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①

3 已有 186 次阅读   2023-04-15 10:35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①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本图源自明万历《三才图绘》。

遇事逐物皆有省发

陆九渊(1139-1193)思想之得力处,跟两位前人最是相关。一个是孟子,一个是程灏。他自况:“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读程灏时又赞其“通疏”。

陆九渊有先天之识。他有五个哥哥:陆九思、陆九叙、陆九皋(庸斋)、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与陆九龄齐名,人称江西二陆,比之前贤河南二程。

六岁时由其兄陆九龄(时十三岁)授《礼经》。八岁时读《论语》。陆九韶称其:“子静弟,高明自幼已不同,遇事逐物皆有省发。尝闻鼓声振动窗棂,亦豁然有觉。其进学每如此。”

陆九渊第一次发悟,约略是在其十三岁时。宇宙二字吸引了他,读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当下便有心得,说:“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又援笔写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继而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当然,也不排除后人高推圣境,将后来所说安在其时。不过,他在少年时代即有此等发悟,且终其一生,实践操守此说,则可无疑。

然而他有个类比,则不大恰当,蒙骗千古学者。如其所说:“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阴阳和刚柔是互补之说,仁义是相近之说。故此三者不能放一起类比推论。如改为“在人曰生死”,或“在人曰善恶”则可,因生死和善恶也都是互补,取相反相成之理。我们可以这样讲:在人曰生死,生死者,人之所出也。或者:在人曰善恶,善恶者,人之意动也。

思想精髓乃“发明本心”

陆九渊十五岁时,诗作得已经相当好。有诗句曰:“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此得宋诗之妙,宋诗重义理,体现出不同于唐诗的风味。二十四岁时,陆九渊在其兄劝勉下,参加乡试。考得第四名。考官王景文叹服说:“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有一段传说是捷报传来时,他正在鼓琴,鼓完才听结果。听完结果,纹丝不动,又鼓一曲才缓缓归家。此段是想表明他不为外境所动。以下这段话倒是记录在他名下,可证其情操:“穷则与山林之士,约六经之旨,使孔孟之言复闻于学者。达则与庙堂群公,还五服之地,使尧舜之化纯,被于斯民。”

这是他第一次乡试,在二十四岁时(1162年),以《周礼》中举。然而由于随后的丁父忧,未及省试。于是又遵父之遗嘱,再次乡试。这次到了1171年,在三十三岁时其以《易经》中举,这一年他儿子陆持之也出生了。可见,关于《周礼》与《易经》的思想,他是颇有心得的。尤其是《易经》,他在后来的书信中多有论次。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吾知此理即乾,行此理即坤。知之在先,故曰乾知太始。行之在后,故曰坤作成物。”其常以“易简”功夫为要,可谓深通易理。又有:“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他在言复卦之理时说:“履,德之基;谦,德之柄;复,德之本。得罪于履,得罪于谦,难以言复矣。”这都可以见出他对易学的深通。

而在那第二次乡试时,考官在他《易》卷上的批语是:“如端正人士,衣冠佩玉。”论策数篇,批语是:“如其义。”他本身是看不起做官的,只是遵父兄之嘱,因此不以得失为念,也不怕得罪官员,立论多偏激,直抒胸臆,不肯流俗。他自己也说:“吾自应举,未尝以得失为念。场屋之文,只是直写胸襟。”

《陆九渊全集》,陆九渊 撰,叶航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12月

三十四岁时,陆九渊春试南宫,也就是考进士。深得考官吕祖谦赏识,称“一见高文,心开目明”。陆氏中选,毫无悬念。在廷对时,陆九渊有所收敛。获赐同进士出身,仅在末甲。虽然录取了,排名却靠后。陆九渊仍无动于衷。称:“见君之初,岂敢过直。”

陆九渊这段时间游历临安,且收杨简为高徒。杨简为富阳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长。杨简问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心之四端对之。杨简不悟。及有来讼扇者,杨简断其曲直。陆九渊启发说:“闻适来断扇论,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即杨简的字,他始有大觉,于是执弟子礼。杨简回忆说:“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这一段经历,可见陆九渊思想之精髓,即是“发明本心”。此心即理,并无别物。这一义理甚高,不容下等之物置疑。

