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深度剖析一代名相姜子牙的故里所在,以古代文献和地理考察为依据

2 已有 179 次阅读   2023-03-27 22:09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姓氏是“姜”,“子牙”,人称“吕尚”,“太公望”,他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

经过大家多年的研究和整理,基本可以确定姜氏是古代吕国人,古代吕国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境内,姜子牙的故乡在今天安徽省临泉县的西边姜寨镇,与新蔡相邻。

文章对他的故乡和家乡进行了考证。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话:东海之人,名为太公望。其祖上曾为四岳山,佐禹平治水立下汗马功劳。虞夏时受封于吕,或受申,皆为姜氏。

夏商之时,有申,吕,或分其支系,或分其庶族,或分其姓,或分其姓。此人原本是姜氏之人,因其封号,所以才有了吕尚之称。

一、南阳吕国并非柏夷封地

《史记》中仅记载伯夷封邑于吕”,却没有记载“吕国”在哪里,为后世之谜,故历代学者或称“吕”在新蔡,或称“南阳”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西周以前,曾经有过两个“吕”,一为大禹”时期所赐的“吕”,也就是“吕尚”祖先的“吕”;二是周穆王(约前九百七十六—九二二)分封的吕国,这两个分封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

因为它的年代太过久远,后世的历史学家很难把它搞清楚,所以常常一带而过不做深究。本文作者提出新蔡古吕国是姜子牙故里“柏夷封地”的观点。南阳吕国是周穆王时期的一个分封地.关于南阳是“博益之地”这一说法,在《史记·正义》中,《括地志》也记载有:“邓州南阳县西三十余里,吕城为吕尚之祖所居。”

而在《水经注》中,则有“梅溪之水,流过宛西,亦流于吕城东。”《史记》上说:“吕尚,是四大山川之一,辅佐禹,在大旱之时,被赐给了吕氏一族,因此,吕尚的姓氏被命名为‘吕氏’。《史记·音义》中,徐广说:“‘吕’在宛西,也就是现在的南阳。”

与此相似的,有元代《元一统志》,顾祖禹《读史方奥纪要》,《大清一统志》,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潘守连,《新修南阳县志,这些文献都有类似记载。不过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关于伯夷的封地,没有一部记载,都只是一些旁敲侧击的说法。

这本书虽然引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但究其根源,却都是从徐广和杜预之说开始的,他们认为“伯夷于吕”就是“南阳宛县的吕城(董吕村)。但南阳宛县的吕城,究竟是不是柏益的领地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吕是周的名字。”

周穆王时代,姜为姓氏。“此城位于河南南阳县以西30里董吕村,后被楚所灭。”《大清一统志》的主体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周穆王时封吕侯于南阳县东南30公里处,”《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描述,与上面的描述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南阳西部的吕城(董吕村),并不属于夏禹时期的“柏益”,而是西周吕氏的故城。金朝太康二年(281),汲人不准(“不”为姓氏,读“标”)在春秋战国魏襄王(又称魏厘王)的墓穴中挖掘,出土的“竹简”(即春秋战国时用来记录文献的竹简)有几十辆。

这是一本以蝌蚪字体书写,被后世称作竹书纪年的中国古代记年史。全书共分13卷,从夏到魏襄王20年(前299年),记录了我国1800多年来从夏到今的发展历程。是比《史记》更早的一本很有权威性的历史著作。

“吕在新蔡之北”,这一《竹书纪年·西周地形都邑图》和《周平王后地形都邑图》均有“吕在南阳之西”的记载。这说明,吕国位于新蔡,而周穆王在周平王时(约公元前七百七十五年,通常将其划分为春秋时代),则是南阳的吕国。

另据一九五五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地图》记载:河南西部有沈国和吕国,在此之前和之后就没有了。这一事实,也证明了南阳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最终到春秋时期。唐虞夏商时期,并不存在于南阳地区。

关于南阳吕国的起源,现代古代历史学家何光岳研究《炎黄源流史》和《楚灭国考》(注:南阳吕国本名“姜”,最初居住在甘肃的东边,后来随申部落迁移到了山西,位于汾河的上游)姜姓诸侯佐周,在攻破商国之后,便从汾河流域向河南南阳地区迁移,以保护周国的南部免遭南边的蛮人的侵扰。

到了战国之时,楚国国力渐强,并不断向北扩张,直到西元前六百八十八年,楚文王才把吕与申、缯等国给灭了。这既可以证明“南阳吕国”的起源,又可以证明“南阳吕国”并非“禹时伯夷”所封。

徐广为东晋末期的人,而杜预则为西晋初期的人。有人说,柏益的封地在南阳之吕城,但《史记》“虞夏之时,封地于吕城”,却又说“吕在南阳宛县之西”,这一说法,并无说服力。说文解字注说,“吕者,其脊也,其形也,其形也。

太岳曾是虞信鲁的臣子。是以封吕侯者,则以其心之所欲,而封之。新唐书亦云:“赐氏为吕”,可见禹对于伯夷的态度,并非是先立了吕国后再置吕侯。

也表明了吕氏是因为伯夷给他取了个吕字,才有了现在的这个部落。在伯夷没有被册封之前,吕氏和吕侯都不存在,为何要以一个“吕”字来取名“吕城”

