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曾问过臧克家,他最喜欢哪些人的诗,臧克家这样回答:“除了苏轼等人以外,毛泽东也是其中之一……”
臧克家与毛主席因诗结缘
臧克家和毛主席的交往缘于诗,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45年秋天,那时毛泽东为与国民党和谈去重庆谈判,臧克家正好也在重庆。
而在此之前,毛主席于臧克家来说一直都是个神秘的存在,直到他从重庆《新华日报》上得知毛主席即将亲赴重庆的消息。
为了能够见到毛主席,臧克家从郊外赶到市里,在后来的中苏文化协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在几天后接到这样的通知:“毛主席要召开座谈会,请你参加。”
于是,臧克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毛主席在桂园举行的招待会。见到毛主席,他关切地询问道:“国民党如此顽固,争取团结民主,办得到吗?”
毛主席听后则说:“外面雪山草地都过来了,还有什么争取不到的事情?”
就是这简短的一句话,却倍增了臧克家继续斗争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会面后,臧克家写下了第一首歌颂毛主席的诗歌,即《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其中这样写道:
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
不亮在天上,亮在人民心中,
……
我们认定你是一个顶精干的人,
顶能战斗的人,
把生命、希望,全个儿交付给你,
我们可以毫不担心!
……
您亲自降临到这战时的都城,
做了一个伟大的象征。
从你的声音里,
我们听出了一个新中国,
从你的目光里,
我们看到了一道大光明。
经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臧克家敏锐觉察到毛主席身上散发的魄力,而这在国民党严酷的政治统治背景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足以看出臧克家对毛主席由衷的敬爱和信任。
与此同时,臧克家所作的这首《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他与毛主席结缘的开端,臧克家将自己对毛主席的敬仰,以及对新中国的向往,全部倾注在这首为毛主席写的颂诗当中。
臧克家与毛主席的诗交
一直到建国以后,臧克家为宣传、研究毛主席诗词做了大量工作。
1957年1月,《诗刊》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专门发表诗作、诗评的刊物,而臧克家便是《诗刊》的主编,为提高《诗刊》的影响,他希望能将毛主席的诗词发表在创刊号上。
为筹备落实这件事情,臧克家等人便商议给毛主席写信,并附带了他们收集到的正在传抄的8首诗词,希望毛主席能进行审正,以便发表,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毛主席:
我们请求您,帮我们办好这个诗人们自己的刊物,给我们一些指示,给我们一些支持。
……
我们希望在创刊号上,发表您的八首诗词。那八首大都已译成各种外国文字,印在他们的“中国诗选”的卷首,那八首在国内更是广为流传。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送,以致文字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与其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发表一个定稿。
我们附上那八首诗词的抄稿一份,请加订正,再寄还我们。如果您能手写一首,给我们制版发表,就更好了。
其次,我们希望您能将外边还没有流传的旧作或新诗寄给我们,那对我国的诗坛,将是一件盛事;对我们诗人,将是极大的鼓舞。
……
我们深感到‘诗刊’的任务,美丽而又重大;迫切的希望您多给帮助;静下来要听您的声音和您的吟咏。”
毛主席爱写诗,尤其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当中,毛主席不时有感而发,即兴吟写。而这些毛主席即兴写下的诗歌,后来再读起之时,偶尔还是会发现有些值得推敲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自己过去写下的诗词进行了反复推敲琢磨,并虚心向其他诗友和专家学者进行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诗刊》编辑部的建议之下,毛主席将他创作的诗词公开发表,并就这件事情给臧克家写去来信,他在信中谦虚地表示: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么,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
图|毛泽东致《诗刊》编辑部的信(1957年1月12日)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毛主席言辞之恳切,而他之所以给臧克家写信,是因为他《诗刊》主编以及诗人的身份。
事实表明,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来信和他寄来的十八首诗词,《诗刊》创刊号的分量大大加重,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时间出现了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热潮。
