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原创 苏轼去世前再次路过南华寺,拜六祖真身后大哭,留八字总结一生

3 已有 87 次阅读   2024-12-03 09:24
原创 苏轼去世前再次路过南华寺,拜六祖真身后大哭,留八字总结一生
娱乐有缘人 2024-12-02 16:15
各朝各代的文人辈出,文学艺术创作也各领风骚。但如果要冠以“大文豪”这个头衔,苏轼是当之无愧要得头筹的。
唐诗宋词元曲,各个朝代都有文学创作的潮流,北宋时期就是词曲的创作高峰。群英荟萃,而苏轼则是众多词人中的佼佼者。
术业有专攻,人在有自己偏好的专长时,在另一些方面就会有所欠缺,就像诗词字画和书法,样样精通的人屈指可数,倘使有一样能拿得上台面,加之天赋也可以成为一代大家。
然而苏轼在诗词、文章、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对医药、烹饪、水利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是曾经名动京师的意气少年郎,也是才华横溢豪迈豁达又愁苦的东坡居士。
虽然有一身的才华,他的一生也并没有一路顺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仕途总是在走下坡路。
晚年,已逾花甲之年的苏轼去往常州,路经南华寺,拜谒六祖曹溪大师慧能的真身后大哭,对儿子留下“吾生不恶,死必不坠”后,不久离开人世,他的一生就如此落幕了。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小便受到父亲苏洵悉心教导,自七岁起,他们的父亲就空出大部门时间在家教授陪读,而当时苏洵的文学造诣本得到了肯定,其效果不言而喻。
苏轼、苏泽剧照
从后来他们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名列中,可见和苏洵的文学启蒙在早期对于孩子的培养是成功的。
在经历了父亲长期的教导,加之一年赴京游历的经验,1057年,苏轼淡然地参加了汴京今年的朝廷科举考试。考卷答完,各考官纷纷惊于苏轼的奇思妙想和清新文风。
在这次赶考中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看到这份答卷时,也同样被他的好文采吸引,但他当时觉得这极有可能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作。
因此为了避嫌,欧阳修特意没有将这篇文章推举为第一名,谁知最后拆卷时,才知是猜错了人,苏轼也不知道他竟这样无知无觉中,冤枉地丢了本属于他的第一名。
但欧阳修对苏轼的欣赏早已在对那文章的惊鸿一瞥时深入内心,在苏轼得知得了第二名前来拜谢的时候,欧阳修便前来见他,还向他讨教文章中的一句诗出自何处。
苏轼随口便报出了一则篇目,而等欧阳修查遍还是没有发现,苏轼后来才解释,这是他根据那人所行“想当然”写出的。
欧阳修恍然大悟,经此一事他更相信苏轼将来一定会是一个文采斐然的名士,他当即说,你的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因为欧阳修得极高赞美,苏轼一旦有什么诗作现世,必然会引起京城热论,真真是名动京城。1059年,苏轼守丧期满回汴京为官,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前六七年,他的仕途都还算平稳,后来因为父亲过世,他返乡守孝3年。但他没想到的是,等到三年之后,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了。
王安石变法
变法中的急政,苛政引起了两方的党争,当时极为赏识苏轼的欧阳修也因为对此变法持反对意见而被迫离京,包括昔日的许多好友也再不能一朝共立。
苏轼知道朝中的平和已经没有了,他也并不认可王安石变法,在上书陈述其弊端后,因为与王安石之间生了怨恨,后来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
到这时苏轼还只是因为政见不合而心有不甘,但从出京那一刻起,他或许都没有想到前方等着他的会是一路的贬谪。
乌台诗案,仕途坎坷
自请出京的苏轼,有他自己为官的清廉和态度,无论调任何处,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谋事,真正做到了“父母官”。各地的百姓也都爱戴他,甚至有在调任时因不舍自发送别他。
已出京多年,但苏轼显然没有想到新党并没有因此放过他。
任湖州知州时,苏轼例行公事上书神宗表谢时,却因文中的用词被诬陷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是对皇帝不忠,保藏祸心。
天知道,苏轼至多是表达自己的不甘,而文人写文章必然带感情,明明他还委屈却被说成是自视清高,藐视朝廷。
朝堂上新党一片倒苏声,苏轼百口难辩入狱,讽刺的是最后因为王安石的一言否决诗案才苟且活命。
之后被贬黄州,得了个无实权的官职,还要靠种田来贴补家用。
因为实在不愿见朝中变法荒唐混乱,中途他又上书言其弊,受到的是更多的排挤,刚有所好转的仕途又急转直下。
1094年,贬去惠州,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又被贬去了儋州。
儋州在当时已经算流放了,他却终于平静下来,办学堂,介学风,安心搞起学术。
他知道他的仕途大概这里就是终点了,花甲之年也难有作为,想想生平,一路被贬,他自嘲道,黄州惠州儋州,就是我一生的功名了。
1101年,他在常州逝世,去世前去往华南寺,见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想到自己真一段的仕途,大哭不止。
虽说他的诗词多豪迈豁达,但他的仕途平生也是愁苦凄凉的,被贬之路的心酸,大概他心中已经有了分量。
苏轼平生对于佛理也多有研究和自己的见解,信佛的家庭也使他自小学佛学经典,这会儿垂垂老矣在慧能真身面前,他也有了世俗的恍然感,几番悲从心来。
死前,他对儿子说了八个字:“吾生不恶,死必不坠”,算是对他一生的概括和死后的预感。
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大恶的事,死后应该不会坠入无尽折磨的地狱吧。
大文豪的一生就此在常州落幕了。
苏轼的一生,以惊艳开头,收尾却潦草。他的满腹才学没有等到适合挥展的朝代,只留下了众多的艺术创作,让数百年后的人窥得一面。
对他而言,他的一生并不成功,但对后世,他是文学历史上璀璨的明珠,始终照耀中华文化史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