《史记》中的“封于吕”,是根据太史司马迁的记载而写成的,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里曾经存在过吕国。要不然,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写他的封地在南阳吕城?诚然,《史记》虽是简短,却也不会为了一个“城”,而给后人留下疑问。此为第一

第二,引国语》中史伯说:“若作周人,则南有沈陆。”这能否说明,伯夷封地在南阳?成周一词,根据相关古籍的考证,认为成周是指殷商时期的洛邑,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东北的白马寺东侧。

第三周武王驾鹤西去,周成王登基周公旦因为年纪小,就成为了皇帝的继任者。武庚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起来,以周公旦谋夺王位为由,造反了。周公旦平了“武庚三监”后,于成王七年东征(一说)大获全胜后,下令修建了一座名为“成周城”的城市,由当时的大商后裔迁入此地,以作监察之用。

西周敬王四年因为王族叛乱,从王城迁移到了这座城市,到了周赧王时期,这座城市重新成为了王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城市就变成了洛阳城,所以,“成周”两个字,就是一个时代的名字。

“若周而复始,则南方有沈陆。”这是指:“在周初,南方有沈陆两国。”这与《周穆王封吕侯于南阳西南三十里》中所说的“吕城,在南阳西南三十里”,除了字眼上的差异外,历史事实和年代并没有太大出入,无法证实禹夏时,柏益的封地就在南阳。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二》和《史记·陈杞世家》的有关资料,我们对南阳吕侯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佐周而伐商,周穆王封国于吕城”的结论,并受到周王室的重视,承担了抵御南方蛮人侵扰的责任。

此时,新蔡的古吕国的侯爷,已经成为周皇室的大学士,正在制造吕刑。吕国没有了君王,就不再是一个国家了。到了周宣王时代,他改吕为甫,古吕的名字便不复存在了。

第二个国家,也就是百余年前的附属国家,大部分历史都没有记载,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附属国家。然而,直到它被官方宣布毁灭以前,这里仍然保持着头街上的一个“候”字。

二、古代吕国领土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新蔡是虞夏的吕国姜尚也是他的同乡,那你怎么就肯定姜尚就是临泉姜寨的人呢?接下来,就是我们对上古吕国的认知了。

在古代,诸侯国的领土虽然有定论,但界限却没有那么清晰。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各藩属国的总体格局大都以首都为中心。远离王都的是山林和草原,可以随意放牧和打猎,人烟稀少。

之后,在人口不断增加,民族不断分化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逐步分化出几个不同的部族,他们迁移到更容易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最终组成了新的城市或村庄,并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为研究当今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根据魏茂春和张绍颜的研究,古代吕国的领土是从新蔡开始,逐渐扩展到四面。以“吕氏”为名的村庄、集镇、湖泊、江河、桥梁遍布新蔡县和邻县的边陲,其名称均源于“吕氏”的地理位置

比如新蔡西部的吕湖,吕沟,吕岗,吕塘坡,吕塘坡;东边有吕寨,有闾沟桥,有吕家桥,有姜寨(吕国侯原本的姓氏);南面则是吕河(又称吕河)和吕台等地。

至春秋战国,古吕国仍以古吕城(现在新蔡县城),栎城(现在新蔡城北面的野里店),栎城(现在新蔡城北面的汉集),壶邱城(现在新蔡东南方的汪里店),鲷阳城(现在临泉鲷城镇),楚王城(现在新蔡东北的葛陂城(现在临泉鲷城镇)。

又根据考古发掘,新蔡地区,有新石器末期遗址,西边有周氏、黄氏、平氏、韦氏、贝氏冢;东望城寺,西望金丘冢;北边是九龙口,蚯蚓坟墓,人祖庙,老龙头,这是它的标志。洪汝河河谷以西,分布着凉马台和铁台两个地区;清凉寺位于城南,有郭冢,冢子怀等墓葬群。

临泉镇的南边和西边,分别是“吕寨”的“高堰”、“土破集”的“台阳寺”、“高集”的“胡台”、“李兴集”的“陈家”、“鱼城”的“韩高楼、“黄岭”的“冈上”、“姜寨北”的“古冢”、“亮马台”、“洛成坟”的“姜寨”、“西边”的“老邱庄”的“古墓”等。

虽然这几处遗迹已被毁去,但仍可证实它们曾是夏、商以前的村庄和陵寝,也可证实吕侯国的势力范围。

依此推论,古吕侯国之地域,大体为:其南部,息县以北;北部与项城县毗邻,境内有姜寨和姜城东边是临泉县,南边是吕寨,土陂,艾亭,西边是平舆县。西边一百二十里。这也符合公侯之地百里,伯之地七十里,子民之地五十里”的说法。

鬼谷子》有云:“吕尚三入殷商,三就文王,然后合于文王。”《鬼谷子》是一本关于战略的著作,它把姜尚屠牛、钓鱼的隐秘说得一清二楚,其实姜子牙并不是为了喝酒,而是借着屠牛、卖酒、钓鱼的名义,潜入商国的朝歌城,打探消息,把商国的真实情况汇报给周文王,好让他有机会消灭商国。

故有《孙子·用间》云:“周之兴,而吕牙则在殷国。”确是一针见血道出姜尚远走他乡,投奔殷商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新蔡属于古代吕国,姜寨属于古代吕国,姜子牙是古代吕国人所以姜子牙的家乡是在姜寨无疑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