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蔡元培踏著風雪走進北京大學,同樣帶著他的信仰被鐫刻進了中國教育史。他把「思想自由,相容並包」寫進歷史;也是他,把心繫國家、教育救國寫進歷史……百年以來,時光之流一去不復返,先生之教育言論魅力不減,風采依舊。
蔡元培
名言
•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相容並包。
•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 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
• 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 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 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或曰,非困苦其身體,則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謂困苦者,乃鍛煉之謂,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 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
• 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
• 我們教書,並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
•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 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名篇
▌先生談做學生——
時過近百年,先生給予學生的幾點希望,依然鮮活、依舊實用,讓我們來聽聽先生的諄諄教誨:
*****<對於學生的希望>(節選)*****
五四運動以來,全國學生界空氣為之一變。許多新現象、新覺悟,都於五四以後發生,舉其大者,共得四端。
一、自己尊重自己
吾國辦學二十年,猶是從前的科舉思想,熬上幾個年頭,得到文憑一紙,實是從前學生的普通目的。自己的成績好不好,畢業後中用不中用,一概不問。平日荒嬉既多,一臨考試,或抄襲課本,或打聽題目,或請劃範圍,目的只圖敷衍,騙到一張證書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人,自己和人類社會有何關係。五四以前之學生情形,恐怕有大多數是這樣的。
五四以後不同了。原來五四運動也是社會的各方面醞釀出來的。政治太腐敗,社會太齷齪,學生天良未泯,便忍耐不住了。蓄之已久,迸發一朝,於是乎有五四運動。從前的社會很看不起學生,自有此運動,社會便重視學生了。學生亦頓然瞭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因而覺得自身應該尊重,於現在及將來應如何打算,一變前此荒嬉暴棄的習慣,而發生一種向前進取、開拓自己運命的心。
二、化孤獨為共同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中國古人的座右銘,也就是從前學生界的座右銘。從前的好學生,於自己以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純守一種獨善其身的主義。五四運動而後,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的好,單是自己有學問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達到,非將學問思想推及於自己以外的人不可。於是同志之聯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面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實是五四以後學生界的一個新覺悟。
三、對自己學問能力的切實瞭解
從前學生,對於自己的學問,有用無用,自己的能力哪處是長、哪處是短,簡直不甚瞭解,不及自覺。五四以後,自己經過了種種困難,於組織上、協同上、應付上,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向新舊社會做了一番試驗,頓然覺悟到自己學問不夠,能力有限。於是一改從前滯鈍昏沉的習慣,變為隨時留心、遇事注意的習慣了,家庭啦、社會啦、國家啦、世界啦,都變為充實自己學問,發展自己能力的材料。這種新覺悟,也是五四以後才有的。
四、有計畫的運動
