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长大后,突然读懂了杜甫

3 已有 56 次阅读   2024-12-09 22:52
长大后,突然读懂了杜甫
文汇报 2024-12-08 17:41
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杜甫似乎一直都是那个面容愁苦、眉头紧锁的干瘦老头,仿佛从未年轻过。相比之下,李白则永远定格在一袭白衣、洒脱自在的少年模样。因此,在少年意气的岁月里,我们或许更倾心于李白的飘逸、王维的俊秀、岑参的豪迈,而对于杜甫那些“沉郁顿挫”的诗句,总是不能深解其意。
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杜甫画像”深入人心,也让当代人定格了杜甫的形象。不过,杜甫并非一生都在经历雪雨风霜。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时期的诗坛大腕。尽管家族后来日渐衰落,但杜甫小时候的日子还算滋润,“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到了二十多岁,他两次远游,走遍了吴越、齐赵的大好山河。那时候的他,也是洒脱得很,佳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凌云壮志。
但后来,命运的车轮无情碾过,杜甫走向了他艰难的后半生。
杜甫在长安求仕,却蹉跎了十年,虽然名声渐起,却始终没能功成名就。父亲离世,家道中落,科举考试又遭权贵打压,他陷入了人生低谷。多年的艰苦奋斗,凄凉折腰,结局只是被授予了一个小小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无比苦闷。
这时的杜甫,饱尝人间酸甜苦辣,他的诗,变了。安史之乱爆发,他被俘虏流徙,好不容易回到朝廷,“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被任命担任左拾遗之职,后又因惹恼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的诗中,开始更多地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曾经总读不懂杜甫,觉得他太沉重、太压抑。但至中年,走过了人生的风雨,似乎突然就读懂了他。
女作家潘向黎是这样说的:“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却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可是,为什么会流泪呢?
人到中年,岁月更迭,似乎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与杜甫的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如今再次品读杜甫的诗作,就像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促膝长谈。
他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可曾留意?那无边无垠的林木间,落叶纷纷扬扬,恰似时光的悄然流逝;而那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奔腾向前,宛如人生的起伏变迁。
他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我家妻子在纸上画好了棋盘正等着我呐!小儿子也在一旁敲敲打打,拿缝衣针制作钓钩嬉戏。你看,尽管仕途坎坷、波折重重,但归家之时,还是心生暖意。
他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倘若邻居“老张”今日恰好有空,愿与我共饮一盏,那我便隔着篱笆,将他唤来罢……
要知道,此时杜甫,已然历经过国事动荡、仕途坎坷、幼儿不幸夭折的种种磨难,却依然能在生活的艰辛中去欣赏身边花朵娇艳,“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他的眼睛依然有光,能看到生活的美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步入人生中年,这是一个既需承载事业之重,又需肩负家庭之责的阶段。直至此刻,我们开始懂得,生活并非只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琐碎与不如意。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年少时,总爱踮起脚,去追逐李白;到了中年,经历过生活的酸涩与不易,才能够以杜甫的视角,重新体悟世事无常。
杜甫一生坎坷,但从为人与诗作而言,他却成为了激励后世数千年的典范。在他的诗作里,有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更有民胞物与的大爱,即使自己身处风雨之中,却仍不忘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似乎突然有一天,你就不期然而然地成了老杜的知音。其实不是,正如谷曙光所言,你需要一个契机,去接近和理解杜甫。这也正是为何人们常说“年少不解杜甫意,读懂已是泪沾襟”。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与洗礼,才能真正读懂杜甫。他像一杯冬日里的暖茶,用氤氲热气抚平我们内心的褶皱。我们为之动容的,并非他中年时期所承受的苦难之痛,而是他在目睹世间残酷后,依然能够以悲悯之心看向人间,热爱生活,博爱众生。
作者: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孔韬
来源:央视一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