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当美酒邂逅诗词,诗词中的酒香浸润人心上千年

3 已有 462 次阅读   2024-06-05 00:57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当美酒邂逅诗词,诗词中的酒香浸润人心上千年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酒的出场率是极其高的,酒以其华丽的出场方式轻松摘下高频词汇这一标签。

而且,酒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意象,它更是以实实在在的形态成为表现文人雅趣和名士风流的外在载体。

酒是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创作的媒介。可以说,酒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读懂了酒,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以诗歌形式记载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

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的中就有这样的描写:“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这一段诗歌描写的就是一次盛大的酒宴场面

传说酒最早是由杜康酿造而成的,后来“杜康”还成为了酒的代名词,无怪乎曹操会对酒当歌,临江唱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

陶渊明说“酒中有深味”,晏殊说“一曲新词酒一杯”。

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的诗歌与酒有着很大的联系。

诗人们以酒助兴、借诗抒情,他们与酒的微妙关系让两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与酒交融交织,相得益彰。

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二者的契合为人们描绘了一幅诗情酒意的全景图。诗酒联袂,寄意遣怀,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段美谈。

历史上的文人,似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生得意须尽欢时的一杯酒;失意困顿、漂泊时的一杯苦酒;宾朋相聚时的把酒言欢、觥筹交错;有钱时饮酒、酒干倘卖无的一杯感动之酒;隐居时独自一人的对酒释怀;金榜题名时的一杯洋溢着欢乐的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无论是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喟叹,还是陶渊明“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的恬淡娴静。

无论是嗜酒狂放的“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还是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桀骜不驯,他们以酒为伴,飞泻才情,他们都是才情凝聚、诗情纵横的文化名流,酒也在他们的生命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所以,杜甫漫步江畔时会写道:“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在诗人看来,如果旅途中再有一杯美酒相宥,真就不枉此行了。白居易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

可以看出,在很多文人的人生际遇中,酒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伴侣,诗与酒几乎在所有文人的生活中不可分离。

酒既可以激发灵感 ,又可以作为保持精神独立的心理慰藉。此时,酒已经从一种物质升华为一种艺术创作的佳境,更成为一种独有的酒文化。

诗词与酒有着这样浓郁的解不开的情缘,就在于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它的个性是能够使人兴奋不已,触发作家的创作灵感。

饮酒时,无论是微醺,还是半酣,或者是酩酊大醉,身心俱进入梦幻般的妙境,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便被激发出来。

除此之外,酒还能够使人在陶陶然中,忘却世俗之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文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情趣附着于酒,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于是,以酒抒情、借酒抒怀,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诗词与酒的邂逅,成就了中国酒文化的厚重感,这一现象在唐诗与宋词中尤为明显。

一,杜甫的饮酒诗

李公麟是北宋代有名的画家,他的绘画技法从名家顾恺之、吴道子等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

李公麟的笔法行云流水,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自成一家,他根据杜甫的名诗《饮中八仙歌》中的人物形象,创作出了一幅《饮中八仙》的画作。

这幅长卷以白描勾勒,含蓄而刚劲。尤其是对人物服饰上褶皱的描绘非常精炼,简洁明确,毫不拖泥带水。景物、器用的配置也恰到好处地起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在表现技巧上此图也相当成熟,图中的人物、衣饰、景物、器用等的用笔纯属中锋,均以单线勾勒,寓清刚圆劲于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之中,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李公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传尽心曲,入木三分。

因为他的这幅画作就是以杜甫的诗歌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杜甫诗作中的八个人都生活在唐代,他们都是以饮酒著称于当时。

所以李公麟在描绘这八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本着忠实于杜甫诗作原貌的精神,进行的艺术创新。因而在图卷中所绘制的这八个人都带有写实的肖像意味。

话说回来,杜甫为什么要将这八位饮者写进诗中,这还得从诗与酒的关系说起。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的国度,也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饮酒传统的国度