從前的學生,大半是沒有主義的,也沒有什麼運動。五四以後,又經過各種失敗,乃知集合多數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敗,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組織,如何計畫,均非事先籌度不行。又知群眾運動在某種時候雖屬必要,但決不可輕動,不合時機,不經組織,沒有計畫的運動,顯然做不成功,這種覺悟,也是到五四以後才有的。於此分五端的進行:
(一)自動的求學
在學校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隨時注意自己發見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
(二)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
學生對於社會,已經處於指導的地位。故自己的行為,必應好生管理。有些學生不喜教職員管理,自己卻一意放縱,做出種種壞行。我意不要人家管理,能夠自治,是好的。不要管理,自便放縱,是不好的。管理規則、教室規則等,可以不要,但要能夠自守秩序。總要辦到不要規則而其收效仍如有規則時或且過之才好,平民主義不是不守秩序,羅素是主張自由最力的人,也說自由與秩序並不相妨。我意最好由學生自定規則,自己遵守。
(三)平等及勞動觀念
朋友某君和我說:「學生倡言要與教職員平等,但其使令工役,橫眼厲色,又儼然以主人自居,以奴隸待人。」我友之言,係指從前的學生,我意學生先要與工役及其他知識低於自己的人講求平等,然後遇教職員之以不平等待己者,可以不答應他。近人盛倡勤工儉學,主張一邊讀書,一邊做工。我意校中工作,可以學生自為。終日讀書,於衛生上也有妨礙。凡吃飯不做事專門暴殄天物的人,是吾們所最反對的。托爾斯太主張勞動主義。他自製衣履,自作農工,反對太嚴格的分工,吾願學生於此加以注意。
(四)注意美的享樂
近來學生多有為麻雀、撲克或閱讀惡劣小說等不正當之消遣,此固原因於其人之不悅學。尤以社會及學校正當之消遣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興無聊,因而自殺者。所以吾人急應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託於美,而將憂患忘卻。於學校中可實現者,如音樂、圖畫、旅行、遊戲、演劇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但切不要拘泥,只隨人意興所到,適情便可。如音樂一項,笛子,胡琴都可。大家看看文學書,唱唱詩歌,也可以悅性怡情。單獨沒有興會,總要有幾個人以上共同享樂,學校中要常有此種娛樂的組織。有此種組織,感情可以調和,同學間不好的意見和爭執,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要好好涵養之,使活潑而得生趣。
(五)社會服務
社會一般的知識程度不進,各種事業的設施,均感痛苦。五四以來,學生多組織平民學校,教失學的人以普通知識及職業,是一件極好的事。吾見北京每一校有二三百人者,有千人者,甚可樂觀。國家辦教育,人才與財力均難,平民學校不費特別的人才與財力,而可大收教育之效,故是一件很好的事。又有平民講演,用講演的形式予平民以知識,也是一件好事。又調查社會情形,甚為要緊。吾國沒有統計,以致諸事無從根據計畫,要講平民主義,要有真正的群眾運動,宜從各種細小的調查做起。此次北方旱災,受饑之民,至三千多萬。賑災籌款,須求引起各方的同情,北京學生聯合會乃思得一法,即調查各地災狀,用文字或照片描繪各種災情,發表出來,藉以引起同情。吾出京時,正值學生分組出發,十人一組。即此一宗,可見調查之關係重要。
(選自民國十年2月25日《北京大學日刊》)
▌先生談家庭教育——
在當今的孩子教育中,大家往往更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孩子人格修養方面的培養。這方面的缺失,往往會造成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和夢想的能力。人格的修養將會成為人生方向和發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先生的觀點: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 第一大關鍵:接受現實,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要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讓孩子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生活中的幽默感看似「小伎倆」,實則確是一門「大本事」。
• 第二大關鍵: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然而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惡作劇會「惹禍」,及時引導孩子改正,家長要及時消除孩子的殘忍行為。讓孩子懂得感恩,才會成長。
