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鲜活、立体、系统还原大唐诗人风采——薛易《大唐诗人行》分享会在青举行

2 已有 56 次阅读   2024-10-07 09:32
鲜活、立体、系统还原大唐诗人风采——薛易《大唐诗人行》分享会在青举行
半岛都市报 2024-10-06 17:19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近日,青岛青年作家薛易的全新力作《大唐诗人行: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后简称《大唐诗人行》)由后浪策划出版。该书是薛易继《刀头上的绝响》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新历史”解读作品,以群像视角为以王维、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十位唐代诗人作传,通过诗人的生平故事,重回活生生的唐诗创作场景,同时挖掘初唐盛唐期间40多位诗人的趣闻轶事,建立唐代诗坛社交圈。10月4日,薛易携《大唐诗人行》做客方所青岛店,与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怀荣,文史学者、作家刘宜庆展开对话,解读新作创作背后的故事,并对唐朝的历史和诗人诗作进行了深度解析。
首先,薛易为现场书友们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缘由。“唐诗我们太熟悉了,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学唐诗,但我觉得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唐诗原本是与大唐气象血肉相连、与唐代历史紧紧缠绕的,然而传承中它却往往被割裂开来。唐诗变成了一本本单纯的启蒙读物,变成了一道道非对即错的考试题,变成了一个个名句,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放进去,觉得镶嵌其中可以给文章增添光彩,也就是说它变成了某种最常用、也最廉价的装潢设施,”薛易表示,“我觉得唐诗不止于这样。如果我背过了几首唐诗,就觉得了解唐诗,感觉好像稍微欠缺一点,于是我就写了这样一本书,也是我自己本来也不太懂,也想一点一点替自己解惑。”
书名副题为“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薛易表示,其实书写的不只是他们三个,而是整个初唐到盛唐这一段历史,“我当时写作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活生生的唐诗,要去活生生的大唐寻觅。”薛易总结了自己这本书的特点,以“鲜活、立体、系统”三个关键词概括。这本书重点写的是人,写诗人的人生历程。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唐诗,而不只是讲某个名句,不单纯做诗歌赏析。“我关注的是一首诗是诗人在他的哪个人生阶段、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这首诗在他的生命中又占据怎样的位置,”薛易表示,“这样的写法可以让唐诗有更浓的人味儿,摆脱符号化。”
其次是立体,薛易所写的诗人不只是诗人,而是尽量还原其社会角色,将诗人身份之外的其他社会角色也发掘出来。“比如,骆宾王为什么会写‘讨武曌檄’?为什么造反的是他,而不是别的诗人?孟浩然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一直都考不上进士?”薛易书写中重回历史现场,尽量还原诗人的“朋友圈”,写那个时代社会交往中的诗人,让他们更好地“立”起来,“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诗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唐诗。”
再次是系统,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写就,薛易用李世民、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10位诗人,串起了自初唐到安史之乱后约150年的历史;同时,也写了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其他三十多位诗人。“这样捋出来看唐诗的话,唐诗就不再是单纯的碎片化的一首首诗了,而是一条线,进而连成一个面,能看到一个相对整体的大唐。”以此进入一位位诗人的“朋友圈”,继而进入大唐的“诗人圈”。
活动现场,薛易为书友们分享了一些诗人的奇闻轶事,例如陈子昂摔琴的故事。因唐代有行卷制度,考进士之前,须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朝堂有影响力的人,以拿到他们的推荐书。这对普通人而言是个巨大的门槛,陈子昂的父亲是一个很小的官,远在四川,长安城里没有这方面的人脉,但好在陈家有钱,于是陈子昂就想了一个办法制造影响力,他买下一个价值百万钱的琴,然后把它摔了,以此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名声。薛易为大家算了一笔账,看这“百万钱”是怎样一笔款项,是他工资的多少倍。毕竟衡量收入两个标准,一是社会购买力,二是工资水平。“陈子昂第一个官职是麟台正字,每月俸禄一千五百文钱。假如只算官俸的话,赚够一百万钱,不吃不喝大约需要五十六年。”薛认为,以此类细节佐证或观照历史,是有比较强的说服力的。
