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让“诗词里的长安”成为亮丽的文化IP

1 已有 25 次阅读   2024-09-18 01:11
让“诗词里的长安”成为亮丽的文化IP
西安晚报 2024-09-17 07:01
绿树环绕的西安城墙 (资料图片)
总台《2024中秋诗会》视频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秋诗会》,是学者康震的一趟回乡之旅,他沿着大唐诗人们的足迹,在这座唐诗之城里重走了一遍属于长安的唐诗之路。中华古典诗词历经千百年的淬炼,早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华夏文明历史银河里的璀璨星光。通过《2024中秋诗会》,海量歌咏长安的诗词再度被集中“打捞”出来,唤起了全国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盛世长安的怀念。记者昨日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及中秋诗会嘉宾、著名学者康震,听他娓娓道来关于家乡最亲近的回忆,还有历史烟尘里被历代文人所仰望的精神世界里的长安。
儿时回忆与诗词里的长安互为映照
回到西安录制《2024中秋诗会》,康震儿时记忆里的西安,与诗词里长安的面目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中秋佳节回到西安,我重新走诗人们曾走过的路,站在他们曾经站过的地方,吟诵他们的诗篇,我觉得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能够在汉唐的故都重温这些诗词非常荣幸。我对西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非常熟悉。这是一次非常美好的回乡之旅,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康震老师回想起老西安的景致如数家珍,“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大雁塔和大雁塔下的一座小公园曲江春晓园,虽然当年公园的大门拆掉了,但现在还有一部分仍保持着三十年前曲径通幽的风貌。当时没有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我去逛得最多的就是钟楼、书院门、青龙寺、兴庆宫、大兴善寺。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去青龙寺看夕阳,站在乐游原上俯瞰曲江,品味唐代诗人在那里写下的诗篇。”
那些记忆深处的景致,被几代老西安人怀念。兴庆宫、青龙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到处都有被写进唐诗里的历史遗迹和逸闻趣事,诗词里的长安与今日的西安互为映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如同一场浪漫又穿越的千年之约,在西安这座唐诗之都,现代人抬脚便能走进诗句,寻觅到当年诗人留下的精神印记。
长安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仰望的精神故都
长安与诗词的关联,绝不仅仅是城市与珍贵文学遗产发源地之间的关联。长安城与诗词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割裂、不可撼动的关联性,自有几千年的厚重历史为佐证。历朝历代留下的浩如烟海的诗篇,更从侧面证明了西安是一片滋养诗歌滋养诗的沃土。
在康震老师心目中,不仅李白、杜甫两位诗人最值得被捧上诗坛的顶流位置,长安本土的诗人王昌龄、韦应物、杜牧、颜真卿等的生平轶事和通达诗才也值得被挖掘。“长安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在于培育出本土多少诗人,而是在于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诗人,激发了多少诗人,催生了多少作品。这片土地的体制机制孵化产出了多少作品。”
康震老师认为,从时间节点上来说,诗词与西安之间的关联,首先体现在西周时期丰镐二京。古老久远的年代里,《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在渭水边诞生,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汉赋中《子虚赋》《上林赋》《两京赋》等大量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文人的创作高峰。长安是都城,是天下文人精英会聚的地方,是诗歌的创作基地,是文化艺术创造的中心。到了唐代又形成更高层次的博大胸怀的王朝,前往长安的诗人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志向,而且唐代百姓普遍拥有一种文化自信心,诗人善于用诗词歌颂盛世,盛唐达到诗词创作的高峰,唐代诗词的审美意向、意境、艺术手法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五言诗、七言诗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所有社会生活的题材在这一时期基本完备、成熟。
他表示,即便到了唐代以后,长安不再是国都,但诗人们仍念念不忘长安,仍然是心目中的故都,他们写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等诗句来缅怀逝去的璀璨时代。从这时起,长安是一种被仰望的意象,文人们喜欢用长安来象征盛世,象征古代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在缅怀、咏史、明志的过程当中,将长安作为永恒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与内涵。长安古都曾经拥有过的向心力、号召力、蓬勃的生命力,还有兼收并蓄的胸怀,都被当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符号。
期待守住诗词瑰宝 推广“唐诗文化工程”
守着长安这座唐诗的聚宝盆,康震老师对比浙江“唐诗之路”的成功经验,表示学术界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唐诗之路”的肯定和付出,更应当加大加快对长安诗词文化传统的研究力度。他表示,浙江“唐诗之路”聚集了全国很多专家,不断写论文、出版专著,跃升了“唐诗之路”的知名度和凝聚力。我们需要发掘、调动一批本土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为诗词展开大规模的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拿出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
康震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推动西安成为国际唐诗文化研究的重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打造唐诗文化国际论坛。其次,应围绕唐诗文化打造永久论坛会址,邀请八方来客,每到一定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唐诗文化大型活动,让文旅景区变成唐诗文化的传播胜地,让神州大地的目光都聚焦西安,全国游客提起诗词首选西安。第三,在中小学建立起学习诗词的氛围和机制,编写校本教材,涵盖唐诗和长安之间有关联性的内容,让孩子们拥有来自家乡西安的自豪感,让学生们受益终生。政府、企业、学术界、媒体界、基础教育界相互联动,将唐诗文化工程搞得有声有色,这必将是西安最大的文化IP。
巧思妙想 设计作画猜诗词赛制
中秋诗会上,康震老师每期节目必会以现场作画为谜面,用白描一点点画出唐诗里的景致,邀选手抢答揭晓谜底。这一个环节特别考验选手的洞察力、领悟力和临场反应速度,而这个画唐诗的桥段也屡屡被观众们赞叹。
在西安,不仅唐诗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书法、绘画亦然。西安碑林里耸立着无数珍贵书法宝藏,“长安画派”也在中国画坛享有盛誉。康震老师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又跟随《芥子园画传》临习云、水、桥、植物等各种物体的画法。
康震老师介绍:“画唐诗猜画谜的桥段是第一季《中国唐诗大会》上想到的,我们一开始觉得诗画不分家,肯定会在收视和竞赛节奏上收到不错的效果,最早想过用沙画来展示,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来,我就尝试用白描的方式在现场作画猜诗,看来很受观众的欢迎。”
这几年,康震老师闲暇时常常广泛阅读各类名家画作,希望能够提高水平。“只有在绘画方面进行长期的练习,才能有最好的展示效果。”
《2024中秋诗会》是按照《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来设定的,孩子们观看中秋诗会,就像接受一次大型传统文化课程的熏陶。康震老师觉得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电视节目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他说:“中国人对诗词和传统文化抱有巨大的热情,他们认真地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一直活态传承千百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姿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成长,让人感到非常振奋,非常幸福。我们中国大地的老百姓自己就是诗词大会、中秋诗会的主人,是老百姓共同的智慧把这个节目办起来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