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临帖,就象是一次次与古人对话,在临摹中揣摸古人的心情,思度古人写字时的模样。他们是不是也象我们一样,坐在电脑前,浏览着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在网络上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话?只有在寂寞或需要自己沉寂下来时,才拿起笔,对着先贤们留下来的碑拓或墨迹对临!
不会,当然不会。那时候还没有电脑,也没有电,古人获取信息的最好手段就是写信,用笔去写、用心去写,然后交给熟悉的人或驿使,传递给或近或远的另一个人,然后等呀、等呀,也许只等上几天,也许要等几个月,或许要等半年或几年,或许如石沉大海,永远收不到另一个人传递回来的信息。当这个人收到信息时,虽然信中的事儿已经成了历史,但这信息是宝贵的,也许值得欣赏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正因为如此,古人一定是惜墨如金,用心去写。他们要让收信的另一方看到最好的自己、看到自己最好的字迹。虽然信的最后或许会注明“匆匆不及草书”之字样,那也一定是谦词;即使是古人写的很草,那字迹也遵章遵法,否则对方怎么去辩读呢?所以,过去的信札笔迹,都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法书,弥足珍贵。
世界上最好的行书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的心情下写出的,那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看《兰亭集序》的文字,还是看它的字迹,作者“信可乐也”的心情充溢在字里行间,观之令人娱悦。
颜鲁公一生坎坷,在他极度悲愤下写下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文稿虽然洋洋数百字,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只有两个字“悲”和“愤”;而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寒食帖》,是在郁闷和凄凉的心境下写出的,其文、其书,无不透露出作者当时的悲凉情景,因此也成就了这天下第三行书。
与古人对话,就要与古人用心相通,虽然不必刻意制造那种“寒窗孤灯”一样的环境,但却要知道古人孤灯寒窗时的心境,否则我们就不能体会什么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什么是“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不知什么是公孙大娘舞剑,那就去看张旭的《古十四帖》、去看怀素的《自叙帖》,古人的狂草和公孙大娘舞剑一样,必带有激情和醉意,必是在意满心得之时的杰作。
每每看到那不急不躁的秦篆,就会想到古时妇女的裙摆,想象到秦汉时节女性的婀娜之姿;每每看到刻在摩崖或石碑上的汉隶,不是看到古代征战的辛苦,就是想到歌功颂德时的夸张;再看那雄浑的魏碑,你会想象北方人的强悍性格,会想到北方人强悍性格中那极尽张扬的棱角。
春日读帖,古人会告诉你春风的温暖;夏日读帖,古人会告诉你夏日的炙热;秋天读帖,古人会让你读出秋高气爽;冬日读帖,古人会让你感觉寒风凛凛。
时间是流淌的,而古人在碑帖中所留给我们的却是静止的。然而,当我们宁神静气,把时间留住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静止了的碑帖却在日读日新,只到后人有所感悟,生发出更新更美的文字,而古人留给我们的碑和帖,却仍未完成她们的使命!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