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他被父亲赶出家门,一生没有功名,却靠这十个字,红遍了大唐长安

6 已有 79 次阅读   2024-08-12 18:21
原创 他被父亲赶出家门,一生没有功名,却靠这十个字,红遍了大唐长安
王二猛 2024-08-10 14:10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一首好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其中,“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融入个人的感情;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用大自然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这两种写法各有妙处,放在唐诗里,同样适用。
说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孟浩然《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是极美的“有我之境”。
这句诗,短短十个字,字字都是文眼。
夜、风雨、落花,看似寻常,却笔势急转,走向凝重。惆怅落在“知多少”三字,像一缕看不见的丝线,瞬间缠绕人心,隐隐不绝。
孟浩然这句诗起笔平平,收笔戛然。无一处可破,无一招可拆,郁结在读者心中,不得排解。
我少年时读《春晓》,偏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勃勃生机,而今读《春晓》,却更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喟然叹惋。
这句诗,更像是孟浩然本人,将内心的汹涌澎湃精心遮掩在他的漫不经心之下。故意让人误以为他洒脱出尘,只有了解他的人才能读出他生命里的苦涩与况味。
一、头号迷弟李白
人与人之间的敬爱,有时源于了解,有时却源于误解。
孟浩然走红的很早,他成名的时候,李白还在家里学认字。
孟浩然诗名传遍天下,对李白来说,孟浩然是他心目中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李白从没想到自己有机会见到孟浩然本尊。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前往扬州,路过陈州拜访当时的书法家李邕,碰巧孟浩然也在。
像每个粉丝见到偶像一样,李白欣喜不已,马上拿出自己的最好作品,请求孟浩然指点。
孟浩然不仅对他大加赞赏,而且还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十多天。
孟浩然才华高、人品好、待人处事周到,第一次见面,李白就把他引为知己。
开元十八年,春天,李白从朋友那里听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今天的扬州),便托朋友带信,一定要约孟浩然在江夏(今天的湖北武汉)跟他见上一面。
孟浩然果然如约而至,与李白相谈甚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到江边送他。
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背影,李白惆怅之心顿生,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李白这样常年羁旅在外的人来说,告别本就是家常便饭。
纵观李白一生的诗歌中,很少有描写他看着对方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的画面。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的地位,绝对不一般。
公元727年,李白在湖北安陆白兆山游历,孟浩然在襄阳,由于两地相隔不远,李白多次到拜访孟浩然。
有一次,李白曾在与孟浩然会面之后,动情地记下了心中对孟浩然的钦佩和景仰。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这首诗里,李白很直接的表达出了对孟浩然的喜爱,而且表明了他不但喜欢孟浩然的诗文风流,尤其喜欢孟浩然面圣时的不卑不亢。
一般情况,后辈如此挚诚的表达对自己的喜爱,前辈出于礼貌多多少少也会回应些什么。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孟浩然对这首诗的任何评价,更不用说是回赠的诗歌了。
有人会为孟浩然解释,也许是孟浩然事务繁忙,忽略了给李白回信。又或许是因为孟浩然曾经回应过李白,只是信件没能保存下来,因此不为人知。
而在我看来,李白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戳到了孟浩然心中的伤疤,孟浩然见诗,当时更可能百感交集,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二、年少隐居
有科举以来,绝大多数的古代读书人,心里都有一个愿望,读书做官。
不管是光宗耀祖,还是提高声名地位,抑或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做官都是很好的途径。
孟浩然也是这么想的。
很久以前,孟家出了一位孟子,曾经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浩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浩然,其意义不言而喻。
小时候,孟浩然跟着父亲读书、练剑,学累了就在家门口的岘(xiàn)山上一坐,手里捧一本陶渊明集,大声朗诵。
四下无人,天地间回荡着孟浩然的读书声,孟浩然的心意,陶公知道,天地也知道。
陶公的淡然质朴,就这样融进了孟浩然的性格。
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登鹿门山,游览庞德公(东汉)故地,作《题鹿门山》诗。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其诗状物绵渺,思致郁密,圆融韵长,孟浩然独特的诗风从这时开始显现。
也许是由于对鹿门山有格外的情感,三年后,孟浩然与张子容隐居鹿门山。
等等,这个画风是不是有点不对?
孟浩然年纪轻轻,又读那么多书,不考科举做官,却学老人家隐居?
难道是因为他成绩太差,自暴自弃了?