臧克家建议修改毛主席诗
1964年元旦,在《毛主席诗词》正式出版之前,按照毛主席亲自写出的名单,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臧克家、冯至等人出席座谈会,并为毛主席的诗词提意见。
在一次座谈会上,臧克家便对毛主席的诗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会后将自己在发言中提出的23条意见交给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
臧克家后来说,《毛主席诗词》公开出版后,采纳了他23条建议中的13条,其中一条便是针对《沁园春·雪》而提出的意见,其实这点臧克家早前就同毛主席提起过。
毛主席得知《诗刊》将创刊的消息后,也就是臧克家收到来信的第三天,曾专门邀请臧克家和诗人袁水拍到中南海谈诗。
他们乘坐的车驶入中南海颐年堂门前,便走了下去,毛主席稍后从东边门里走了出来,亲切地同他们握手,招呼他们坐下后,拿出烟请臧克家抽。
臧克家连忙推辞说:“谢谢主席,我不会吸。”
毛主席笑笑,打趣说:“诗人不会吸烟?”说完便为自己点燃了一支。
简单的寒暄之后,毛主席和臧克家又谈了很多事情,按照臧克家后来的话来说,他们的“话题就像活泼的小鸟,不停留在一棵树枝上,谈论着庄严重大的事件,像谈说家常,烟丝夹杂着笑声,政治主题也放射着诗的光芒……”
谈话间,毛主席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文章,我读过了。”
从毛主席的话语里,臧克家感受到他对自己的文章是满意的,便借机与毛主席就他的诗词进行了探讨:“《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
毛主席没有直接对此作答,而是询问了臧克家的意见。臧克家便说:“‘腊’可能是指‘真腊’,也就是柬埔寨的古城,古柬埔寨出产白象。”
紧接着,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原驰腊象’中的‘腊象’是否可以改成‘蜡象?’‘蜡’字一表示白色,二又可与上句‘山舞银蛇’中的‘银蛇’相对,而且也更通俗。”
毛主席听过臧克家的建议和解释后,不住点头称道,欣然同意了这一建议,并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
以下附上修改过后的《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随后,毛主席和臧克家又谈论了新诗等问题,并说了自己对新诗的看法: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此外,毛主席还建议搞一本专门为写诗用较宽的韵书。
谈话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毛主席把客人送出客厅,并举手向他们道别说:“把你们的作品送给我一份啊!”也就是从那天之后,臧克家便在心里把毛主席看成了自己的诗友。
毛主席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之后,臧克家便收到来自许多报刊的邀请,主要是请他撰写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这些诗词作品。
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臧克家往往要斟酌再三才能下笔。在文章发表后,还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大多是感谢他写出这样的文章,其中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臧克家均能耐心听取。
臧克家后来曾多次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继续向他请教一些关于诗的问题,但因为毛主席国事繁忙,常常不能如愿。
很久之后,臧克家才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毛主席在其中一封信中这样告知:
“克家同志:
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所谈之事,很想谈谈。无耐(奈)有些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一些时间吧。专此奉复,敬颂
撰安!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同在一个诗的世界里
臧克家之所以敢于坦率地给毛主席的诗词提出意见,原因众多,他本人对此解释说:“我个人所以不避嫌疑,对毛主席的诗词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全是他伟大的胸怀和品格使我诗情激荡,觉得同在一个诗的世界里。”
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
现在看来,毛主席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并能够很好地做到从谏如流。
毛主席曾在与臧克家谈话时说:“最近写了一些东西,《文汇报》向我要,正在考虑。”
臧克家听毛主席这样说,心头马上生出主意,当即言辞恳切地说道:“主席,您看能不能给《诗刊》发表呢?”
