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1946年8月,毛主席非常自信地对美国记者说,自己就是创造性诗人

2 已有 78 次阅读   2024-10-07 23:18
原创 1946年8月,毛主席非常自信地对美国记者说,自己就是创造性诗人
历史揭密 2024-10-06 14:30
毛主席酷爱古典诗词文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创作过不少在国内影响力极大的诗歌。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诗词作品曾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当时不止国内的老百姓争相背诵毛主席的诗词,许多外国的政要也很喜欢他的诗词。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多次写信找中国使馆索要毛主席的诗词,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时,甚至当着毛主席的面背出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直到最近一两年,我们还可以不时在新闻中看到某些外国政要,在一些重要场合上背诵毛主席的诗词。这种景况,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来说,是非常稀有的。
撇开毛主席诗词的政治影响力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概还是和近代西方傲慢地认为中国诗歌千篇一律,缺乏创造力有关。
一九四六年,美国女记者斯特朗访问中国之时,毛主席与她谈到了这个问题,专门以自己为例,笑着指着自己说:“谁说中国没有创造性诗人?我就是一个。”斯特朗深以为然。
后来,斯特朗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美国人大多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但是
在她看来,毛泽东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政治家。
毛主席在诗词上的创造性
毛主席对斯特朗说自己是一位创造性的诗人,绝对不是自夸之说。因为他的诗词虽然采用了传统的体例,但是思想内容上的确有较大的创新。
尤其是在一九三六年《沁园春·雪》以后作品,毛主席的作品不但保留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音韵美,而且佳句迭出,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达到极高的审美水平。
从一九三六年创作《沁园春·雪》到一九四九年创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期,毛主席的诗词在“用典”、“化用前人成句”以及“仿写”方面,已经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水准。
熟读中国古典诗词的人会发现,前代文人“化用”前人成句时,经常是直接照搬古人原句,顶多只一两个字的改动。
但是
毛主席在化用“三李”名句的时候,不但会在字词上做文章,还会使其意境升华。
典型的就是《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
李贺的原句是“雄鸡一声天下白”,并且原诗中的意思是,李贺本人原来处于一种“迷魂”的状态下,忽然被主人家一句话点醒。
毛主席在化用这个句子时,将说话的对象做了一个主客颠倒
。以“一唱雄鸡天下白”喻共产党将带领革命群众,推翻旧社会的三座大山。
革命的曙光已经呈现,英雄的黎明马上就要到来。
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李贺这句诗的意境就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对于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的化用也很绝妙。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里用这句诗,表达了对于一个王朝更迭的伤感之情,感情相对单一。
而毛主席化用之时,在此句后面接了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于是“天若”一句仍是表达了对国民党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开始,到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哀叹。
而“人间”一句,则是告诉大家,倒行逆施的王朝必然会倒台。如此一来,
诗歌传递出来的情感就显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层次,自然产生了一种诗性的张力。
这种诗词成句化用的高妙之处,就这样举例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古代诗词大家的一些化用之后,就能了解毛主席化用前人成句的高明。
因为李清照化用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时,还只是简单地通过拆开字词的办法,才写出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提到“用典”方面,不得不说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当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头句涉及古代周穆王西游的典故,出自《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瑶池》,当中有一句“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讲的是神话故事中,周穆王西巡遇到了瑶池圣母,二人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后来周穆王要返回中国,瑶池圣母问他几时会返回,他回答:“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周穆王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要回到中国,去平息华夏各族之间的矛盾,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然后就回来。
诗中的“八骏”是指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跑得特别快。那么,周穆王的马为什么要跑得这么快呢?“黄竹歌中”提到,因为他在途中看到冻死的黎民,他在为天下的百姓担心。
李商隐的诗句经毛主席巧妙加工后,放弃了“八骏”意象,直接改成“坐地日行八万里”。
这是毛主席结合现代天文学知识生出的全新想象,前人从未有过,已远超传统神话故事的想象力。
又因成句保留了“日行”与数字“八”,再加上汉语随意打乱次序,也不影响阅读的特性,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作者为什么要“坐地日行”,因为毛主席当时正在为那一场瘟疫的蔓延忧心。
光凭这一首诗就已经可以证明,毛主席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诗人。不过
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的《浪淘沙·北戴河》,竟然是一首对李后主《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仿写词
这首词假如单从字面上,完全找不到一个词与李后主的原作一样。但是毛主席后来在与私人医生谈话时提到,《浪淘沙·北戴河》的产生,其创作思路完全是受到李后主词的启发。
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提到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在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结语
毛主席对斯特朗说自己是一个创造性诗人,显然是为了反驳西方关于中国没有创造性诗人的说法。因为近代西方崛起之后,外国人面对中国自有一种傲慢态度。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哲学,不擅长抽象思维,因此没有创造力,于是
否定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力之后,连中国人在诗词艺术的创造能力也一并否定了。
其实近代中国难出好诗,主要是由于国民识字率很低,自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文和旧体诗退出了历史舞台,新诗兴起,完全抛弃了旧体诗词的长处,一切向西方学习。
在战乱的年代里,民间的旧诗团体失去了文坛阵地,仅剩下几个零星的诗人,即使写出了有创造性的诗歌,也没有条件印刷出版。久而久之,自然就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了。
直到毛主席因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再加上杰出的诗才被人们注意到,才开始让世界人民惊叹: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好的诗人。
话说自从三十年代斯诺访华,把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刊印发行后,国外一直有不少记者对毛主席的诗歌感到好奇。
一九四六年,也就是斯特朗访问延安的同一年里,
美国第一代“桂冠诗人”罗伯特·佩恩,还专门为了寻找毛主席的诗歌来到中国。
因为罗伯特·佩恩在美国时,读到过《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七律·长征》,还听人说,毛主席写过很多很多诗。
结果罗伯特·佩恩跑到延安,只找到了《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再加上原来的那一首《七律·长征》。
后来罗伯特·佩恩见到毛主席,就向毛主席索要诗歌,但是却遭到了拒绝,因为毛主席认为自己的诗词写得不好。
罗伯特·佩恩说,
只有一次,他听到毛主席称赞自己的诗词写得好,那就是在提到著名的《沁园春·雪》的时候
。当时毛主席说:
啊,那是一首好诗。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而且还有其他事。
罗伯特·佩恩问:“其他事是指什么?”毛主席答:“有很多呀!你想想看这首诗是何时写的。那时社会很有希望,我们信任大元帅(指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
这一段对话中提到的《沁园春·雪》的创作时间,与《沁园春·雪》的真实创作时间有一些出入,不过这显然是毛主席在与罗伯特·佩恩开玩笑。
但是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自己创作的《沁园春·雪》确实非常喜欢,同时也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创造性非常自信。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