其实他成绩还不错。
公元706年,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拔得头筹。
全家人欢天喜地为他践行,想让他沿着府试、院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孟浩然突然弃考了。
差点气死孟老爷子。
孟浩然不是平白无故弃考的,县试完,孟浩然按照科举风俗,去拜访当地的仕绅名流。
其中就有刚刚退隐的老爷子张柬之。孟浩然跟张老聊完天才发现,张老根本不是自愿告老还乡,而是被逼无奈才离开朝廷的。
当时的朝局岂能用一个“乱”字简单地概括。
武则天传位给儿子中宗李显,李显无能,让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起伙来毒死了。
后来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看不下去了,发动政变,替父亲夺下了皇位,就是唐睿宗。
李旦这个皇位坐的也不安稳,左有太平公主,又有不输太宗皇帝的儿子李隆基,一个比一个强势,他像一块夹心饼干一样夹在当中。
直到李隆基继位了,大唐的朝局才安稳下来。
本来想读书科举,报效朝廷的孟浩然一听局势的混乱,心生厌倦。
朝廷这么乱?李唐皇室,怎么连个皇位都争不明白?
那我考上了,站错队怎么办?宦海沉浮,你看连张柬之老爷子都湿鞋了,我一个小年轻上赶着送人头?
于是,孟浩然为了弃考跟家人闹掰了,搬到鹿门山去隐居。
相熟的人,都来问自己为什么不去考试。
可要照实说自己不太坚强,不想参与乱哄哄的朝局,好像有点不好听,孟浩然对外宣称:“文不为仕”。
我孟浩然学习诗文,不只是为了做官。
三、半生求仕
孟浩然跟家里关系日渐紧张,还跟一个女人脱不开关系。
19岁那年,孟浩然遇到了来襄阳卖艺的歌女,韩襄客。
才子、佳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个说:“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孟浩然《赠韩襄客》)
一个说:“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韩襄客《闺怨诗》)
孟氏书香门第,怎能容下歌女入门。
孟郎不孟浪,既然爱了,就要负责到底。
遇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成亲。遇见你之后,我没想过别人娶别人。
孟浩然离家出走,跑到韩襄客老家郢城,与韩襄客拜堂成亲。
从此,孟浩然的父亲彻底跟他决裂,临终前都不肯让孟浩然见上一面。
也许孟浩然毕生都没想明白,他的父亲为何对于门第观念有着这么深的成见。
隐居、访友、写诗、读书,孟浩然有了佳人的陪伴,心里还是觉得空虚。堂堂男儿,每天无所事事,心中着实有愧。
他更后悔的是,李隆基继位后,大唐万象更新,朝政蒸蒸日上,凡有才能者,都能得到重用。自己却因为一时意气不去考科举,甚至出言文不为仕。
现在去考科举,会不会有点打脸?
孟浩然要面子,想走举荐之路。
孟浩然在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送张子容进士举》,孟浩然的诗名在长安渐渐传播开来。
从朋友那里听说前丞相张说到岳州(今岳阳)公干,途经襄阳,孟浩然慕名拜访。
张说对孟浩然的才华、性格很是欣赏,二人很快成了忘年之交。
在路过洞庭湖时,孟浩然曾写自荐诗,希望张说能向朝廷推荐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写得很动人,可惜,张说帮不上忙。
张说当时和玄宗已经有了嫌隙,他举荐的人才,玄宗不仅不可能重用,反倒有可能打压。
不过,张说也不是没帮孟浩然。
他给孟浩然介绍了很多人脉关系。
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并且把自己信任的大臣,从长安迁到了洛阳。
洛阳瞬时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借着自己的关系网,孟浩然在洛阳认识了:贺知章、张九龄、王维、綦(qí)毋潜、包融、袁仁敬。
孟浩然在这些才子中如鱼得水,大家一起除了看山、看水、看云,就是吟诗作对。在艺术面前,仕途仿佛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总之,在洛阳的三年里,孟浩然为自己求仕的事儿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眼见皇帝都封完禅又搬回长安去了,孟浩然开始觉得人生好迷茫,失落落的,找不到方向。
他应朋友的邀请,南下去吴越一带,在大好山川里好好想想。
孟浩然就是在这时候认识的李白。
李白写《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表达自己的心情。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也许是多跟有朝气的年轻人在一起,心态也会变。
李白有壮志,“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那种意气风发的少年澎湃,让孟浩然既羡慕又感动。
于是他下决心了,行吧,考科举也行。
为了实现理想,做几件不想做的事怎么了?