这些诗词公开发表前,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先出了征求意见本。为使大众看到的诗词更为精美,大家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中央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均有出席。
为此,毛主席还特意写了一张条子,嘱咐说:“我写的这些东西,请同志们一议。”
座谈会召开后,大家对毛主席的诗词进行了十分认真的讨论,一些著名诗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书面修改意见,而且绝大部分均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和采纳。
大家对于毛主席诗词提出的意见各不相同,有标点符号方面的,有针对个别字眼的,也有涉及到注释当中的字句,还有关于整个句子的调换。
毛主席向来乐于得到群众的反馈,无论是什么事情,他总会并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一一进行斟酌修改,诗词修改也是如此。
而当臧克家看到毛主席修改过的诗词时,内心触动很大,他没有想到毛主席对待这件事情竟会这样认真,从此更增添了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
臧克家其人
回忆起毛主席的教导,臧克家总是眼含热泪,他对此解释说:“这并不是因为我好哭泣,也不是我泪水特别多,沉积在心中的怀念深情,一经触动就不禁泪雨滂沱。”
说起臧克家与毛主席的诗交,我们又不得不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究竟为何能与毛主席之间发生如此密切的联系呢?
在大众的印象当中,臧克家一直是以诗人的面貌出现的,可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的“坚忍”不同,对于现实的险恶苦难,臧克家主张从“荆棘尖上去认识人生”。
臧克家是1905年生人,家里在山东算是中小地主家庭。虽然是封建家庭,但祖辈都有“功名”在身,因此家里文化气息相对来说比较浓郁。
8岁那年,臧克家母亲去世,父亲又因为有病在身,34岁的时候也离开了人世。在入私塾前,臧克家和贫苦人家的孩子有过接触,并因此对农民的悲惨境遇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
臧克家从小便对文艺感兴趣,上私塾时能够背熟的古文便有60余篇,而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与毛主席的结缘埋下了伏笔。
1923年,臧克家升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成绩在全班从来都是数一数二,而他的白话诗便是从那时起开始写的。
1926年秋,因为受不了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的黑暗统治,臧克家便和同学结伴来到武汉,之所以选择来到武汉,是因为那里成立了声望很高的革命政府,是全国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跟随部队参加了战斗。在大革命失败后,臧克家重新返回故乡,后又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逃往东北。
1929年,臧克家返回山东,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在读书期间认识了许多知名的老师,闻一多便是其中一位,并给予了他许多帮助,对臧克家影响很深。
那时每当臧克家有满意的诗作写好后,便会带上作品去请闻一多鉴定,而闻一多总是对其给予鼓舞,并且将他的《难民》和《老马》发表在《新月》月刊。
《老马》中有这样一句我们直到今天依旧耳熟能详的话:“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如诗中所写,臧克家本人也是这样。
此后,臧克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并得到众人的好评。
而对于臧克家的《烙印》,茅盾尤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直接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名声打响之后,臧克家又接连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诗集。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而诗歌便是他的武器,他带着火一样的激情投入到战斗当中……
1942年,当中国的抗日战争发展到相持阶段之时,因为国民党军队排斥进步民主力量,臧克家被迫离开前线来到重庆。
在那以后,每当看到国民党政府过着灯火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之时,臧克家脑中浮现的全是老百姓艰辛的生活,心中十分痛苦,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臧克家只有无奈。
也许是文人的心思更加细腻敏感,此情此景之下,臧克家从慷慨激昂的抗日战歌中找到了平衡,并逐渐说服自己冷静下来,去更深层次地接触并体会社会。
作为一个文人,臧克家很好地运用了自己手中的笔,用它来揭露、鞭笞社会的腐朽和丑恶。而在此期间,臧克家还读到许多毛主席的著作,心中不免对其产生崇敬之情。
一直到1945年的那个秋天,臧克家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臧克家闻此噩耗悲痛万分,并写下许多表达对毛主席哀悼和追念的诗歌。
臧克家真心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去世之后,他还撰有《毛泽东诗词讲解》,除此之外还主编了《毛泽东诗词鉴赏》,以此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缅怀和敬意。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