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没有尽头的修行(17)

11 已有 3415 次阅读   2016-05-05 08:15   标签修行,书法 

书法家的责任

同学30年南京聚会之后,我参观了一场在张店举办的创新书画展览,展出的是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很多作品令我眼前一亮。然而,等参观完所有获奖作品,对获奖作品作一对比,却发现一等奖作品不如二等奖,二等奖作品不如三等奖。全部获奖作品不是抄录的唐诗即是摘抄的古文,再就是学书名句或直接临摹《书谱》,寥寥几幅获奖作品中仅已经被书家写滥了的《陋室铭》就有两幅。这不能不说是书坛的一大悲哀,更谈不上所谓“创新”。

是评委们忽略了“创新”二字,还是现在的书坛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创新?

仔细分析,之所以会出现作品获奖与大众观感倒挂的情况,一是与近年来整个书坛走向有关,“老书”似乎与“丑书”画上了等号;二是个别参赛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即使个别运动员并没有参与裁判,但与裁判关系非常。最重要的一点,现在整个书法界都认为书法成了一种形式,不再讲究内容。只要形式好,管你写什么,怎么写,对与错,是创作还是临摹。虽然大家也在天天喊“文学艺术要为大众服务”,而实际上却完全不顾及大多数书家和人民大众的认知和感受,更别提什么书画为大众服务了。

现在语言的表达不再使用毛笔,成了很多书家以形式重于内容为自己文化底蕴浅薄所找的借口。很多人认为只要拿毛笔写字就是书法家。现在大家心目中的艺术家似乎有一种固定的形象,男艺术家留长发、蓄长须,或剃光头,着女装,女艺术家则古装旗袍,玩高古典雅,总之给人一种高深莫测和文化大家的形象。而如果深入和这些人接触,却发现这些人又非常接“地气”,比俗人更俗。其实,除了个人的审美趣味之外,这里面大多数人是在装,这种用外形包装来掩盖骨子里的空虚,掩饰文化上缺失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宁愿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包装上,也不愿意去学习,去扩充书画活动之外的知识,去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

2016410日《北京青年报》以《国子监大街门匾出现错别字》为题,报道了北京国子监大街门匾竟然出现了错别字,此匾已悬挂近10年。该门匾上面用繁体字题写着聖人鄰裡四个字,鄰里被错写为了裡面。在繁体字里,的异体字)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最初是指乡村的居民聚落,后来也指称城市中的街坊、巷弄。如今北京还有许多以命名的地名,诸如平安里、松榆里、安贞里、永安里、蓟门里等等。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所谓的书法家不明繁简字,常常将故里的繁体字误写作故裏故裡2008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该年度大陆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名列第四的即是:故里误为故裏。要是一般的地方也就算了,这条胡同毗邻孔庙和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胡同里每天都有无数熙来攘往的游客经过。而在北京这样的文化名城,相信能够题写这块牌匾的书家亦非等闲之辈,而区区四字就错了一个,这不能不让人悲哀。

在这样的现实下,像我这样没有名头的书者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坚持写自己的作品,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坚持书者的责任。

乙未年春节前夕,我冒着严寒跟随阎麒羽老师到武警基层连队、偏远农村和人声鼎沸的商场去写春联,让我体会颇深,对艺术如何才能扎根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虽然未必懂得书法,却懂得怎么去欣赏;书法家如果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作基础,不但满足不了群众提出的个性要求,即使随口而出的联语也能难倒没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转换能力的书写者。无论书法家说什么,如何装扮,在这样那样的书展上拿了多少奖,如果不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除了程式以内的诗句联语,对大家提出的个性内容满足不了,群众是不会认帐的。

自那以后,我每次在写作品的时候,除了坚持写自己创作的内容,更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幅作品,这幅作品要表达什么?

由于在医院工作,我看惯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病人的生生死死,家庭的起起落落习以为常,但还是有一个人引起我的关注。她叫庄红英,和丈夫一起在周村经营着一个门头房,虽然每年收入不多,但足以称得上富足,家庭和睦美满。然而,两年前丈夫突然得了白血病,几个月花去了家庭的全部积蓄,但仍然不能满足医疗费用的支出,不得不东借西讨,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

刚开始看到她时,她面色红润,性格开朗,活泼大方,而几个月之后,满头的黑发不见了,白发越来越多,面色也由红变黄、形容憔悴,就像变了一个人。即使这样,我却没有发现她哭过,但也没有发现她笑过。直到丈夫去世,她和丈夫的门头房和住的房子统统抵债了,她和就要考大学的女儿租房过日子。即使是这样,听和她约好的其他病人说,她还是没有哭过。这是多么倔强的一个女人!