再回到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

诗人杜甫像一位高明的画家,以写生的手法,抓住每位饮者鲜明的特征进行描绘,工笔细描,泼墨渲染,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饮者众生相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既是一首自然质朴、韵律谐美的七言律诗,又是一幅豪爽飘逸的、醉态萌生的人物饮酒肖像画。也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诗与酒的真谛。杜甫的原诗如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在这首诗中,“饮中八仙”之一的贺知章是杜甫第一个描写的人物

贺知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唐代诗人,他的《咏柳》是一首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的千古名作,更是因为优美的意境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杜甫用“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来描写贺知章的酒后的状态。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后任太子宾客,秘书监。

贺知章性情豪放,不拘小节,自号“四明狂客”。

贺知章不仅诗文一流,而且还是一位特别喜欢饮酒的人。在杜甫诗中,贺知章由于饮酒过量,醉眼朦胧,眼花缭乱,骑马的姿态就像乘船一样,上下起伏,摇晃不定。

即使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掉在路旁的水渠里,他还是一副酒醉未醒的样子。其实诗中的“井”字,并非指水井,而是水渠、水沟或者下水道的意思。

诗中虽然只写贺知章醉后的神态,描绘他喝醉酒后,骑着马就像乘船一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曾经眼花缭乱,跌进水渠,竟在水里熟睡不醒。

贺知章在八人中是资格最老,年纪最大的一位,杜甫利用夸张与写实并重的艺术手法描摹这位长者一时兴来喝得酩酊大醉,似乎有点失态。

诗人用惟妙惟肖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贺知章纵酒豪放、旷达飘逸的性格。贺知章谐谑滑稽、富有浪漫的形象跃然纸上

关于贺知章,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话说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独自来到长安。

有一天,他和贺知章不期而遇,贺知章早就听闻李白的诗名,两人一同来到一家酒店,把酒论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这一喝就是一个下午的时光

当他们准备结账离开酒店时,贺知章一摸口袋,才想起出门的时候忘了带钱,于是贺知章毫不犹豫地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这个金饰龟袋是唐代官员的一种配饰,也是身份的象征。

唐初官员的服饰,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三品以上的官员才会佩戴金龟袋,官员的名字和官职都会记在上面。

史料记载:鱼符材质“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贺知章时任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是一位三品官员,所以佩戴着金鱼袋

李白连忙劝阻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拿来换酒呢?经过这次以酒会友的相逢,李白和贺知章也建立深厚的友情,后来,贺知章向朝廷推荐李白,李白也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可以说也是因酒结缘。

当贺知章去世后,李白思念友人,对酒独酌,想起当年金龟换酒的故事,一时间百感交集,还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的诗歌来追忆这位老朋友

汝阳王李琎是杜甫第二个描写的人物

杜甫连用三句来描绘李琎饮酒与醉酒的状态:“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李琎,是李宪的儿子,唐玄宗的侄子,史料记载李琎“眉宇秀整,性谨絜,善射,帝爱之”。李琎的花鼓打的也很好,李隆基还给他送上了一个“花奴”的称号,可以说李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翩翩公子。

由于李琎身份显赫,深得李隆基的宠信,所以他在饮了三斗酒后,才上朝面见天子。

李琎与贺知章等人有诗酒交,常有来往,他对酒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即便是路上遇到卖酒的车辆,闻到空气中散发出的阵阵酒香,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口水,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去这是如何理解呢?

原来酒泉就是一个以酒得名的城市,据《三秦记》记载:“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所以李琎才会这样说。

杜甫当年来长安初期,曾在李琎的府中作宾客,彼此切磋诗人,饮酒作乐,可以说杜甫对李琎还是很了解的。

杜甫在这首诗中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李琎不拘小节、贪杯酣酒的心态和醉意,真可谓描摹精工,点指画字。诗人也很有分寸地拿捏住了李琎饮酒与醉酒时的状态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这是杜甫描写的第三位人物形象,说的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历任通州刺史、河南尹,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担任朝廷左相一职。

