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写下一诗,后两句成千古绝唱,此后永无相见机会

3 已有 73 次阅读   2024-07-16 14:56
原创 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写下一诗,后两句成千古绝唱,此后永无相见机会
张立豹 2024-07-15 18:20
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位大诗人,郭沫若先生称他们为“天上的双子星”,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天宝三年,受权贵们排斥、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离开了长安,来到洛阳。
洛阳,是当时除了长安以外的著名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
在这里,李白认识了杜甫,从这时起,他就取得了比他年纪稍轻的、光辉的天才诗人杜甫的深厚的友谊。
年轻诗人杜甫,在当时已经初步地显示出他的才能。他曾使得他的前辈——著名诗人和书法大家李邕登门求见。
这时,杜甫正因事留在洛阳,他对于李白是早就倾慕了的。
当李白还在长安的时候,杜甫对他就已经十分向往了,李白潇洒的姿态,豪放的性格,放浪不羁的举止,这一切已经深入于他的心中。
后来,杜甫把这些写入《饮中八仙歌》中,展现了李白的形象。
他最能理解李白的一切,他理解李白的为人,他理解李白所写的诗,他更理解李白的遭遇。
因为,杜甫的处境,在当时和李白是颇为相似的。
当他和李白初次相遇,写诗《赠李白》时,劈头道出他这两年所经历过的景况: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疏食常不饱。
对于官场的腐败的习气,杜甫也是早就看透了的。
对于李白抛开那种腐朽的生活、脱身从长安走出,杜甫表示了他无限的敬意,他因为有李白这样的朋友而深深地感到自豪,并且表示要和李白一同归隐。
不久,李白和杜甫就先后离开了洛阳,到开封一带去漫游,在那里,他们又和高适相遇。
他们三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纵谈国事,在游猎中度过了一个秋天。
短暂聚会之后,他们三人也就分手了。
高适去南方,李白去山东,杜甫暂留洛阳。
在李白到了山东之后不久,在天宝四年秋天,他又和杜甫在兖州相遇了。他们的友谊较前更加亲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加增多了。
他们有很多的聚首的机会,时常共赴北海太守李邕的宴会,或是同访隐士范十的隐居;有时评论前朝和当代的诗人的创作,或者共同讨论他们自己的作品。
他们的这一时期的生活是愉快的,无拘无束的,对于自己的到处奔波并不感到有什么苦恼。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带着深厚的感情,描写他们兄弟般的共同生活: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这次相聚,时间不久就在兖州分手了。
李白曾写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给杜甫。
诗云: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
我们已经赏遍了周围的山池楼台,什么时候还能在石门山前的路上一起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映照在了眼前的泗水河上,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
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
言语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
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这两句也由此成为千古绝唱。
但遗憾的是,从这次分别之后,他们便永无相见的机会。
杜甫西去长安,李白暂留原地,但不久他即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本家叔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凄然死去。
算起来,李白、杜甫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但时间的长短不代表友谊的深浅。
在分别的十多年里,杜甫在诗作中多次提及两人的感情,十分怀念同游的情景,关心李白的近况,言语中充满着关心。
李白长流夜郎以及以后,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怀念仰慕变为哀怜惋惜。
这是因为杜甫后半生历经战乱、四处漂泊,生活艰难,所以他就特别担心李白,因为他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从骨子里面替他担忧,就像一个兄长关心弟弟一样,尽管李白比他大11岁。
所以,李白和杜甫,是知己,是朋友,是古代名士之间的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牵涉什么物质利益,纯粹是友谊。
有些人说李白不待见杜甫,杜甫“剃头挑子一头热”等论调,都是过于片面和武断的。
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白、杜甫都有着极高的地位,韩愈和李商隐都对李白推崇不已。宋代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