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悄至,大自然无声地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宋人的笔下,夏浅胜春,最为可人:花有蔷薇、月季;果有樱桃、梅子;景有雨打芭蕉、浮翠新荷、扇里麦香……
在宋代的文人墨客眼中,夏天的晴风雨露、梅荷芭蕉、竹林松阴、虫鸣蛙啼,都是四季最为美好的存在。
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人们的心情也如同这初夏的微风,轻盈而愉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几首写夏日的宋词,每一首都是一幅悠闲的夏日图。
微雨过,小荷翻,初夏到身边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唐人喜春,宋人爱夏,正在午睡的人儿被棋声吵醒,在这美好的夏天非但丝毫不恼,反而非常开心。
微雨突然而至,大珠小珠洒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碧绿欲滴新生的嫩小荷叶,在风雨过后都翻转了过来。
池塘旁边的石榴花,现在被雨水滋润后,花开欲燃。
满眼的绿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斑斓耀眼。夏日浩瀚,万物无羈。
初夏的时光是宁静的,在这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让人内心宁静且愉悦。
花木葱茏,微风绕屋
《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
宋·毛滂
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
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唤人醒、不教梦去。
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花木葱茏,微风绕屋,最是凉意拂人的初夏。
午梦方醒,可是松阴笼罩之下,又觉得凉意可人。
让人仍然流连梦境之中,心中充满了似梦似醒的迷蒙之感。
梦里的花,被风吹响,想见的人,就在眼前。
景色美,生活慢,心情好,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荷花盛开,清香醉人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夏天渐渐深了,夏天的绿,也从浅至深,从淡淡的几抹,终于长成丰茂浓阴。
它驱散了暑热和浮躁之气,也让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和安放。
而绿意的衬托,也使得各色花朵艳丽芬芳,尤其是开的最盛的莲花,绿意映衬着它们粉红的脸庞,好一片醉人的好光景!
夏日赏荷,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也给予心灵一方宁静的天地,徜徉在大自然的馈赠中,躁动的灵魂也得到了宁静。
午睡起后,宜吃冰瓜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叮当响。夏天最爽的一件事,莫过于吃冰瓜了。
汪曾祺说: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慵懒的躺在竹方床上,闻着满院的荷花香,在盛夏的午后,来一口清甜的西瓜,才是夏天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夏天炎热,但我们仍能从烦躁中找寻一丝清凉。
夏天如此,人亦如此。世事繁杂,急躁处事不可取,于繁杂中寻觅一丝清净,日子方能长久。
南窗倦卧,晚读闲书
《千秋岁·咏夏景》
宋·谢逸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旧日素笺浅浅愁,易水砚边纸成行,仿佛用一曲笛音便可把鹧鸪唤醒,用一把琴书便可吟出爱恨情仇。
窗外有婆娑花雨,也有软糯雀鸣。芳心初歇,那一弦一柱的颤音变得幽长,且深切。
仲夏午间,卧房或清、或静、或雅、或淡。
这样的安谧,这样静下来、慢下来的时间是值得爱的。
此刻的心境,应是充盈而满足的,无关他物,只在吾心。
夜晚纳凉,满池花香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傍晚时分,携着竹杖出门追夏天的风,停驻在画桥南畔的柳树下,这里绿叶荫浓,清凉无比。
夜色降临,一轮明月升起,小河流淌,岸边亮起无数烛火。在灯火闪烁之间,画舫划过,留下清越的笛子声。
寂寂夜色之下,晚风初定,不知不觉,池中莲花悠然盛开,散发出清淡恬静的香气,一切朦胧又惬意。
季节并不是悄无声息的来到我们的面前,而是我们忙碌的生活容易忽略周遭的变化,唯有不改对生命的好奇,才能领略自然的美丽。
不错过季节交换间细微的变化,便能收获见天地的欢喜。
宋词里的夏天,有沁凉的瓜果、随风摇摆的荷花,也有闲适的自己、朴实的田园……
在这些诗词中,我们似乎与词人擦肩而过,听他听过的蛙声,摘与她擦肩而过的荷花,也和他们一样在午后昏昏欲睡,虚度一个夏日。
宋朝的夏,它没有只停留在时光中,而是跟随着诗词,在每一个人心中。
长廊幽径,庭院深深;花影一帘,茶盏一套。
宋词里的夏天,就是这般动人。
文末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点击右下角,畅所欲言!
来源丨诗词天地及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2285912268@qq.com。
编辑丨Lily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