李适之性情豪爽,人际关系很好,他的朋友圈云集了当时文坛的逸士名流,他常摆酒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对于这样的生活,李适之在《朝退》一诗中无比自豪地说:“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性格开朗的李适之每天沽酒待客,酒逢知己千杯少,欢酣豪饮就成为李适之的待客之道,所以杜甫说他喝酒的样子恰似长鲸吸纳百川。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适之罢相后,到宜春当太守去了,一时间门庭冷落,平日里和他推杯换盏的逸士名流也都刻意回避,不再去李适之家里饮酒去了。

此时的李适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喝酒时也是独自对酒独酌,人生浮沉,饮酒时的心情也就不一样了。这时的李适之在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喟叹:“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杜甫诗中的“衔杯乐圣称避贤”一句就是化用了李适之的诗句,诗人杜甫满怀同情和怜悯,用抑扬顿挫的笔调勾画出一位带着几分无奈和凄凉心态饮酒的人物形象

崔宗之是杜甫描写的第四个人物形象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这三句就是诗人对崔宗之饮酒时的状态的描绘。崔宗之袭封齐国公,是一位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

崔宗之在八人中年龄最小,可他潇洒自如,气压群芳。他高举酒杯,眼睛望着天空,开怀畅饮,俨然一幅傲世独立的饮者风度。

尤其是他醉酒的姿态,摇晃的身躯,宛如一棵玉树在风中摇曳,光彩照人,令人叹服。

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崔宗之潇洒的醉态,这神来之笔,把一个风姿绰约、睥睨一切、醉态可掬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五位出现在“饮中八仙”序列中的是苏晋

苏晋自幼聪颖灵慧,辩古通今,文章出众。出家后,曾得慧澄和尚的绣弥勒佛像一面,并挂于禅房,爱不释手,整天叩拜,长斋念佛。

寂寞单调的斋房生活,再加上酒的诱惑,使苏晋一时忘记了佛门的各种规章制度,我行我素,开怀畅饮,追求人生的最大快慰。“

醉中往往爱逃禅”或许是作为出家人的苏晋对贪杯酣酒的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注脚吧。

杜甫诗中的苏晋的这个人物形象,让人想到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们两者之间还真有些相似性,鲁智深不也是违反了清规戒律,跑到山下去喝酒的吗?

但是人们每每读到鲁智深的这段情节时,往往对他违反清规戒律是持有包容态度的,反而为他下山喝酒的这一情节大呼过瘾

因为人们在鲁智深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情感饱满、有血有肉的、甚至有些许可爱的人物形象,或许苏晋也是这样子的,这样一比较的话,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紧接着,杜甫用活色生香的、浓墨重彩的手法,一连四句刻画出“饮中八仙”序列中的第六位。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李白

李白,品味着诗酒山水文化的奥秘,更加淋漓尽致地发展了这种诗酒情缘。他以诗酒来解愁,以诗酒为乐趣,在诗酒中忘情,在诗酒中陶醉。

李白或许是一位真正的饮者,他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还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饮酒不但解愁,还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而且李白饮酒的状态是酣畅淋漓的豪饮。

他在《赠内》诗中如此表露心迹“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阳歌》中,李白甚至豪情满怀地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怀。”

美酒就是李白才思的源泉。酒能排除忧愤,同样酒也给诗人带来无比美好的遐想

在《月下独酌》中,李白写道:“花间一壶 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对月饮酒,尽情欢歌,他将情感寄寓在酒中,这是何等的豪迈与飘逸。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启发了诗人的才思,也释放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歌,诗人借酒得到灵感,酒成就了诗人的名声,正是诗与酒的完美融合,才成就了李白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盛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传神之笔,生动地道出了李白与酒和诗的关系,写出了李白饮酒的疏狂与洒脱,才华的高超与横溢,性情的豪爽与洒脱。

“饮中八仙”中第七位飘然而过的人是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当过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张旭是唐代很有名的书法家,他与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并称“颠张狂素”。