• 第三大關鍵:要培養孩子直面挫敗的勇氣
孩子是脆弱的,但是對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卻很難融入社會。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不容忽視。家長要教他勇於正視失敗,用自信取代自卑。不要總是責備孩子的失敗,同樣也不能過度誇讚孩子。
• 第四大關鍵: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家長應當教會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冷靜應對傷害。家長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就等於「傷害」。孩子一旦缺乏處世能力,單純依靠父母,隨時都會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險。生活中。要不斷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從容面對誘惑。
• 第五大關鍵:讓孩子敢於夢想
不要訓斥孩子的「夢話」,善待孩子的興趣。每一個善於創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個賓士的頭腦。有夢想才有創造,當孩子有夢想時,催促他向夢想邁進一步。
• 第六大關鍵: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
懂得社交禮儀的孩子,能夠擁有好人緣。當孩子善於談吐時,最能引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同時要教導孩子善於傾聽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團隊合作時,善於運用合作比知識更加重要。
• 第七大關鍵: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錢財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孩子越早接觸和學會使用零花錢,長大後就越容易賺到錢。讓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正確處理孩子的壓歲錢,糾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 第八大關鍵:説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長期處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首先要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當孩子學會欣賞別人之後,才會欣賞自己,鼓勵孩子每天發現一個自己的優點,在他人的輔助下,正確認識自我。
▌先生談智育——
<智育十篇> 選自先生的著作《中國人的修養》,此書是先生關於公民道德修養方面之代表作,其中結合了中華傳統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是通俗的指導實踐之書,而非學術理論著作。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先生對於美的認識和鑑賞。
*****<智育十篇>(節選)*****
▌文字
人類之思想,所以能高出於其他動物,而且進步不已者,由其有複雜之語言,而又有劃一之文字以記載之。蓋語言雖足為思想之表識,而不得文字以為之記載,則記憶至艱,不能不限於簡單;且傳達至近,亦不能有集思廣益之作用。自有文字以為記憶及傳達之助,則一切已往之思想,均足留以為將來之導線;而交換知識之範圍,可以無遠弗屆。此思想之所以日進於高深,而未有已也。
積字而成句,積句而成節,積節而成篇,是謂文章,亦或單謂之文。文有三類:一曰,敘述之文。二曰,描寫之文。三曰,辯論之文。
▌圖畫
圖畫吾人視覺之所得,皆面也。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建築、雕刻,體面互見之美術也。其有舍體而取面,而於面之中,仍含有體之感覺者,為圖畫。
中國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西人之畫,與建築、雕刻為緣,而佐以科學之觀察,哲學之思想。故中國之畫,以氣韻勝,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西人之畫,以技能及義蘊勝,善畫者或兼建築、圖畫二術。而圖畫之發達,常與科學及哲學相隨焉。中國之圖畫術,託始於虞、夏,備於唐,而極盛於宋,其後為之者較少,而名家亦復輩出。西洋之圖畫術,託始於希臘,發展於十四、十五世紀,極盛於十六世紀。近三世紀,則學校大備,畫人夥頤,而標新領異之才,亦時出於其間焉。
▌音樂
