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书法是美的形象艺术

8 已有 10127 次阅读   2011-08-10 23:34   标签书法  艺术  center  color  style 

书法是美的形象艺术

——杨松书法艺术赏评

说起美,世人有各样的见解,而能激起人内心深处美的感受的途径是多而广的,可以是美人的桀然一笑,老者的古道清风,高峰上的一抹朝阳,峻岭里的默然凉亭,水中深邃的倒影,画里的祥和神态,和“拨云睹日,芙蓉出水”、“清风生袖,明月入怀”的书法艺术。

作为国粹的书法,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在美的国度里四季盛开,又以它自身的承载性传达着艺术家们的满腔志向与思想感情。

无论是兵戈铁马的古时,还是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现代,中国人在书法中表现自己品质态度的方式,似乎是无法取代的,这是其位置。书法家们有愿意仰望其高的隐隐于世,更有时代者愿以其笔墨连结世界。

给他一支毛笔,世界更不遥远

现任中国书法联合会会长的杨松,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从小生长在齐鲁平原,受到孔孟文化的熏陶,工作在黑龙江多年。诗人刘富江这样评价他:“黄河泰岳赋予文思,白山黑水蕴灵质”。

这种质实则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曾经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他,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编审工作,心怀史也许造就了他的风格。虚怀让人恭谦礼让,平易近人。

从原来的文学专业到后来把书法当成了职业,体现了艺术魅力对人本身的呼召。

1988年,杨松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受教于刘炳森、欧阳中石等著名书法家。初研习颜、欧楷书,后专攻王、赵行书。善行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成一格,其行草洒悦豪放、柔中带刚。

杨松在黑龙江省书法行业渐露头角,多次参与和主持过书法活动。2002年来到北京后,接触了更多的书画艺术大家,曾先后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和中国北京天环(将军)书画院名誉院长。2010年与中华儒商总会合作共同创办了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并出任会长,多次参与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2010年8月、11月两次应邀赴泰国参加商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泰国亲王素博、巴莫和泰国政府高官的接见并被授予中泰友好使者勋章。他写的“以义取利,利济天下”,被泰国政府高官收藏。以义取利,利济天下,这是他以书法连结世界的风格气度,也是他的文化理念。

 好的书法是有形体的生命力

 杨松很谦卑的说:“我的书法多是继承了传统,也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创新和发展。他读王羲之《兰亭序》,读出婉润清新的感受,体会出“形体结构在平正安稳之中”。他欣赏赵孟頫的《洛神赋》贴,“看出全篇气韵连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的功力”。他观察毛泽东《沁园春·雪》,又听到了“气势磅礴”的音乐, 看到了“北方的原野,奔驰着千军万马,铺天盖地,所向披靡”的画卷。

从他的评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书法的研习,不仅仅是形象,而是从形象中找到了精意,从形象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中找到了生活之美。

他的鉴赏能力是在长期的工作与不懈对史学的研读中产生的,他写《信智礼仪仁》,这是他的毕生追求。书法给他的精神回报是极为重要的,对他来说那是无限的,多样的,变化的美,一望无垠。

杨松不喜欢飞扬拔扈,他说:“好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圆满耐看,顾盼有情,神采奕奕的感觉,看了使人高兴。”每一个字,每一笔,乃至每一个顿挫,都要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字有八面、酣畅淋漓”。还原成本真的生活态度,修身为重视细节,端庄丰富的艺术大家。

墨如人生

坚持传统的杨松显然在有意的与时尚保持着距离,在矜持中把守着书法的纯正,他深谙书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用笔墨来叙事在杨松这里显得极为精到,对于墨法同样讲究变化无穷,追求高雅,不做作,他不会用“淡墨渗化”使他叙事首尾不呼应,他认为险才有气势,润才有风云,才不会使他的作品上下不应,左右不合。这使得他的作品看起来没有杂质,却又自成一格。

因为字是相合的,极大的显示了他多年来的创作智慧,天性乐于助人的他,慈善并不是场面事,生活中,他本人也十分的热心。认真是忍耐中生出的老练,知识推助他不断的登峰造极。

豪华褪尽有真章

就如为人有原则,书法中杨松同样讲求章法,讲求“横直有序,妙在左右顾盼相得之致”。不加任何深奥的布局,不给心障,依朴性给文字以井然,实则是一种态度,因“不会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艺术处理,就会使通篇杂乱无章,松弛散乱,使人看了感到碍眼费神,也就难以欣赏了”。这就是杨松,端正、简朴、热心。

书法这门东方文化艺术,虽因信息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纯粹艺术,却继续被杨松这一代严谨的,勤奋的艺术家传承,宏扬着,愿他们的力量继续支持着中国民族精神。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