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十五岁的少年登上火车,来到了首都北京,开始了他在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习生涯。10年后,已是青年的他来到了山海关,钻进了在拐弯处减速的火车轮下,结束了自己二十五岁的生命。
而在他结束自己生命的两个月前,写下了那首后来治愈了无数人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原名叫查海生,但我们更习惯叫他,海子。
关于海子死亡的原因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的:失恋带来的打击,生活带来的压力,或者是让他走火入魔的气功,都成为人们揣测海子死亡的动机。
毋庸置疑的是,海子的传奇是从他自杀开始的。在他死后,他的好友骆一禾整理了他的诗集并将其发表,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他的诗,成为了当时许多人苦闷时的良药,痛苦时的呐喊。至今,还有很多人去山海关纪念海子。
但让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位才子,为什么会选择如此痛苦的自杀方式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八十年代。那时,在中国刮起的那股诗歌风深深的影响了海子,那是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不管是歌颂爱情,还是抒发困苦,诗歌永远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20岁的海子,也是诗人中一员。
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讲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
其中在教授美学这门课时,在课堂结束前的十分钟,学生都会要求海子读一读他的诗歌,那时海子的诗歌里,尽是“小麦,青草和山坡”。
就在他二十岁那一年,他恋爱了。对方是一位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姑娘,同样酷爱诗歌。在诗中,海子把她称作B。
他对B极其的炙热,情书一写就是一两万字。然而,好景不长,女孩的父母觉得海子只是一个落魄的诗人,将来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于是,坚决不同意两人的恋情。
正因如此,海子失恋了,没人知道这次失恋对敏感的海子影响有多大,哪怕是他的好朋友骆一禾和西川。失恋的那段时间,海子的诗中充满着狂躁与毁灭。
当海子得知B要移居美国时,他深受打击,在与朋友的聚餐中,醉酒的海子说了很多对于B的怨言。
醒酒后的他万分的后悔,开始厌恶那时的自己,并痛苦地写下了: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离他的死亡,还有两个周的时间。
海子性格中的脆弱,加剧了他死亡的想法,海子一直想完成一部承载民族文化传统和个人生命体验的长篇史诗,就像西方但丁的《神曲》一样。
但庞大的任务量让海子倍感压力,而朋友嘲笑般的话语也深深伤害了海子的自尊心。于是,追求极致的他开始偏执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结果是事与愿违的,各种对作品的不满意加剧了他的痛苦以及死亡的想法。
而气功在海子的死亡中,也扮演了一个离奇的角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气功热”,在那时,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给予了气功极高的评价。海子也练起了气功,甚至还一度认为自己打开了“任督二脉”。
而气功对于海子精神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在他的五封遗书中提到,他经常出现幻听的情况,甚至觉得有人要加害于他,而罪魁祸首就是带他练气功的常远和孙舸。
生活也没有放过海子。写诗并不能给海子带来实际上收入,原生家庭本来就不富裕,还要去承担弟弟妹妹的生活费,这让充满理想主义的海子感到深深的压力。
八十年代后期“下海”潮的兴起,二十三岁的海子想去南方和朋友办报纸,遭到了父亲极其严厉的拒绝,那时候的他,已经整日的活在痛苦之中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不愿意妥协的海子,选择死亡来进行逃避,于是,在1989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带着《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山海关旁卧轨自杀,并留下“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的遗言。
我们总称海子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有生命不可能承受之重吧。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