刘宜庆对薛易的新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读完薛易的书后总结了两个特点,其一是以诗证史,即用唐诗来见证大唐的历史;“你进入唐代的历史,一方面要靠这些唐代诗人写下的唐诗,另一方面就要靠一些很具体的问题。这本书第一章就把视角放在了李世民身上,以开创大唐盛世的李世民出场开端,这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个诗人。书中涉及到很多宫廷斗争,写到很多政变,几乎每一场政变都牵扯到一个重要的事,甚至一个或几个诗人成为了政治的牺牲者。以诗证史,他这个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宜庆认为,《大唐诗人行》第二大特点是以诗证心,“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他在怎样的场景下遇到了谁,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进入了历史的现场,你看到了他们是怎么样饮酒,怎么样跳舞,怎么样吟诗文字。我们说读一本书文字是有魔力的,你一旦打开这本书,你就进入到苍茫的历史画卷当中了,你就化身为某一位诗人,所以说薛易以诗证心,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看到一个诗人的所思所想。”
在刘宜庆看来,虽然国人从小接触唐诗,那些名篇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写这首诗的人,我们课堂上没有讲;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是怎样走上了大唐的历史舞台,又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这些历史,课本上没有给我们仔细讲。我想说,读一读薛易的《大唐诗人行》,你完全就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刘宜庆认为,薛易书中以大量细节支撑起大唐150年间的宏大历史,用诗人视角、文学化的场景复原诗人的历史现场,既能丰富人们对唐诗的认知,也能够丰富人们对唐朝历史的认知。且比《长安三万里》视角更恢弘,时间线更广泛。谈及令他印象深刻的卢照邻和王维的两段凄美的爱情,刘宜庆感叹薛易文笔特别美,让人有代入感。
在刘怀荣看来,传统学问里比较多的两种做法,一为编年,即给一个作家的作品编年,根据他的生平那个时代以及作品反映的内容进行编年,圈内叫系年;另一种学问是给一个作家写评传,写的时候也要根据其生平事迹及作品的编年。此外,再就是诗词的选本及对诗词做深度鉴赏,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唐诗鉴赏辞典》。“当然还有一种做法,以诗证史,或者说把诗和史两者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式。”刘怀荣表示,“从老一辈学者的研究里来看,陈寅恪先生用这种方法比较多,其《元白诗笺证稿》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他把元白诗的某一篇放回到历史实际的背景里面去,考证他写作的具体年代、具体事由,然后对这首诗做出一种新的解读。”
谈及对《大唐诗人行》的印象,刘怀荣认为,这本书把他关于传统学问的这几种类型融合到一起了,融诗人、诗作、史实、虚构于一体,从写法上讲,一定程度上带有小说笔法,但又非常讲究史实,“比如说讲到科举考试,他会对唐代科举考试具体制度做出比较简要的介绍;讲到唐代的官制,比如说讲到了宰相,他也有比较简要的介绍,按唐代习惯的说法,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原来可能没那么高,类似某一部的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某一部的副部长,比如说吏部侍郎,这样一个人也可以去兼宰相,这其实是一种变化,他书里讲到了要削弱相权,本意是增加皇帝的权力,这跟史书里记载的官制、科举制度都能对上,说明这方面他是非常严谨非常严肃的。就虚构笔法来讲,或者说小说的笔法,他写初唐四杰这一部分的时候,反复出现一个胖掌柜,这个人物肯定是他虚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把这几位唐代诗人的活动给串起来。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王维出行去京城的时候带了一个仆人叫王平,这肯定也是虚构人物,你在史书里是找不到的。即使有史书也不会记,这个仆人是没有资格被写在王勃的传记里面的。”
刘怀荣表示,薛易将几种方式融到一起的最大优势,是既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又考虑到其传播或者说读者的接受,他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当然这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虚构也得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比如说我刚提到的郭紫烟,他就有一定的依据,只不过作者又加进了很多具体情节,就增加了可读性。另外吸收学院派的评传和编年体,对一个作者的著作进行系年,就要大量参考唐诗研究学者的一些已有成果。这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两个作家,从初唐贞观诗人算起,一直到杜甫,涉及到了很多人,尤其前几部分都是诗人群像,做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
活动现场,薛易还对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家庭背景(出身阶层)、朋友圈进行了对比分享,对同一时代著名诗人的社会关联、往来沟通等进行了对照展示,通过诗人们的朋友圈看到诗人们的生活与朝堂及时代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解读诗人最终的命运走向。刘怀荣也从唐朝政治制度角度对薛易著作中涉及的诸如科举、授官、诗人的朋友圈等内容进行了评点和分享,从学术角度对薛易的创作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