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原创 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第一,米芾也写了一首,亦成少有人及的经典

5 已有 181 次阅读   2024-09-26 20:42
原创 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第一,米芾也写了一首,亦成少有人及的经典
今夜不设防 2024-09-25 14:10
米芾是宋代大书画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词作家,据史料记载,米芾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所以“从仕数困”,仕途上并不顺利,这当然与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有关。米芾独树一帜的性格,也使得他的诗词文章与众不同,“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即,总是有独特创新之处,即便同样的题材,也往往能写出新意,这是米芾的优势。
写中秋的词,无人能及得上苏轼,尤其是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千古中秋词第一”,自东坡以后,中秋词只能争第二第三了,而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中秋词,更是少有人敢写,因为无论写得如何好,在苏轼面前,只能算得上东施效颦而已。然而,难写不代表不能写,像米芾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秋》,就能写出新意,词人以巧妙地手法,借中秋赏月之机,跳出月色写月,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优美境界,空灵清淡,同时表现了词人高洁洒脱的品格,读来回味无穷。
无疑,这是苏轼之后,非常成功的一首写中秋、写月色的词作,尤其用的《水调歌头》的词牌名,更见米芾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小注:醽醁[líng,lù],古时的一种美酒名。
开篇词人便显得与众不同,本是中秋赏月,但词人却故意先不写月,而是以略带苍凉的感觉,写出秋意,“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秋夜捣衣,本是古来已有的习俗,正所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说明了天气转凉,墙边蟋蟀的鸣叫,亦表示着秋天的来临。飒飒秋风,送来的不仅是捣衣声,还有蟋蟀声,这两种典型的秋景,都意味着秋天已到,而且大有苍凉伤感之意。
正当我们以为词人要抒发悲秋之感时,他却突然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一叶落而知秋、悲秋,是由来已久的意象,自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竟成了千古文人不变的话题,但是米芾面对秋景,却表示,不学宋玉的悲秋心境,使得全词基调为之一振,凄凉的秋意一扫而空,转而有一种向上的感觉了。
接着词人写道:“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此句一出,更加显得昂扬向上了,因秋意凄凉,所以词人心境不好,但此刻把酒对月之后,要将那份凄凉收拾起来,瞬间觉得外面的景色不胜清幽,十分大好了。
更何况,“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明月皎皎,多情似故人,照耀着世间每一寸土地,这明亮的月色,仿佛将整个宇宙都幻化成了一片银色。月光均匀地撒向每一个人、每一种物,所以显得无比多情。中秋月色的撩人,也在这逐步加深的铺垫中,千呼万唤出来了,这种铺垫衬托的手法,颇为巧妙。
下片以悠扬的节奏,写词人自己在月光下的愉悦情景,“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敞开襟怀,在月下吹奏起笛曲,神韵悠扬,让整个身心都感到无限舒适。这样清澈的夜晚,也难怪词人要痛饮一番了,“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就在词人半醉半醒之际,他想到了这一天中的美好时光,发现自己倚靠在曲曲折折的栏杆上,这时的兴致极高,于是词人不由自主与造物主神游起来,发出了对宇宙人生的感慨,“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这感慨,视角极大,将宇宙视为浮萍一叶,可想而知,这徜徉其中的潇洒,也可见词人的豪兴。
面对如此良夜,如此皎皎的月色,词人兴致更高,不知不觉间,喝得大醉,“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而且一旦醉了,就无所谓醒来,但愿长醉不复醒,颇有李白的遗风,而且词人任由自己睡在小船上,由小船在江上随意漂流,这又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米芾以此结尾,颇有些禅理韵味,或许,此时的米芾,已经有学禅的念头了吧。
在东坡之后,能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写中秋,本就是大胆的尝试,而写得如此新颖独特,更是不易。词人赏月而不重点写月,赏景而不重点写景,而是借助对月、对景的感叹,写出自身的志趣与潇洒,又不乏禅韵,无疑是一首佳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