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蓼花摇曳。那一抹粉紫,如诗如画,在水畔、在田边,静静诉说着季节的故事。蓼花,是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富有诗意的植物,以其红色或淡红色的穗状花序而著名。蓼花的生命力旺盛,花期较长,从夏季延续至秋季,成为了秋天的代表花卉之一。
“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蓼花因其常生长在水边,古人在码头送别时,常常能见到蓼花,因此它也成为了离别的象征。在《诗经》中,红蓼被称为游龙,因其枝叶在水边摇曳,有如红色游龙般。
蓼花,是秋天的守望者,为秋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为人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份宁静与慰藉。
蓼岸
宋-许及之
落水浮寒石,看痕记旧汀。
更寻红蓼岸,都有几鵁鶄。
“落水浮寒石,看痕记旧汀。” 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落水环绕着寒石,诗人看着水痕回忆起旧日的汀洲。这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岁月的流转。寒石与水痕,一静一动,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更寻红蓼岸,都有几鵁鶄。” 诗人接着追寻到红蓼盛开的岸边,看到了几只鵁鶄。红蓼的鲜艳色彩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与前面的寒石和水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鵁鶄的出现则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灵动,使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道见蓼花
宋-范成大
秋风袅袅露华鲜,去岁如今刺钓船。
歙县门西见红蓼,此身曾在白鸥前。
“秋风袅袅露华鲜,去岁如今刺钓船。” 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秋风袅袅吹拂,露水清新而鲜亮。“去岁如今刺钓船” 则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让人在当下的秋景中回忆起过去的时光,营造出一种既空灵又带有淡淡怀旧情绪的氛围。
“歙县门西见红蓼,此身曾在白鸥前。” 诗人在歙县门西看到了红蓼花,红蓼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而 “此身曾在白鸥前” 一句,将诗人的思绪进一步拉远,仿佛让诗人回忆起曾经在白鸥飞舞的场景中自由自在的时光。整个画面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诗意的遐想。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诗歌开篇展现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乡村晚景图。山野起伏,归雁在天空中斜飞,给人一种开阔又略带寂寥的感觉。平沙之上,炊烟从茅屋中袅袅升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 随着画面的推进,诗人的视角转向湖面。归家的橹声渐渐远去,湖水泛起浅浅的浪痕。而在湖边,一滩红蓼花在橹声的摇动下轻轻摇曳。这里的红蓼花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也使宁静的画面多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望湖滨红蓼甚丽
明-顾璘
湖外秋容淡晚霞,桃源何处泛来花。
西风也自嫌寥落,点缀芳菲付水涯。
“湖外秋容淡晚霞,桃源何处泛来花。” 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日湖滨的美丽景象。湖外的秋色与淡淡的晚霞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桃源何处泛来花” 一句则充满了诗意的遐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桃源世界。这里的 “花” 指的是红蓼花,诗人用 “桃源何处泛来” 来形容红蓼花的出现,增添了红蓼花的神秘与美丽。
“西风也自嫌寥落,点缀芳菲付水涯。” 西风本是萧瑟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西风似乎也嫌弃秋日的寥落,于是用红蓼花来点缀湖滨,为水涯增添了一份芳菲。这里的西风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红蓼花在西风中的摇曳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之美。
河船口占八首(其三)
明-林弼
昨夜江头秋雨急,晓看新水已平堤。
堤边红蓼开无数,树树相依穗穗齐。
“昨夜江头秋雨急,晓看新水已平堤。” 开篇描绘出一幅秋雨过后的江景图。昨夜江头秋雨急促,给人一种清冷、湿润的感觉。而清晨看到新涨的江水已经平了堤岸,展现出江水的汹涌和大自然的力量。这种景象的转换,从夜晚的秋雨急骤到清晨的江水满溢,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堤边红蓼开无数,树树相依穗穗齐。” 接着诗人将目光聚焦到堤边的红蓼花上。红蓼花开得无数,一树树相互依偎,穗穗整齐。红蓼花的出现为这幅江景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和生机。红蓼花在江堤边绽放,与江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秋英十咏(其九)红蓼
清-弘历
那论深红更浅红,水滨吹老鲤鱼风。
汀荷败绿江蘋白,著点容华媚镜空。
“那论深红更浅红,水滨吹老鲤鱼风。” 开篇诗人不拘泥于红蓼具体是深红还是浅红,这种对色彩的模糊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水滨吹老鲤鱼风”,将红蓼置于水滨的环境中,秋风拂过,仿佛吹老了带着鲤鱼气息的风。此句营造出一种秋意渐浓、时光流转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宁静。
“汀荷败绿江蘋白,著点容华媚镜空。” 诗人的视角从红蓼扩展到周围的景物,汀上的荷花已经衰败,江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颜色,江蘋也变白了。在这样略显萧索的背景下,红蓼却如一点容华,为这秋景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媚镜空” 一词,将秋天的景色比作一面空灵的镜子,红蓼则像是镜子中的一抹妩媚,形象地展现了红蓼在秋景中的独特魅力。