尤其是张旭的草书,笔走龙蛇,千变万化,被人誉为“草圣”。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当时又并称书、诗、剑“三绝”。

与张旭的书法一样出名的就是他饮酒时的状态。张旭也是一个贪杯好酒之人,酒过三巡,狂奔大叫,提笔疾书,这在杜甫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张旭醉酒后脱掉帽子,用头发蘸上浓墨,以发代笔,实属罕见。所以杜甫认为,在王公贵族面前,张旭不拘礼仪,无拘无束,毫不掩饰自己,这是多么洒脱风流、个性张扬的一个人啊。

杜描写张旭饮酒的状态,虽然只写了三句,却写得淋漓尽致,是怀着深厚的感情落笔的。

后来当杜甫来到成都时,一次偶然见到张旭的遗墨,睹物思人,诗人一时间不能自已,在《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一诗中说:“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杜甫将焦遂排在“饮中八仙”序列的最后一位

这最后一位出场的叫焦遂人可不简单,他虽然是一介布衣,但是能与以上七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并列在序列中,必有其过人之处。

原来焦遂生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因而,平时少言寡语,与世无争。“焦遂五斗方卓然”,当焦遂五斗酒过后,仿佛象打开了一道闸门,神情奇异,飘然洒脱,侃侃而谈,这时才显现其卓越的才能。他“高谈阔论”,妙语连珠,惊动了宴席上所有的人。

杜甫将焦遂饮酒后的气质拿捏得准确到位,诗人充分把握住了焦遂的心理动态,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平时沉默寡言,酒后语惊四座的的饮者风度

《饮中八仙歌》,韵律严谨,个性鲜明,轻松欢快,杜甫以酒为串联全诗的情感纽带,把八个人物形象连接到一起。

他们虽有不同的习性、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经历,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趣,那就是对酒的爱好,酒让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更加饱满,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杜甫的这首诗,酒中有诗,诗中有酒,二者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呈现了描一幅诗情酒意的全景视图

杜甫以不拘绳墨的艺术手法,以超凡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字功力,将八位人物形象刻画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杜甫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首传唱不衰的诗篇,更是一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不朽画卷。后世画家每以这一首诗为蓝本,绘制出一幅幅主题明确的《饮中八仙图》,从这一点上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完美地诠释了诗与酒的内涵。

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酒词

作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一代文学宋词,它切切实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宋词中的酒文化,为宋词平添了芬芳馥郁、温润动人的气息,宋词中的酒文化也成为一探宋代文化生活面面观的一个高清画面。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宋词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晏殊《浣溪沙》中所写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者的关系

宋代词人喜爱饮酒,他们所饮的酒有淡雅,细腻,浓郁等多种口味,一杯美酒包含着馥郁的窖香带来的优雅、芬芳的陈香带来的舒适。

美酒醇厚绵甜,香味协调,一杯下肚,齿留余香,更能激发出文人墨客的情怀来。美酒中蕴含着多样的人生,融入了他们的酸辣苦辣、悲欢离合,他们或以酒言志,或以酒抒怀,或以酒传情。

且不说从茶房酒楼、勾栏瓦肆发展起来的宋词,就连宋词的主要创作群体——文人学士、士大夫阶层,他们无不借酒抒怀,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词作。

试看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女词人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豪放词人刘过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在宋代百家争鸣的词坛,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大量的饮酒词,相较于以男性词人为主的宋代词坛,李清照的饮酒词也是不遑多让的。

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词作有49首,其中涉及饮酒和醉酒的就有26首,这一比例超过了50%,而且这些词中的与酒有关的名句都是饮酒或醉酒的名场面, 小话诗词列举部分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李清照,作为词坛上别开生面、琪花瑶草般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中也不乏杯酒吟唱之作

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继承了“借酒抒情”这一传统的创作模式,同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心态,将人生际遇、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填进词中,李清照饮酒作词所展示出的思想内涵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从小受到优良的家庭教育,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很早就展现出了文学方面的天赋。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还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和谐的生活,两人琴瑟和鸣,一起诗词唱和,一起收集、欣赏金石书画,她还帮助丈夫整理、编撰《金石录》。