如果你不肯为你的理想吃苦头,那一定是你的理想不够大。
于是孟浩然埋头苦读,在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41岁的孟浩然去考科举了。
结果……他落榜了。
得知成绩的时候,孟浩然说不上是失落还是难过,但悬着的大石是放下了。
他爱过,努力过,想放下了。
人生四十而不惑,也许他孟浩然就像他爱的陶公一样,性灵属于天地自然,不属于科场和官场。
四、孟浩然想开了
长安凡是有诗文集会,没请孟浩然,就没什么意思。
酒过三巡,大家联句,轮到孟浩然,他随口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看似漫不经心的“淡”和“滴”,精妙地点出了夜空之中,微云将散未散,深院之中,夜雨欲住未住的瞬间。
他朋友们被这句诗所展现的细微生动所震撼,举座嗟叹精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唐诗之美,唐诗之意境高妙,全在此处。
孟浩然是天生的诗人,就算再屡试不第,谁能遮掩他的光芒?
这一晚后,长安诗坛无人不知孟夫子。
于是,命运给了他一次梦寐以求的机会。
孟浩然跟王维关系很好,经常到他家作客,恰巧唐玄宗也来找王维。
听到玄宗的脚步越来越近,孟浩然仿佛感觉到自己胸中的热血奔腾直上,冲向大脑。他紧张地全身冰冷,指尖不住地发颤。
环顾四周,他发现了一张矮榻,顺势弯腰钻在了矮榻之下。
玄宗和王维进来,孟浩然屏住呼吸,唯恐被玄宗发现。
孟浩然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希望玄宗尽快离开。
可玄宗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孟浩然耳畔。
“榻下是何人?”
事已至此,王维只好一五一十的解释了事情的经过。他邀孟浩然论诗,圣上突然驾临,孟浩然没有准备,只好躲起来以免冲撞圣颜。
玄宗听说过孟浩然的诗名,请孟浩然出来,问他:最近有什么新诗?
迎上王维期待的眼神,孟浩然鼓起勇气,念了首《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什么都好,就是心态不太好。玄宗有意提拔,他写过那么干谒诗,但凡想起来一首,表现表现自己的志向,都比念《岁暮归南山》强吧。
这诗名,归南山。归隐?对着提拔你做官的人念归隐诗?
太不合适了!
果然,玄宗听着听着就开始皱眉头。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慢!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玄宗甩手失望地走了,再没看孟浩然一眼。
孟浩然的诗他听过,韵深才高,就是缺了点进取心。孟浩然的进取心,他没听到,倒听出了对朝廷的怨怼。这样的人,不堪用。
孟浩然仿佛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常常舒了一口气,连内心的仅剩的一点遗憾全都放下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长竞争,都擅长表现。
他孟浩然不擅长,这不是缺点,也并没有错。
艺术才是他的星辰宇宙,他的山川大海。他想把余生,都献给他的艺术。
五、舍命陪君子
后来,韩朝宗想要约他再去京城,一定想方设法给他推荐个官职。
到了约定的时间,孟浩然还在跟朋友喝酒。
韩朝宗等不来他,派人去请,孟浩然却装起了醉,“业已饮,遑恤他!”
为了这个扶不起的“刘阿斗”,韩朝宗差点跟孟浩然翻了脸。
然而孟浩然就两个字,“无悔”。
一个人在家,就寻访幽处,“水接仙源头,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梅道道士水亭》)
有朋友一起,就跟朋友一起把酒话桑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人生区区几十年,能做点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不好吗?
孟浩然认为,自己的晚年终于活明白了。
有一次,王昌龄来。
孟浩然喜出望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王昌龄。
大夫劝他:“你这个病,只能保养,喝酒什么的就别想了。”
孟浩然憋着一口气:别人来不喝酒就算了,王昌龄专程来看他怎么能不喝?你们这些大夫就会夸大其词。
孟浩然把大夫的话当成耳旁风,又不听妻子柳氏的劝告,在席上吃了自己最爱的河鲜。
他和王昌龄俩人互叙家唱,探讨诗文,倾吐别后的思念,孟浩然还写了一首《送王昌龄之岭南》,诉说他对王昌龄深深地忧虑。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未想王昌龄刚走,孟浩然就旧疮复发,离开人世,年52岁。
现在现在所说的“舍命陪君子”,就是源自孟浩然和王昌龄的典故。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