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原创 苏轼两次犯傻成两名作,一次以为欧阳修近视,一次说王安石没常识

2 已有 60 次阅读   2024-09-30 10:28
原创 苏轼两次犯傻成两名作,一次以为欧阳修近视,一次说王安石没常识
密探零零发发 2024-09-29 16:15
能做美食家、能当酿酒师、能引领北宋文人的穿戴风尚、能做二品大员的苏轼,也有犯傻的时候?没错!历史上苏轼犯过两次傻,一次以为欧阳修近视,一次说王安石没常识,但却成就了两首名作。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围观一下。
”针对“欧阳修
欧阳修对苏轼来说是恩师也是伯乐,是欧阳修的极力推崇才让当年21岁的苏轼在北宋迅速成名,所以这个”针对“是要打上引号的。对欧阳修,苏轼是敬了一辈子,但却对他的一首词挑了回刺。当年欧阳修写了一首名为《朝中措》的词作,开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是一首送别词,这首句的意思是说平山堂外一片晴空万里,远处的山色若有若无。
此词问世后,受到了文人们的一致好评,苏轼也觉得写得不错,但却觉得这句词有问题,平山堂和对面的山离得不算远,为什么会山色有无中呢?《艺苑雌黄》记载,当时东坡不但因此事笑话了恩师,还认为“永叔短视”,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东坡认为欧阳修这是近视了。
27年以后,东坡终于还是理解了欧阳修的意思。这一年他身处黄州,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当时好友邀请他同游自己的快哉亭。就是在这快哉亭上,东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还写下了一首名作,全词如下: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的经典程度自然不用多说,最后一句是备受推崇的千古名句。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现了东坡在面对人生低谷时的豪情。其中上片的最后一句,就是他向恩师“认错”之句。自己来到了快哉亭,在江南烟雨中,看着杳杳烟霞中孤鸿飞起,自然地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中,当往事蒙了眼,一切的山色也就若有若无了。当年欧阳修也是这种心境,所以虽然山隔得不远,也会是“山色有无中”。所以当年欧阳修那句词不但不是因为短视写错了,而且是妙笔。
针对王安石
王安石对苏轼来说,应该是算是老对头了,虽然二人都是君子,晚年也都和解了,但年少时倒没少为难对方。有一次苏轼造访王安石府邸,对方暂时不在,便在书房内等着。他看见书房的桌子上摆着这样两句没有写完的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当时东坡觉得这诗是写错了的,菊花本就生在秋天,怎么可能被秋风吹落。于是他便挥笔在后面添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没过多久,东坡被贬至黄州,和好友一起赏黄州菊时,他看到秋菊在风中纷纷飞落,这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是写错了。虽然这首诗写得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但因为是两位巨匠合作完成,所以便流传了下来,也成了一首名作,经常被用来劝诫后人做人不要太自作聪明了。
苏轼的这两次挑刺,虽然看上去犯傻了,但是也可见他对待事物并不盲从,常常有自己的思量,而这也是他能写他人所不能写的原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