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沾上泥土的书法更有味

8 已有 4283 次阅读   2017-01-24 23:43   标签书法作品  大众  style  商场  艺术 
小编推荐

    每到春节,跟随老师到农村、商场写春联,送祝“福”是一件倍感愉悦的事情。然而,除了到群众中锻炼自己的胆量,让闺阁中的书法见见“公婆”,感受书法人在群众中受到的尊重之外,作为一名有志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更应该通过群众对春联的反映,观察和总结大众对书法作品的需求和眼光,在群众中汲取书法艺术的营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艺术离不开生活。然而,作为书法艺术,似乎是雅室之内的事情,与生活不搭边。学书就是临“古”,创作就是求“新”;而求新还是要研究古,否则怎么谈得上出新?然而,到了基层,到了群众中间,看看人民群众对书法作品的热情,就会知道书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先不说“高手”往往在民间,只论一个人写出来的字受不受大众喜欢,就知道书法这种似乎只在大雅内堂的艺术也应该走出闺阁,去沾沾泥腥味。

无论是什么艺术,只有走近群众,才能了解大众对这种艺术的需求。书法作品也不例外。通过写春联,可以了解大众对书法艺术审美的现实状态,了解现代生活和居住条件改变对书法样式的需求,以及群众对书法内容的要求而表达出来的社会倾向,从而使书法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更接地气。

在写春联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大众对“雅”书的认知,二是大众对“俗”书的需求。这两点在书法中似乎是难以融和的事情,而在群众中间表现得是那么自然,难以挑剔。

这里所说的“雅”书,主要是草书和篆书。这两种书体都是难以识读的字体,即使是很多学书法的人也望而生畏。因为识读的原因,开始写对联时不敢使用草书,害怕自己写出来的对联没人认领。然而,当试着用草书写了几幅对联,却发现不但有人认领,而且还排起了队。去年,看着一位老大娘在我面前站了很久,只为等一幅草书对联,我问:“你认识这字吗?”她说:“不认识。”我说,你到那边,他们用行书写的对联很好。可大娘却说:“我在这等半天了,你不要把我支走。我就看着你写的这字顺溜!”

当时,我并没有把老人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坚定了用草书写对联的信心,并毕恭毕敬地给大娘写了一幅草书对联。然而,到了今年再写对联,虽然没有遇上像去年那样排队等待,但用草书写出的对联还是很受欢迎,写完很快就会被人拿走,我似乎有所感悟。其实,大娘说的“顺溜”,除了草书的简洁飘逸之外,也在于我们常说的“气息贯通”。写春联,一张纸上就一行字,用其它书体书写,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断气”;而只要熟练,写草书时往往气息更容易贯通,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更耐看。

如果说群众对草书的认知属于“大雅”,那么对画“福”的需求就属于“大俗”。所谓画“福”,就是把“福”字变体,把“福”字的“一”和“口”用画画的办法变化为小孩子头,显得俏皮且喜庆。起初看老师和同学们这样写,我并没在意,认为这是小技,正统的书法不值得提倡。然而,这次到商场送“福”,却发现这样画出的“福”字很抢手。虽然我从来没这样画过,顺手试着画了几张,还是被等“福”的人们顺手便“请”走了。

书法不能一味地“雅”,有时候要适当接受“俗”的一面。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为了追求雅而孤标自赏,就会脱离群众;为了迎合大众而不去临古遵法,不写反画,就会失去“法”。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走近群众,才能在“雅”和“俗”的辨证矛盾中找准定位。也许,这就是确立个人风格的第一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