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没有尽头的修行(6)

8 已有 2973 次阅读   2016-04-22 08:18   标签修行,书法 

书法、音乐、电脑与茶

提起书法,很多人会与音乐和茶联系在一起,并且还会上升为理论,举出很多古代书法家听音乐与喝茶的故事。电脑的出现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儿,所以难以追古溯源,但它实实在在出现在现代人的书房里,且越来越离不开它。

在我这里,书法与音乐、茶联系起来的时间落后于电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四者融于我一身,形影不离,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每天清晨起床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不是早餐,而是先泡上一杯清茶,打开电脑,打开一首清澈的音乐,然后再是生活中的零零碎碎。诸事完毕,在电脑上浏览新闻和各种书法网站,等这些全部做完,我会倒上一砚清墨,铺开一张宣纸,听着音乐、啜着茶香,对着摆放在书桌上的放大字帖,或慢条斯理、或激情涌动,或不急不躁地对着临习。临习的节奏会随音乐的起伏而波动。

也就是在这时候,人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感受不到时间,感受不到茶香,感受不到音乐,感受不到墨动。而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似乎理解了什么是佛,什么是禅,什么是打坐清修。有时候如梦初醒,脑子里会生出很多奇异的想法,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这时候,我就会放下毛笔,拾起键盘。键盘的敲击声和一闪一闪出现的优美文字,也和音乐、书法一样,流动起来,成为一种艺术品。

其实,在没有练习书法之前,我对音乐没有任何兴趣,很少主动去看、去听。喜欢上音乐是在练习书法之后。有时对着字帖感觉乏味了,偶尔在电脑上打开音乐,感觉特别优美。有一次在电脑上搜索到英格兰艺术家奎因的《迷情阿维拉》,瞬间便被那有着魔法一样的音乐所征服。这位艺术家把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各种神秘元素加入到音乐创作中,其神秘莫测的曲风备受乐迷的喜爱。《迷情阿维拉》是他的经典专辑,是对各种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静心聆听,会被音乐魔法召回的亘古音讯所融化,依稀感到迷幻而不可自拔,优美旋律与梦幻吟唱让我的心灵彻底放松,翱翔在神秘美丽的未知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临习书法,很容易进入痴迷的状态。

书法与音乐,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类面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心灵感动和准确表达。音乐是“时间艺术”,顺时序展开,随时序消失。书法是“空间艺术”,书者即时的心情由所书内容承载在书法语言的点、线、面上,有节奏、有时序地呈现。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着的书法,书法是凝固了的音乐。

舞在古代与乐不分,乐包括舞。所以唐代有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兴的故事、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舞剑悟书道……中国书法所表达的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舞蹈着的天地。书法和音乐都具有时空合一的特点。书法与舞蹈的关系历来被称为姊妹关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据学者们研究,节奏是美的重要特点。书法中的空间意识是由如音乐的节奏感来体验的。书写中的流动性和轻重提按所表现的节奏感、舞蹈性,以及书法作品完成后整个画面对这种节奏和音乐的凝固的时空感,不仅书者以舞蹈的形式来完成,赏者也会从其中体验到这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韵味。一个对艺术的美有感悟的人,在看到不同的美的书法作品时,就会感动,内心便会油然产生不同的乐感。

书者用笔墨的浓淡、枯润、线条的穿插交错、明暗虚实的互相映衬,疏密的节奏调节,将一幅书法作品幻化为一曲空灵美妙的音乐、一幅笔舞墨染的图画,让自己和读者都得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心灵的释放。

翻开一部书法史,人们会发现,无论哪个朝代,书法家不是官僚,便是富家子弟,普通人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学习和研究书法。在电脑没有普及之前,很多书法家还以“书法世家”自居,原因是因为他们家有一本传家的字帖。字帖,成了学问和身份的象征,更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书法家的必备条件。而随着电脑的普及,照相印刷技术日臻成熟,碑帖拓印不再是获取字帖的唯一方式,字帖成了书店里的普通书籍,各种研究教学性书法书籍也应运而生。更为可贵的式,通过精制印刷的字帖不但可以使我们看到和过去不一样的碑拓,还能看到几乎可以乱真的“原帖”。不但可以看到“原帖”,还可以看到在原帖基础上放大或者缩小数倍的字帖影像。互联网更是给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世界的大门。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但可以搜罗到沉埋在浩瀚历史中却又被一个个有心人挖掘整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看到古代名家的各种精品,也可以欣赏到同时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上传到网络上的书法作品影像,第一时间欣赏到刚刚出土的书法文物影像。书法的学习和交流,变得和光速一样,快捷到只要敲几下键盘,就可以拉近历史,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与天南地北的书法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电脑对人们学习模式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过去一本字帖学一辈子,即使是皇室贵族也很难象现代人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历朝历代的书法精品,可以欣赏到任何能够叫得上名字来的书法作品,可以任意将字帖上的字放大或缩小。电脑网络强大的书法查询功能,不但让字体查询便捷快速,更可以使书法学习条理化、综合化。拿“中国博物” 网上的“查字典”功能来说,上面综合了汉语字典、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说文解字注、文字蒙求、文字源流、成语辞典、简易甲骨文字表、古陶文字表、篆刻释文汇集、常用词典、汉字要素速查字典、所有工具书等多项,只要输入要查询的字,该字的各种解释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典故应有尽有,该字的篆、隶、楷、行、草字体,只要历史上名人有所书、碑上有所刻,字典上分门别类,一并列齐;更为可喜的是,如果想了解所列字体中所喜欢字体的细节情况,只要用鼠标在这个字上面一点,立即就会有放大数倍的字效呈现出来。这是信息社会之前的人们一辈子都难以做到的。

互联网就是一张知识的大网,包罗万象,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就看人们想不想学,有没有勇气接触新生事物,接触信息网络。信息时代的“字外功”,很多就是在网络游戏和影像作品的欣赏娱乐中轻松实现飞跃的。

说起书法与茶,它们更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源远流长,变化千端。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据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曾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称赞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茶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说,茶助文思,文人爱茶,其中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从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到倪云林、徐文长、郑板桥、吴昌硕,他们都以优美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写茶、赞美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代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笋贴》中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而《茶经》的作者,茶文化的创始人,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与怀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酷爱书法。他不但评论过颜真卿和徐浩的书法,还在惊闻怀素辞世噩耗后怀着悲痛撰写了《僧怀素传》,传中论述的古钗脚、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还为书法家们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

纵观陆羽一生中的种种成就,无疑当推《茶经》为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无论文人雅士们把书法、音乐与茶说得多么神秘和高雅,而在我这里,它们只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对我来说,生活中有一杯清茶,一首乐曲,一本字帖、一台电脑,足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