由于以前在周村工作过,在她和丈夫每周就诊的过程中,我曾经和他们交谈过,还曾认过半个老乡。因为这个原因,在她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她通过病友转告我,希望我能参加她女儿的升学宴。刚刚听病友说起这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现在这样那样的宴会太多了。尤其是对孩子的升学宴,更是从心理上排斥。何况只是认过半个老乡的病人家属呢?但转眼又想,这个宴会对这个女人来说,意义非常,不但要去,而且必须得去。

既然意义非常,也就不能去了随上几百块钱的礼了事,就要尽最大可能的给这个家庭以帮助。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书法,可写什么内容却犯了难。因为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女人的心里,一定有着一个大大的结。如果这个结解不开,虽然大悲过后是大喜,她却可能还是笑不了也哭不出。经过多日的斟酌,我写了一首七言诗,用四尺对开宣纸以行书形式写成,并装裱好。

宴会那天,情况比我所能想到的更惨。除了几个和她一样陪丈夫看病的病友之外,她的家人和朋友来得很少。宴会本来定在中午12点开始,可是等到下午1点,一张桌子还没坐满。宴会开始后,庄红英先是说了几句感谢大家的话,脸上却没有一点表情,看不出是喜,也看不出是悲。等轮到我说话,我并没有像大家那样,去夸她的孩子如何争气,考上大学如何如何好,而是拿出了事前准备好的书法卷轴,打开并读给大家听:

是非成败万事空

经得悲喜是人生

苦尽便是甘来时

浴火始见人中凤

念完,还没等我解释,却发现庄红英干涩的眼睛红润了,开始木呆呆地盯着我,转而落下了泪水,一会儿泪如雨泼,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哭起来,哭的人发怵,哭的人心酸。这让我没想到,也让来参加宴会其他人没想到,更让庄红英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没想到。

大家似乎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谁都没听到过这样的哭声。这哭声像是压抑了很久的雷,像是突然爆发了的火山。开始,有人还试图上去规劝,但一向表现刚毅矜持的庄红英此时似乎是疯了一样,丝毫不为别人的规劝所动,尽情地哭,尽情地嚎,尽情发泄压抑多年的委屈和无奈。

这首诗是我根据庄红英的情况量身订作的。第一句“是非成败万事空”是说一切都过去了,劝她拿得起放得下;第二句“经得悲喜是人生”,告诉她这就是人生,有悲有喜;第三句“苦尽便是甘来时”,是在告诉她,最苦的日子熬过去了,以后的日子都是甜的;第四句是个双关句,“浴火始见人中凤”,不但喻意着孩子是人中的凤凰,金榜题名,也是在夸她经历风雨之后终于见到了彩虹,也是人中的凤凰。

半个多小时后,庄红英终于平静下来,把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拉到我的面前,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非要和女儿一起敬我一杯酒。庄红英对我说,她原本没打算给孩子举办升学宴,但几个病友多次规劝她一定要举办这场升学宴,说是要给她扫扫过去的晦气。她原本认为应该能来的人却一个都没有来,她最没想到能来的我却来了,而且还给她带了这么重的一份礼物。她说:“以前很多人都劝过我,可没用!有的人说你应该哭出来,可我感觉我的眼泪已经哭干了,再也哭不出来。有的人说你应该高兴起来,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有谁真正体会过家破人亡的滋味?”说到这,庄红英又是一阵心酸,大家正怕她再哭的时候,她却有了笑容,用力地擦了一下眼睛继续说:“李大哥,你写的每一个字都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让我感到心痛,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有人理解了我。别人来不来都不重要,你来了,我同病相怜的朋友们来了,孩子的庆祝宴会就圆满了!”

自从那天在孩子的升学宴会上哭过之后,庄红英就像变了一个人,又变回到了她丈夫生病以前的她,脸上不但出现了笑容,也恢复了自信,人也变得越来越年轻。

送给庄红英的书法作品未必称得上是一幅好的作品,但我知道,它是有意义的作品,是充满责任感的作品。我相信它会像庄红英在宴会上说的那样,她会把它悬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珍藏它一辈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