赵明诚读书时,每月只能回家两次。赵明诚参加工作后,经常在外地任职,夫妻聚少离多,这就难免给李清照甜美的生活中带来几片愁云,也使她写下了不少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

这些词作中不少是醉酒以后写的,可以说是词人真实的情感体现。

尽管期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的生活大体是安宁的。南渡以后,丈夫去世,李清照独自一人承担生活的重担。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孤独中的李清照不得不过起了飘零寓居的生活,她一度辗转于吴越一带,面对世事无常和人生际遇,她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填进词中。

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是借酒浇愁,所以词作中更多了一份深沉和悲哀。

(一)欢愉时刻的一杯酒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是非常闲适、恬静的,但她的性格中充满了活泼、好动的因子。

李清照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荡舟湖面,她喜欢与闺蜜分享心中的小秘密。读书之余,她会和好友来到花园荡秋千,有时还会约上闺蜜去郊游。

有一次,她们相约来到了一个开满荷花的池塘,她们驾起小船,小船儿推开波浪,荡漾在开满荷花的湖面上。

当小船来到藕花深处,惊起了水中栖息的水鸟,少女们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湖面上,这是一幅具有青春活力与生命动感的画面。

只不过这一次来的时候,她还偷偷地从家中带上了美酒,喝起了小酒。虽然三杯两盏自遣兴,可是一不小心,她们就喝醉了。

后来,当她和闺蜜谈论起这件趣事的时候,便用一阕《如梦令》生动地还原了少女时代的美好青春画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她们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优美的景色,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日暮时分。

夕阳将它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湖面上,湖面倒映着夕阳的影子,也倒映着少女们青春靓丽的身影,更回荡着她们甜美欢快的笑声。

夜幕降临,她们已经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分不清了,慌忙中竟将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大家心中十分焦急,想争分夺秒地把小船从荷花中划出来。

急促嘈杂的喧闹声,惊扰起了眠宿在滩边的鸥鹭。这夕阳下的奔跑,不正是词人即将逝去的青春年华吗?

晚霞的余晖照着彩亭垂柳,碧波红莲,兴高忘返的一群少女在荷塘迷路,情急难归,欢笑声,桨声,水鸟鸣叫声响成一片。

这是多么生动传神又令人沉醉的一幅日暮醉归图啊,不要说是李清照,就是读者也会深深陶醉其中。

这首词也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景与酒交融的境界:活泼少女荡着小舟,举杯对饮,在藕花簇拥之中,不知暮色已近,依然沉醉美景。此情此景,如果没有美酒相伴,那岂不是会少很多乐趣?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轻松惬意的,没有任何烦扰,此时的饮酒仅仅是为了助兴,增添几分快乐舒畅的心情。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到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与愉悦之情就从词作短促的节奏和明快的韵律中洋溢而出了。

在这首词中,酒作为李清照的出游助兴之物,更增添了她游玩的欢畅愉悦之情。李清照以酒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回归之情,以及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少女情怀。

在此,少女的青春萌动与自然的景色美妙地交融在一起,奏出了天真活泼的生命旋律。

(二)思念中的一杯酒

是爱情,让李清照和赵明诚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举案齐眉,感情融洽。然而夫妻二人也是聚少离多,李清照也就难免独守空房了,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也只有借酒消愁了。

李清照词中的酒,便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丈夫赵明诚相思之情,这样的情感体验在她的《醉花阴》一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这一特定时节环境中所产生的愁怀。但此时的李清照,与相爱至深的丈夫分居两地,这时她独守空闺,整日里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所以她对时间也就格外敏感了。

白天真是太漫长了,如果天气稍微好点的话,她还可以来到庭院中散散步,消遣消遣,但是在这个重阳节又遇上“薄雾浓云”的天气,她连门都不想出了。

从开篇对时间节令和天气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词人内心的苦闷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重阳节本来是与亲人相聚的日子,但亲人远离,她只能与菊花对酌,樽前弥漫着菊花的幽香,也描绘出了词人饮酒时西风帘卷的晚秋景象,更描绘出了词人终日凝愁的苦况。

这种极致的思念到黄昏时便达到痛苦的高潮,词人只能借酒浇愁,除了饮酒以外,她还能做些什么呢?