音樂者,合多數聲音,為有法之組織,以娛耳而移情者也。其所托有二:一曰人聲,歌曲是也。二曰音器,自昔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者為之;今所常用者,為金、革、絲、竹四種。
合各種高下之聲,而調之以時價,文之以諧音,和之以音色,組之而為調、為曲,是為音樂。故音樂者,以有節奏之變動為系統,而又不稍滯於跡象者也。其在生理上,有節宣呼吸、動盪血脈之功。而在心理上,則人生之通式,社會之變態,宇宙之大觀,皆得緣是而領會之。此其所以感人深,而移風易俗易也。
▌戲劇
我國戲劇,託始於古代之歌舞及俳優;至唐而始有專門之教育;至宋、元而始有完備之曲本;至於今日,戲曲之較為雅馴、聲調之較為沉鬱者,唯有「昆曲」,而不投時人之好,於是「漢調」及「秦腔」起而代之。漢調亦謂之皮黃,謂西皮及二黃也。秦腔亦謂之梆子。西人之戲劇,托始於希臘,其時已分為悲劇、喜劇兩種,各有著名之戲曲。今之戲劇,則大別為歌舞及科白二種。
今我國之所謂新劇,即仿此而為之。西人以戲劇為社會教育之一端,故設備甚周。其曲詞及說白,皆為著名之文學家所編;學校中或以是為國文教科書。其音譜,則為著名之音樂家所製。其演劇之人,皆因其性之所近,而研究於專門之學校,能洞悉劇本之精意,而以適當之神情寫達之。故感人甚深,而有功於社會也。其由戲劇而演出者,又有影戲:有象無聲,其感化力雖不及戲劇之巨,然名手所編,亦能以種種動作,寫達意境;而自然之勝景,科學之成績,尤能畫其層累曲折之狀態,補圖書之所未及。亦社會教育之所利賴也。
▌詩歌
人皆有情。若喜、若怒、若哀、若樂、若愛、若懼、若怨望、若急迫,凡一切心理上之狀態,皆情也;情動於中,則聲發於外,於是有都、俞、噫、諮,籲、嗟、烏呼、咄咄、荷荷等詞,是謂嘆詞。
雖然,情之動也,心與事物為緣。若者為其發動之因,若者為其希望之果,且情之程度,或由弱而強,或由強而弱,或由甲種之情而嬗為乙種,或合數種之情而冶諸一爐,有決非簡單之嘆詞所能寫者,於是以抑揚之聲調,複雜之語言形容之。而詩歌作焉。
古者別詩之性質為三:曰風,曰雅,曰頌。風,純乎言情者也;雅,言情而兼敘事者也;頌,所以讚美功德者也,後世之詩,亦不外乎此三者。與詩相類者有賦,有駢文。其聲調皆不如詩之謹嚴。賦有韻,而駢文則不必有韻。
▌歷史
歷史者,記載已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者也。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之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
新體之歷史,不偏重政治,而注意於人文進化之軌轍。凡夫風俗之變遷,實業之發展,學術之盛衰,皆分治其條流,而又綜論其統系。是謂文明史。
▌地理
地理者,所以考地球之位置區畫、及其與人生之關係者也,可別為三部。一曰數學地理,二曰天然地理,三曰人文地理。
合全地球而記載之,是謂世界地志。其限於一國者,為某國地志。地理非圖不明,故志必有圖,而圖不必皆附於志。
▌建築
人之生也,不能無衣、食與宮室。而此三者,常於實用之外,又參以美術之意味。如食物本以適口腹也,而裝置又求其悅目;衣服本以禦寒暑也,而花樣常見其翻新;宮室本以蔽風雨也,而建築之術,尤於美學上有獨立之價值焉。
建築者,集眾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質之精粗,形式之曲直,皆有影響於吾人之感情。及其集多數之材,而成為有機體之組織,則尤有以代表一種之人生觀。而容體氣韻,與吾人息息相通焉。
▌雕刻
音樂、建築皆足以表示人生觀;而表示之最直接者為雕刻,雕刻者,以木、石、金、土之屬,刻之範之,為種種人物之形象者也。其所取材,率在歷史之事實,現今之風俗,即有推本神話宗教者,亦猶是人生觀之代表云爾。
雕刻之術,大別為二類:一淺雕凸雕之屬,像不離璞,僅以圻堮起伏之文寫示之者也。一具體之造像,雕刻之工,面面俱到者也。
雕刻之精者,一曰勻稱,各部分之長短肥瘠,互相比例,不違天然之狀態也。二曰緻密,琢磨之工,無懈可擊也。三曰渾成,無斧鑿痕也。四曰生動,儀態萬方,合於力學之公例,神情活現,合於心理學之公例也。
我國尚儀式,而西人尚自然,故我國造像,自如來袒胸,觀音赤足,仍印度舊式外,鮮不具冠服者。西方則自希臘以來,喜為裸像;其為骨骼之修廣,筋肉之張弛,悉以解剖術為準。作者固不能不先有所研究,觀者亦得為練達身體之一助焉。
▌裝飾
裝飾者,最普通之美術也,其所取之材,曰石類,曰金類,曰陶土,此取諸礦物者也;曰木,曰草,曰藤,曰棉,曰麻,曰果核,曰漆,此取諸植物者也;曰介,曰角,曰骨,曰牙,曰皮,曰毛羽,曰絲,此取諸動物者也。其所施之技,曰刻,曰鑄,曰陶,曰鑲,曰編,曰織,曰繡,曰繪。其所寫像者,曰幾何學之線面,曰動植物及人類之形狀,曰神話宗教,及社會之事變。其所附麗者,曰身體,曰被服,曰器用,曰宮室,曰都市。
由是觀之,人智進步,則裝飾之道,漸異其範圍。身體之裝飾,為未開化時代所尚;都市之裝飾,則非文化發達之國,不能注意。由近而遠,由私而公,可以觀世運矣。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