红蓼花四首 其三
清-张英
红粟枝繁雁蚤来,竹芭篱畔托根荄。
喜君不恋江湖阔,种向闲门也自开。
“红粟枝繁雁蚤来,竹芭篱畔托根荄。” 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红蓼花如红粟般枝繁叶茂,大雁早早飞来,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和季节感。红蓼花在竹篱笆畔扎根生长,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这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氛围。
“喜君不恋江湖阔,种向闲门也自开。” 诗人表达了对红蓼花的喜爱之情,称赞它不贪恋广阔的江湖,即使种在闲门旁也能自在地开放。此句赋予了红蓼花一种淡泊、宁静的品质,与世俗的繁华喧嚣形成对比。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一种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题蒋南沙画杂花诗(其二)红蓼
清-张照
岸上鲤鱼风,芙蓉别秋水。
满江两脚来,波面蜻蜓起。
揖雨还拜风,蓼花红逦逦。
莫讶爱江湖,前身是鱼子。
“岸上鲤鱼风,芙蓉别秋水。” 开篇营造出一种秋意盎然的氛围。“鲤鱼风” 通常指秋风,点明了季节。芙蓉在秋水中与季节作别,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时光流转的感慨。画面中既有秋风的灵动,又有芙蓉的柔美,为红蓼的出场铺垫了背景。
“满江两脚来,波面蜻蜓起。” 此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仿佛有人从满江而来,脚步惊动了波面,使得蜻蜓飞起。这里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使整个场景更加鲜活。同时,也暗示了红蓼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水边世界。
“揖雨还拜风,蓼花红逦逦。” 红蓼花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雨和风行礼。“红逦逦” 形容红蓼花的鲜艳和连绵不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的红蓼花充满了生命力和韧性,在自然的风雨中依然绽放美丽。
“莫讶爱江湖,前身是鱼子。” 结尾一句富有想象力,诗人说不要惊讶红蓼花热爱江湖,因为它的前身是鱼子。这种奇特的联想为红蓼花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也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忆秦娥.蓼花
清-王夫之
秋江渺。秋心独展幽芳悄。
幽芳悄。护臂纱轻,注唇丹小。
芦花风乱汀洲绕。
采芳人远知音少。知音少。
几叶渔船,一轮残照。
“秋江渺。秋心独展幽芳悄。” 开篇以辽阔的秋江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秋心独展” 则赋予蓼花以人的情感,仿佛它在这寂寥的秋日里独自绽放着幽芳,悄然无声。这里的 “幽芳悄” 进一步强调了蓼花的静谧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冷而又神秘的气息。
“幽芳悄。护臂纱轻,注唇丹小。” 继续描写蓼花的姿态。“护臂纱轻” 将蓼花的花瓣比作轻柔的纱,形象地表现出蓼花的轻盈与柔美。“注唇丹小” 则用比喻的手法,把蓼花的颜色比作女子点染的朱唇,既写出了蓼花的鲜艳,又增添了几分妩媚。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蓼花的美丽,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蓼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动人模样。
“芦花风乱汀洲绕。” 此句将视角从蓼花转向周围的环境。芦花在风中飞舞,环绕着汀洲,营造出一种凌乱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芦花的 “风乱” 与蓼花的 “幽芳悄” 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蓼花的宁静与优雅。
“采芳人远知音少。” 这里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寂寞之感。在这秋日的江岸边,采花之人已经远去,蓼花的知音寥寥无几。这种孤独不仅是蓼花的孤独,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诗人借蓼花的孤独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寂寞与无奈。
“知音少。几叶渔船,一轮残照。” 结尾以 “几叶渔船” 和 “一轮残照” 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渔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残阳如血,映照在江面上。这个画面充满了苍凉之感,与蓼花的孤独相互映衬,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南柯子.蓼花
清-沈榛
野岸依幽渚,寒波浸碧空。
数枝蓼蕊吐芳丛。
雅淡红妆醉舞、向西风。
赋色虽多别,含辛总自同。
寂寥低映水仙宫。
弱体轻盈常傍、小桥东。
“野岸依幽渚,寒波浸碧空。” 开篇描绘出一幅清冷的秋日景象。野岸依偎着幽静的小洲,寒冷的水波浸润着碧空,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这种环境为蓼花的出现奠定了基调。
“数枝蓼蕊吐芳丛。雅淡红妆醉舞、向西风。” 接着,蓼花登场。数枝蓼花在芳草丛中绽放,如雅淡的红妆女子在西风中醉舞。这里将蓼花比作红妆女子,赋予了蓼花柔美、灵动的形象。蓼花在秋风中的舞动,为冷清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赋色虽多别,含辛总自同。” 此句从蓼花的颜色和味道入手,指出蓼花虽然颜色各异,但都带有一种辛味。这里既描写了蓼花的外在特征,又暗示了蓼花的内在品质。蓼花的辛味或许象征着它的坚韧与顽强,在秋风中依然绽放,不畏寒冷。
“寂寥低映水仙宫。弱体轻盈常傍、小桥东。” 最后,诗人将蓼花与水仙宫和小桥联系起来。蓼花在寂寥中低垂,映衬着水仙宫,它那弱体轻盈的姿态常常出现在小桥东边。这里进一步丰富了蓼花的形象,使蓼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返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