可想而知,李清照被这思念之情缠绕得太久了,她不得不借酒抒发。因而这里的酒,更多的是词人藏也藏不住的孤寂、思念之情的体现

即便是醉酒之后,直至半夜当凉气逐渐侵入到词人的卧室时,她也未能安心入眠,还在床上辗转反侧。百无聊赖之下,她只能将自己的心绪付诸文字。

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她来到书案前,写下了这首词,装进信笺里,寄给远方的丈夫。

文字是有情感的,也是有温度的,当这封带着思念、牵挂的词作送到赵明诚跟前的时候,他似乎在文字中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看到这个情景不要以为我心中已经不再愁苦了,看看我已经被离愁弄成了什么模样,我已经因为思念而形容憔悴,身体更是弱不禁风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她对丈夫直抒胸臆的思念,晚风中的菊花、因相思而致形体消瘦的词人,两者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是这么贴切,传神。

李清照以人的憔悴、消瘦,来形容旷日持久的相思之情,这比把相思之情直接说出来要含蓄得多、委婉得多,蕴藉得多。

(三)孤独中的一杯酒

南渡之后,一系列词人不愿接受的事实接踵而来,先是他与丈夫集半生精力和时间收藏的金石书画在途中遗失殆尽,还有就是词人在南渡之后面临的生计,不幸的遭遇压得李清照喘不过气。

在南渡之后的人生里,李清照的人生似乎莫名地与凄凉、不幸一而再再而三地相遇。正所谓祸不单行,不久赵明诚因为疾病而撒手人寰。丈夫的去世,使得李清照的处境显得更为凄凉,她内心的愁怨郁积于胸,无人倾诉。

酒已不能排解李清照满腹的愁绪,于是就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长叹,这长叹是孤独无依的心声,因为词人内心的愁苦只怕是用文字也难以形容了吧。

感叹身世之悲,飘零寓居的现状,以及对丈夫深切的怀念,就成为李清照此时词作的主旋律,而最能体现她的心境的便是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李清照寓居飘零,居无定所,这样的境遇让词人局促不安,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境遇下,她想到了可以暂时让她忘却痛苦记忆的酒。

女词人本已失望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希望,情感又一次涌起,她想借酒来抵抗晚来的急风和逃避不堪的现实,以获得短暂的宁静。

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层层聚集,使愁意、秋意与悲情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愁思无穷,尤其是“这次第”三字引领的悲鸣腔调,有满纸呜咽之感,这绵绵无尽的愁情滋味,就连饮下的酒,其味也是淡薄乏味的。

满地堆积的黄花更显寥落残破,难以再用一个“愁”字言尽。这首词已经脱离了多愁善感的女子心态,呈现出一种类似于男性的口吻和气概,造成一种凄凉忧愁的现实意境,使情感的宣泄达到了极点。

品读李清照的这首词,我们的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病起萧萧两鬓华”的女词人,孤独地趴在窗户前,她两眼茫然地看着窗外,她在看什么呢?虽然窗外的雨一直在下,院子里的菊花也落了一地。

或许什么也没有看,只是在守候着什么吧。她那怅然若失的神情,她那凄苦难禁的心情,她那跌宕起伏的心潮,她那抑郁难平的思绪,似乎永远定格在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凉画境中。

李清照的酒和词一样,都是她人生里的灵魂伴侣,是她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同时也寄托了她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

酒贯穿在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中,成为了李清照词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寄托。愉悦时,她开怀畅饮;思念时,她借酒抒怀;忧郁时,她借酒浇愁。

