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重阳节‖蒋德均

3 已有 111 次阅读   2023-10-23 10:12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重阳节‖蒋德均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今又重阳》 演唱:廖昌永(视频来源:冰歌音乐视频号)

诗词里的重阳节

蒋德均

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故曰“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女儿节等说法。又因在古汉语的数字中,“九”为大,“九九”与“久久”同音,具有长长久久的吉祥之意,所以,重阳节也称老人节。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托名刘歆著的《西京杂记》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宫廷、民间往往一起庆祝,并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还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送行仪式。大火星一词,最常见的出处为《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处的“火”即指大火星。相传自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来确定季节的规律。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寒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星”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有着特殊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古代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游,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

其三,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女,嫁给同县姓谢家。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并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不堪忍受,在重阳节那天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人们为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女儿归宁、敬老祭祖等活动习俗以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饮食习俗。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登高眺望故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心上涌起无限烦愁。心中已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生活却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飞来?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运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显得浅近亲切。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干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俭朴亲切。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登高》是王昌龄一首描写唐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诗歌,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作者从远及近,由外而内,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最后诗人说出了自己内心感受,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恐怕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这首诗就是他17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日龙山饮

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落拓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所在。

九 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诗人说,重阳节到了,篱墙处各色菊花盛开,人们采菊花、饮美酒。我身在异乡,忍受着思念故乡的痛苦,也跟大家一样在门口插上茱萸。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重九登高时作。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仗,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该诗被人誉为七律之冠。其诗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五绝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这是诗人贬谪江州司马重阳之作。诗人借节重阳抒怀,感叹人生与时光虚度,借酒浇愁,有无奈归隐之意。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院子的菊花一片金黄,中间有一丛白花显得那么孤独。就像今天的酒席歌舞上,有一个白头老翁步入了少年去的地方。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此诗融节日风景与身世感慨于一体。用典自然,风流依然。重阳节菊花盛开而飘零,自己带着病体拄杖登高,不知今年重阳龙山聚会,哪一个才是最潇洒风流的呢?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江水倒映着秋天大雁开始南飞的影子,约上朋友,携着酒壶,登山揽翠。尘世的烦扰,让人平生难得开心一笑,菊花盛开时,插满头而归。只管纵情痛饮美酒,欢度重阳佳节,不必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故国流泪呢。

九日置酒

宋·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诗歌充满情趣。诗人说,我特别重视这晚秋九月九早晨的美好时光,叫人在高台上张起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音乐。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品赏杯里的菊花。雨后的溪水澄净空明,初晴的日光影淡成霞。我这白头太守真是有些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托盘承接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身佩紫兰,头插菊花,一遍又一遍重温旧日的癫狂。想借一番沉醉忘掉失意悲凉,清歌一曲,唱断人肝肠。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表达凄凉的人生感怀。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同客人携酒登山,江面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得有一次开心欢笑,趁年轻时头上插满菊花玩个痛快才回去吧。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的美景,登上高耸入云的高山,用不着去担心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去了,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啊。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描写相思憔悴的千古名句。

重阳

宋·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这首诗是一首末路英雄的人生挽歌。千年以降,读之令人犹然不禁扼腕叹息,潸然泪下。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沉重、追忆与反省,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游子的愁肠。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长期在外漂泊,重阳佳节,瞭望当归,其情其景,可想而知。诗人说,多年过去了,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只能遥对故乡的菊花独自饮酒。极目远眺,远处的云树苍茫,天气转冷,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放眼望去,哪里才是思念的故乡?

客中九日

明·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重九登高,自古而然。诗歌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夕阳、湖泊、楼阁、寒塘等,境界迷茫却不孤寂;接着写在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乡愁。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纳兰性德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秋意渐浓,心内的惆怅挥之不去。成天将自己关在深宅大院里。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也阴晴不定。雨过天晴之后,篱墙边的菊花缕缕飘香。据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更加百感交集。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还记得我呢?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乡路迢迢,家像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难受,在这当大雁南归之际,更加冷落凄凉。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下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结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归而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的苦况。

END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延伸阅读

【春节特辑】诗词里的春节‖蒋德均

【元宵特辑】诗词里的元宵‖蒋德均

【清明特辑】诗词里的清明节‖蒋德均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上巳节‖蒋德均

【端午特辑】诗词里的端午节‖蒋德均

【七夕特辑】蒋德均:诗词里的七夕‖王雁灵等:七夕诗词合辑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中元节‖蒋德均

【中秋特辑】诗词里的中秋‖蒋德均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宜宾学院)

配图:方志四川

视源:冰歌音乐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