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著名诗人曼努埃尔·阿莱格雷的首部汉译诗集《四月之国》,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曼努埃尔·阿莱格雷,葡萄牙著名诗人、作家、政治家。曾就读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后来多次当选议员。2005年,他以独立候选人身份竞选葡萄牙总统。代表作《风之吟》《自由》《四月之国》《法朵之源》等。曾获葡萄牙作家协会诗歌奖、佩索阿文学奖等。2017年荣获葡萄牙语国家最高文学奖“卡蒙斯文学奖”。
《四月之国》选译曼努埃尔·阿莱格雷各个时期的诗作近百首,能够从整体上体现出诗人的写作特色。阿莱格雷的早期作品较为口语化,多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旋律性强,抒情成分高,而后期诗作则侧重于对生命、时间以及诗歌创作本身的思考和吟唱。在阿莱格雷丰富的诗作中,除了书写宏大、厚重的主题,亦不乏诗歌语言本体的佳作。他对于葡萄牙大航海、个人与国家命运有着深入的思考,极具标识性和辨识度,其诗歌像海浪一样在他的文本中一次次归来,又一次次远航。《四月之国》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生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民族的思考与吟唱,诗歌意象具有葡萄牙地域风情。
该书译者郎思达,澳门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葡汉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葡萄牙实验派诗歌,文学翻译。译有多位葡语作家作品,发表于《诗刊》《世界文学》《西部》《诗建设》《中西诗歌》等刊物。
另一位译者宋弘泽,1999年生于陕西西安,目前为波尔图大学在读博士,专业方向为文学、文化和跨艺术研究。2023年获得澳门大学葡萄牙语文学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翻译作品曾发表于《西部》文学杂志。
在该书的《译序:我的诗歌与我的生命押韵》中,两位译者这样写道: “阿莱格雷诗歌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同样眺望着世界文学和历史文化, 特别是像《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奥德赛》这样的文学经典。在阿莱格雷的诗歌国度, 这些经典以象征主义的方式被改写,紧紧扣住现实,获得了新的意义。他将葡萄牙和里斯本比作《哈姆雷特》里的丹麦王国和厄耳锡诺城堡,在暗喻中揭露腐朽的社会,呼吁人民为了生存 的权利奋起反抗;他将自己比作堂吉诃德,拥有他的勇气和斗志,但不会把长矛刺向风车;在被迫远走安哥拉时,他又化为尤利西斯,身体不断地远离祖国,内心却一次次回归。对于阿莱格雷而言,神话和经典文学具有双重意义,或者说双重功能:一方面,与他的其他诗歌一样, 成为与殖民主义和专制独裁斗争的“诗武器”;另一方面,个人化的记忆跨越时代和民族,获 得了世界性,变得更加可感,可以交流。 毫无疑问,在长达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反抗、生存与死亡、历史与现实这些人类共同的话题,为阿莱格雷的诗歌奠定了厚重的基调,建筑了开阔的格局。不过,如果只用一类诗歌来定义一个诗人,未免太过草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更加多元化的主题进入到阿莱格雷的诗作中,既有像《夜的等式》和《乌托邦》这样对城市的描绘,也有像《玛丽安娜》和《法朵之源》这样对文化传统的回望,亦不乏像《海浪》《食火者》和《诗与狗》这样的元语言佳作,以及《你的生命》和《泡沫》这样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词语的飞鸟有时记录旅途,有时触碰历史,有时什么也不做,只是落在稿纸上。 毫无疑问,在长达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反抗、生存与死亡、历史与现实这些人类共同的话题,为阿莱格雷的诗歌奠定了厚重的基调,建筑了开阔的格局。 ”
记者:钱欢青 编辑:钱欢青 校对:冬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