正是这几杯酒,引发了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从而有了“沉醉不知归路”时的惊鸿一面,有了“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黯然神伤,有了“三杯两盏淡酒”的无限凄凉。

酒和词一样,是李清照的人生寄托,也是李清照的灵魂伴侣,也是李清照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更是她的生命与生活的再现。

李清照用酒与词展现了一位女性的心灵之旅,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李清照将悲欢离合融注于杯酒中,奏响了生命的绝唱。

李清照词中有酒、酒中有词,她的一生以酒贯之,李清照酒词中的审美意象沉淀着她强烈的生命体验,记载了她的心路历程,印刻着她生命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酒词中才多了一份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李清照的一生尝尽了生活的各种滋味,李清照的酒词,是从她的感性生命的深处自由流淌出来的心声。

李清照一生恰如她人生的三杯酒,她将自己的情感融进了一杯酒中,她用酒词谱写人生。

三,宋词中的一杯酒

既然说到了宋词中的酒文化,那与酒文化有关的的酒俗、酒名,以及饮酒的方式就不得不提一下了。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自从人类在不经意间、创造性地从粮食的发酵中得到了酒这种物质,它便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首先是被人们用于祭祀场合的。

在宋代,酒不可避免地成为祭祀场合和缅怀先祖的一种寄托。苏轼有一首《满庭芳》,词中就这样写道:“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对老东坡。”社酒就是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所用的酒,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中的“酹”就是将酒浇在地上祭奠的一种方式。

其次,宋代文人在送别亲友、招待远客时,都有设酒宴表达情意、接风洗尘的传统。于是,宋词大量关于饯行、接风的词作就应运而生。

像北宋词人晏殊《踏莎行》中的“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就是践行的意思。晏殊这首词写出了古人饯行的渊源与送别时特意举办的酒宴的习俗。

晏殊还有另一首名为《浣溪沙》的词,其中的“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辞频”,也是送别宴会上的即席所做。

晏殊之后,李叔同的《送别》再一次勾起了人们记忆中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当这旋律在人们耳畔回荡时,美好的文字会带着人们徜徉在送别的氛围和意境中,因为长亭送别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中 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说的就是在开封城外搭帐篷设宴送行的场景。

从柳永的这首词中依然能看出,在宋代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市民阶层,对饯行都很重视,饯行习俗在社会各阶层深入人心。

与饯行酒殊途同归的是接风酒。

因为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送上雅号“红杏尚书”的宋代词人宋祁,在《玉楼春》一词中写下的“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描述的就是殷勤劝酒的场景。

宋祁还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浪淘沙近》,其中也写到了欢宴的场景:“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这首词就是宋祁在接风宴席上填成的,东道主刘敞设宴为出使归来的宋祁接风,刘敞先作了一首《踏莎行》,以增添宴席的欢庆气氛。

随后,宋祁即席作成《浪淘沙近》,和刘敞一唱一和,一下子就将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酒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让节日更加有仪式感。

在某种程度上,酒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不管是普通老百姓的一杯浊酒,亦或是富贵人家的美酒,在节日里开怀畅饮一番,的确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酒是节日的基本配置,节日里饮酒俨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事情。当然,这一习俗在宋代也被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还有所发展。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的节日就达17种之多,主要集中在元日、元宵、立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几大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饮酒相庆的习俗,并且在不同的节日饮用不同种类的酒,如元旦饮屠苏酒,端午饮菖蒲酒,重阳饮菊花酒,已成定俗。

女词人李清照多次描写了节日饮酒的习俗,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中,李清照就描写了元宵节的境况:“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描写的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节盛景与节日的饮酒场景。

宋代元宵节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有了节日的氛围,城市里到处是火树银花,各种节日的彩灯竞相点燃。而酒则成了节日里必不可少的点缀。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言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这首蜚声词坛的名篇的开篇句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饮酒画面,而且词人描写的也是中秋佳节饮酒的场景。

