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大诗人杜牧(803-852)享年五十岁,不知道死于什么病,当他预感到自己行将不起时,抓紧安排后事,其中重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对一生做出总结。第二件事,将过去作品中自己不满意的篇什统统烧掉,并安排外甥裴延翰来编自己的诗文集。后来小裴根据舅舅的焚余之稿以及他过去寄给自己的诗文,编成一部二十卷本的《樊川文集》,流传至今。
杜牧画像
被杜牧烧掉而外界仍有流传的作品,后来由宋人编为《樊川外集》《樊川别集》各一卷。在此之外还有少量真伪难辨的佚文,现已统统辑入时下最为易得的《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一书之末。注意网罗作家集外之作的风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力求其全,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其间也有些复杂情形,有时或近于找出若干赘肉塞还作者,贴上去反不如作者减肥后的形象那样美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留给孩子们一篇诗体的遗嘱: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为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采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此诗题作《留诲曹师等诗》(后编入《樊川外集》)。曹师是杜牧之长子晦迟的小名,杜牧共有五个子女,《自撰墓志铭》(《樊川文集》卷十)曾逐一提到他们:“长男曰曹师,年十六;次曰柅柅,年十二。别生二男,曰兰,曰兴,一女曰真,皆幼。”杜牧要求他们加强学习争取进步,最重要的是提高品德修养,务必要以孝友与诚实为根本。杜牧要求孩子们珍惜自家的门第,发扬优良传统,为京兆杜家增光添彩。
杜牧出身于高门,上几代都是官员:父亲杜从郁因庇荫而得官,最后当到驾部员外郎;祖父是多有政绩赫赫有名的宰相杜佑,他撰写的《通典》二百卷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则正是他留下的物质遗产。从这位了不起的祖父再往前追溯,京兆杜家多少代一直都是高官。杜牧对自家光彩照人的家族史特别是杜佑的丰功伟绩津津乐道,一再见之于诗文,所以在遗嘱诗里也特别题到“吾门”,要求曹师等人接好班。
高度重视门第、特别讲究门风乃是中古时代的传统,那时名声较好的世族高门子弟无须经过考试,只要得到推荐选拔就很容易获得美差,他们几乎垄断了官场里所有的要津。到唐朝,新兴的科举考试给士人们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家族出身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上升之路其实乃是双轨制,高门子弟可以通过庇荫而得官职,脚下有着更宽广的道路。只是如果品行方面有毛病,要想有那种好事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唐朝的士大夫既要求儿子学好文化,更非常重视他们的品德修养。德才兼备当然最好,才学差一点也还有路可走,为人必须正派,名声要好,一味躺平是不行的。杜牧的几个儿子做得不错,“晦迟终淮南节度判官,德祥(小名柅柅)昭宗朝为礼部侍郎知贡举,皆有声望”(《金华子杂编》卷上)。二子不坠家声,杜牧可以含笑于九泉之下矣。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作者顾农),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