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在抗日战争胜利时期,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而毛主席明知这是蒋介石的阴谋,但为了和平民主不顾危险的踏上了路程,因为他知道,这场谈判极为重要,关乎到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正是这一次的谈判,毛主席写的
《沁园春·雪》
流传而出。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由毛主席随景而发的诗词在登上报刊时立刻轰动全国,共产党与毛主席的形象也在众人眼中更显得伟大,而蒋介石读完后却气愤不已,但他又无可奈何。
回看毛主席一生的诗词与经历,可以说《沁园春·雪》在他所有的诗词中最现宏伟,也是毛主席在革命中非常艰苦的一种证明。
从1925年开始,之后的十一年间,中国革命经历了很多风雨,每一件事都对毛主席与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27年,毛主席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进入井冈山在赣南闽西建立根据地,在经历了国民党五次反围剿战争后,被迫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线。
1935年,红军安全到达陕北,一年后,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抗日,而在过了黄河之后便在那里遭遇了一场千载难逢的大雪,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毛主席看到如此场景便即兴写下了这篇气势雄伟的《沁园春·雪》。
时间回到重庆谈判期间,当毛主席来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接见了不少的文人志士,其中就包含了一位重要的诗人柳亚子,柳亚子在之前是见过毛主席写《沁园春·雪》这首诗的,而这次相见他便请求毛主席可以为他重新题词一次,毛主席看到柳亚子如此喜欢自己的这首诗便欣然写下,柳亚子看到诗后便是若珍宝,并且称赞《沁园春·雪》为千古绝唱。
当柳亚子拿到诗后不久便认为,这么好的诗让自己一个人欣赏有些可惜了,于是便将这首诗带到画展,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诗词特别痴迷,那个时代也不例外,许多人看到这首诗时赞不绝口,于是《新民报晚刊》便把这首诗印到报刊上发表了出去,让这首诗首次公之于众。
但是我们如今看到的《沁园春·雪》与当年在重庆谈判报刊上发表的那一首是略有不同的,
因为原诗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中的“腊”字,被修改为了“蜡”,这一改动也是在新中国后经过臧克家的建议修改的。
或许有人不知道臧克家的身份,他其实是我国现代比较著名的诗人,山东省诸城县人,擅长新旧体诗词,与毛主席也是至交好友。
两人第一次相见时是在重庆谈判期间,当时毛主席在结交文人墨客时曾在桂园举办了一场招待会,人数不多只有二十多人,臧克家便在其中。
而后毛主席又去参加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交流会,毛主席站在台前亲切的与每个人进行交谈问候,当轮到臧克家与毛主席交谈时,臧克家对此次重庆谈判进行了问答:“国民党那么顽固不讲理,您真的可以做到民主平等吗?”
毛主席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到:“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现在还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随后几天,毛主席在公馆召开座谈会,此次会议更加盛大,臧克家也被邀请而来,在会议结束后,臧克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毛主席写下了一篇颂诗:《毛主席,你是一颗大星》。
时间来到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中国共产党逐渐领导了新中国。同年七月,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怀仁堂召开,臧克家听闻后也匆忙赶来,大会上,毛主席在台前代表党中央向在场的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致意,而坐在台下的臧克家在此刻激动不已,使劲的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盛会鼓掌喝彩。
1956年,作家协会经过讨论准备创建《诗刊》,向民众推广诗词名句,又找到了在诗词方面比较专业的臧克家担任此报刊的主编,并且为了让《诗刊》流行起来,编辑认为可以在《诗刊》上刊登毛主席的诗词名句,这样的话一定会带来很多的名气。
于是在臧克家的带领下,编辑部联名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信中详细的写出了想要刊登毛主席的诗词事情,并且请求让毛主席把其他几首诗也一并交给他刊登,顺势修改一下在民间传抄中可能出现的语句错误。
发信后不久,《诗刊》编辑部便收到了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打来的电话,告知编辑部有紧急文件,让臧克家亲自接收,而当中央信件送到时,臧克家便激动的接过信件小心打开,映入眼帘的便是用钢笔抄写非常工整的十八首诗。
几天之后,报刊周围的大小书店内都摆上了《诗刊》的报纸,当社会各界人士发现《诗刊》内有毛主席的十八首诗时便争相抢购,《诗刊》也人气大增。
一天中午,臧克家在家里休息时突然接到人民日报打来的电话,说是毛主席准备要见他,下午会有人开车来接他。
当臧克家与毛主席相见时,两人便谈到了对古今中外诗词的心得与体会,不知不觉便聊到了毛主席自己的诗词,这时臧克家便问道:“主席,您《沁园春·雪》中的这个“腊”字是有何寓意?”毛主席听闻后并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反问臧克家是如何理解这个字的,臧克家思考片刻便说:“在古代时期柬埔寨的名字就叫做“真腊”,而柬埔寨最有特点的就是大象。”
臧克家见毛主席听完自己的解释后还是没有说话,于是便提议道:“我觉得把“腊”改为“蜡烛”的“蜡”比较好,这样既可以代表着白色,又可以与前面的银蛇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显得想象鲜明,通俗易懂。”
毛主席听完臧克家说完后便开心地表示同意,之后随着聊天的深入时间不知不觉的飞速流逝,两个小时后臧克家才意识到,不能再占用毛主席的时间了,虽然自己还有好多话还没有跟主席讲完,但主席还有其他事要做,于是便起身告别,毛主席也是意犹未尽的起身把臧克家送到客厅门口。
毛主席为什么要同意臧克家把“腊”改成“蜡”呢?因为臧克家的一句话触动了毛主席,那就是通俗易懂,其实毛主席从一开始就想要知道,自己创作的这些诗词别人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诗词中的语句被人错误理解,而当臧克家想要知道“腊”字的意思时毛主席并没有解释,而是想要听听臧克家他是则么理解的,如果臧克家这个大诗人都理解不了这个字,那么其他人看到这个字就更不理解了。
1963年,《毛主席诗词》一书出版发行,臧克家在此之前仔细阅读,向毛主席写了二十多条的修改建议,出版后十三条建议被采纳。
1976年,毛主席去世,臧克家悲痛不已,但他还是积极的研究着毛主席的诗词,并且记录下了自己的理解与疑问在报刊上相续发表,与广大读者们一起探讨。
在重庆谈判时期,臧克家与毛主席初次相识结下缘分并为主席写下颂诗,新中国后臧克家又与毛主席多次书信来往,并且为其诗词提供建议与解读。
臧克家用了它大半生的时间,以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为毛主席传颂,也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