心的主通道上
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唐诗之路”主题作品展
收集了《全唐诗》中部分创作于浙江的诗作
以国画、书法、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诠释诗词
展现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构成“一诗一画”的叙事线索
位于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的“唐诗之路”主题作品展。新华社记者 郑梦雨 摄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闵学林创作的《西湖掠影组画》之一。(杭州亚组委供图)
杭州的山山水水,寄寓了诗人白居易满怀的烟水深情;而西湖的一草一木,在无数诗人的日日夜夜里,幻作心田中的万斛甘霖。
在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的正面,灵动线条勾勒“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城画卷,西湖胜景呈现于方寸间。中国人“藏日月于壶中”的浪漫尽显。
2022年4月12日拍摄的杭州西湖景区杨公堤附近的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郭健濂创作的《富春山望之隔江帘幕》。(杭州亚组委供图)
诗中的望海楼位于杭州旧城凤凰山上,今有旧址、楼已不存。望海楼也叫望潮楼,看的是钱塘江的潮水。
形之奇、气之盛、势之猛,令钱塘江大潮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借来一江秋水、万派涛声。
6月28日拍摄的流经杭州的钱塘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秋日富春江行》
唐·罗隐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高世强创作的《山水宣言:云山六章》。(杭州亚组委供图)
富春江两岸多出盛景、江水耀金,《与朱元思书》赞誉:“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江畔年年,山水长青,风景旧曾谙,杭州亚运会让一汪江水再添流动:24日,本届亚运会首金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诞生。当绿水青山真切“拥抱”运动健儿,更似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8月24日,空中俯瞰毗邻富春江的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虞仲韦创作的《鱼乐国》。(杭州亚组委供图)
唐代诗人戴叔伦用短短28个字描绘了钱塘江中上游、兰溪一带的优美山水,以及渔家的闲适欢快之情。
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1990年兰溪生产研制的第一批国产塑料藤球出现在北京亚运会赛场。
30多年后,杭州亚运会的藤球制作仍沿用了当初兰溪的工艺。“藤球生产工艺”的“出圈”,成为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文明相融合的最好例证。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节选
唐 ·李白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塔可创作的《魏万行旅》。(杭州亚组委供图)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唐·李白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许江创作的《凤阳有松》。(杭州亚组委供图)
两首诗分别出自浙西、浙东唐诗之路。从古至今,无数名人志士在这条山水人文之路游历,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
杭州亚运会将“聚光灯”打在浙江,也为邂逅诗画江南的“人文基因”提供了绝佳切口。各代表团和游客可以踏上“烟柳画桥诗路之旅”,循迹天姥山、天台山,打卡唐诗之路。
8月19日拍摄的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三都渔村水上婚礼传统民俗表演。三都镇地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些艺术作品,以多种创作视角介入对唐诗的解读与对诗画江南的再现,每件作品都与一首经典唐诗‘发生对话’,以诗画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杭州亚组委视觉形象主管翟振辉说。
当“诗”与“画”相汇
人文亚运的气韵
呈现在世界眼前
记者:段菁菁 郑梦雨
来源 新华社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