在中秋佳节里,自己的亲人不在身边,苏轼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寄托在这一杯酒中。

此外,像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则是重阳节里的饮酒习俗。

再次,由于宋代经济水平很高,酿酒业也很兴盛,官方对酿酒业也采取支持的态度,所以没有出台诸如禁酒令这样的规定,所以宋代的饮酒之风也是很流行的。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除了士大夫阶层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城乡普遍设立,有的简朴随意,有的壮丽豪华,两三层的酒楼临街屹立也是宋代才有的事。

柳永《歌半乐》中“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描写的是江南渔村的酒肆;刘克庄《沁园春》中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描写的则是城市中的豪华酒店。

当时的夜市也是相当发达的,酒楼通宵达旦营业,像极了现在24小时营业的酒店,这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

  • 宋词中的名酒

宋代名酒有官酿作坊和民间酒户酿制,见于文献的有凤州酒、长生酒、黄酒、蜒酒、椒花酒、蜜酒、花露酒、六客堂、爱山堂、思政堂、冰堂酒等等。

宋代史浩《次韵何国博春日隔年》一词中的“香催元日椒花酒,星点千家爆竹烟”,说的就是在元日这一天饮用的一种名为椒花酒的美酒。

陆游的《钗头凤》一词中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则提到了黄藤酒,黄縢酒即黄封酒,是当时由官方的酒窖酿制的一种美酒。

李清照《念奴娇》词中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词中的“扶头”,就是一种流行于北宋的酒,名曰扶头酒。扶头酒因酒性浓烈、使人易醉而得名。

在李清照另一首《行香子》中,则有“薄衣初试,绿蚁新尝”的词句,词中的“绿蚁”也是一种酒名。绿蚁酒就是新酿的米酒,表面漂浮着一层泡沫,微现绿色,细如蚁,因故得名,恰如其分。

宋代名酒还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文人之手,如苏轼所酿的万家春酒、蜜酒、罗浮春酒。在《浣溪沙》一词的序言中,苏轼讲述了自己酿酒的经历:“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在词中,苏轼洋洋得意地写出了自己欢饮“万家春”美酒,并因此大醉的经历:“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 宋词中的酒态

宋词中有大量的词,描写了各阶层、各年龄段以及在繁华、落魄、贬谪、流寓岁月中的酒态,饮酒者鲜明的个性和心态也被细心的词人摄取到词章中。

文人大都多愁善感,伤春是个永恒的主题

从张先《天仙子》中的“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的自白,到晏几道《临江仙》中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描写的都是怅然若失的酒态。

同是写饮酒,李清照则将她的一生写进酒词中,从少女时代“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的欢乐,到人生暮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凄凉,一杯酒则承载了词人的时光记忆。

辛弃疾则倾向于将情怀浇筑进美酒中,借着美酒,挥毫文字。

如《西江月》一词中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辛弃疾内心的苦闷和忧愁难以排遣,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酒中的这种无奈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说到宋词,怎么能少得了柳永的歌词呢?他在蜚声词坛的词作《戚氏》里写道:“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 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词作写的是柳永少年时驻留汴梁,而《戚氏》所描写的少年时代的酒态,也是他对当年留恋歌酒的美好印象的深切回忆。

少年是有梦想的时代,是豪气冲天的时代,贺铸在《六州歌头》中写道:“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这首词是贺铸对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场景的回忆,词中描写了一群性格磊落、豪气干云的少年聚在酒店开怀畅饮的情景。

贺铸这首词塑造的游侠壮士形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但在宋词中则是前所未有的。

贺铸的这首词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思欲报国而请缨无路的侠士形象,是宋词中最早出现的真正称得上充满豪放色彩的词作。

小话诗词

唐诗宋词中的一杯杯美酒,为中国酒文化平添了醇厚绵甜、高雅动人的气息;透过唐诗宋词中的一杯杯美酒,一探唐宋文化生活面面观的高清画面瞬时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有了唐诗宋词的浸染,酒俨然成为文人墨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