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李商隐写给杜牧的诗,最后一句堪称夸人典范,为何杜牧毫无反应?

1 已有 44 次阅读   2024-08-02 12:38
原创 李商隐写给杜牧的诗,最后一句堪称夸人典范,为何杜牧毫无反应?
陶云 2024-08-01 15:43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们出生和活动于晚唐时期,晚于李白和杜甫,且在诗文上颇有成就,故称。
唐代文学在经历了李白和杜甫时期的高峰后,自从孟郊、李贺、柳宗元、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之后,唐代诗坛呈现出萧条的气息,直到杜牧、李商隐等青年诗人崛起并活跃后,才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曾给杜牧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堪称夸人典范,为何杜牧毫无反应呢?
“晚唐奇葩”李商隐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算得上一朵奇葩。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他9岁时,父亲便辞世了,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故乡。
身为家中的长子,他从小就非常懂事,不仅不仅没有因为家境的艰难而荒废学业、不思进取,而且还经常在学习之余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不仅勤奋好学,李商隐在年少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由于生活于晚唐时期,目睹唐朝国运的衰微,他忧心忡忡,并立志要为国效力。
但由于缺乏门第背景,他想进入仕途,只能通过科举和进入幕府这两条途径。
在17岁时,李商隐就凭自己的文才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
之后,他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接连几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在25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资格。
此后,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到泾州做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然而,正是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在后来的仕途中,他一直受到排挤,不能施展他的才能。于是,他选择了罢官还乡,回乡后不久后就病死了,终年46岁。
对其悲剧性的人生评价,有两句诗极为精准,正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被视为“朦胧诗”的鼻祖,他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以“无题”诗影响最大。
“七绝圣手”杜牧
和李商隐的家世相比,杜牧是地道的长安望族,家族中官至宰相级别的有十多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房玄龄同列朝班。
他23岁写出《阿房公赋》,25岁写出了著名的长篇文言古诗《感怀诗》,26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并被被授予宏文馆校书郎一职。
尽管很有文学才华,但杜牧的性格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他为人放荡不羁,品行也不算非常好。
也正是由于这些为人上的缺陷使得他在官场总是不能如意,虽然才华满腹,但却总被排挤,很少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杜牧在文学艺术上成就斐然,以七言绝句而著称,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强健,而他的近体诗文辞清丽、颇具韵致。
“人间唯有杜司勋”
李商隐曾给杜牧写过一首《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注:杜牧曾在848年三月入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杜司勋。
李商隐赠杜牧的这首诗,虽然只有4句,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晚唐社会那种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诗坛的落寞,以及身处其中的诗人那种寂寞落拓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李商隐将杜牧引为诗坛知己,在诗中极力地表现出他对杜牧的满心倾倒和相互惋惜的情意,是对杜牧诗歌的深切理解与地位的确认。
按照常理来说,别人这样夸赞、欣赏自己,怎么也应该客气地做一些回应,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杜牧并没有回赠给李商隐诗歌,两个人也几乎没有交集,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仔细欣赏小李杜的诗,我们不难发现,杜牧喜欢有啥说啥,而李商隐不管写什么都喜欢编制意象,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
杜牧为晚唐七绝的圣手,李商隐则努力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代表两个人不同的个性,他俩彼此不能相互靠近,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别说是杜牧,就是整本《全唐诗》翻阅下来,和李商隐有交集的文人也屈指可数,而有名气的就更不多了。
能考证到的,稍微有些名气的只有一位,那就是温庭筠。
与写给杜牧的诗相比,李商隐写给温庭筠的诗就要自在得多了,他在《有怀在蒙飞卿》《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两首诗中,将温庭筠比作虞信和沈约,表达有一个知音在远方牵挂着自己。
大概是因为李商隐和温庭筠一样,在当时都是不得意的小人物,小人物之间的友谊,相对来说要纯粹得多。
但幸好有这么一位不得意的小人物,他们在诗歌交流中相互成就,也不至于让这两个小人物彻底消失在《全唐诗》中。
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