陆九渊画像。

以身任道

三十六岁时,陆九渊的次子陆子循出生。三十七岁时,便发生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事件,在吕祖谦的调和下,江西二陆与朱熹会于江西上饶(古称信州)的鹅湖寺。双方就陆氏“心学”与朱氏“理学”来了一个大辩论。

朱熹对学问的看法是,广泛博览,而后可以归之于要约。也就是多读书,多读必然精思。但二陆之意更高明一层,他们问没有书之前做不做学问?因此要发明此心,而后可博览,博览则证得本心。朱氏认为陆氏教人太简易,陆氏驳朱氏教人太支离。陆九渊下山时作诗说:“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此成千古定语。若以禅宗类比,“心学”可谓是“顿宗”,“理学”可谓是“渐宗”。顿宗义理比渐宗更为高明。心学直取第一义,持形而上之论,发明本心,则无所不通。理学则以下袭上,循序渐进,终能归于大道。心学首倡遵德性,其次道问学。理学首倡道问学,然后遵德性。心学比理学高明是真,但上智者方能悟入。理学比心学更为普世,故下智者亦能进阶。因此,理学受众更为广泛,势力更大;而心学则高人不绝,屡代异峰突起。若以兵法论,理学是常规军,心学是特种军。

此后,陆九渊丁继母邓氏忧,又乡居了几年。在四十一岁时,他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相当于今天福建武夷山市崇安县委秘书长,从八品。四十四岁时,迁任国子监学正,其工作是在国子监讲学,其时授《春秋》大义,从八品。四十六岁时,调任敕局,称之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政府文件修订,从八品。此一时期,上殿轮对,共商国策。提出医国四物汤方略: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深受赏识。同年又改授承奉郎,从八品上。仍在敕局。四十八岁,转宣义郎,从七品下。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除将作监丞,因给事王信反对,落职还乡。遂于乡讲学,响者云集,这是他第一次思想高峰外露的体现。其将应天山改名为象山,居山聚学,一时盛谈。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来访者愈千人。其门人云:

“先生之讲学也,先欲复本心以为主宰,既得其本心,从此涵养,使日充月明。读书考古,不过欲明此理,尽此心耳。”

这一段可谓是对陆九渊思想的高度概括。

南宋皇帝寿皇抗金未果,以内禅之名传位给光宗皇帝。光宗即位后,即诏陆九渊知荆门军,授宣教郎。宣孝郎是正七品下。知荆门军相当于荆门的军政首领。他五十三岁时上任,践行其所学。其最大功绩在于筑城以固边防,兴办文教事业,兼顾武备,使得地方一片安宁。他与侄书说:“是非善恶处明,人无贵贱皆向善,气质不美者亦革面。”他见到吏卒虽多贫,然而内心踊跃,得穷快活之乐。以此勘验其发明本心之说。

在五十四岁的冬天里,陆九渊因血疾复发,一周逝世。其高徒杨简为二陆祠所记中说:“人心非血气,非形体,广大无际,变通无方,倏焉而视,又倏焉而听,倏焉而言,倏焉而动,倏焉而至千里之外,又倏焉而穷九宵之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神乎?不与天地同乎?学者当知举天下万古之心皆如此也。”又二十年,袁燮在《陆九渊文集》序中说:“此心此理,贯彻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揭诸当世曰:‘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孟子尝言之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徒众所写,尤可见其心学思想已发明传播开来,众人受用不虚。如请谥列状中说:“以身任道,为世儒宗。一时名流,踵门问道,常不下千百辈。今其遗文流布海内,人无智愚,珍藏而传诵之。”又五年,上赐谥曰“文安”。又四年,其弟子于象山建书院,完其遗志,上梁时有文:“尽其心,知其性,见先生存养之皆天;在则人,亡则书,岂后学讲明之无地。”

杨简有一次问陆九渊:“胡不注六经?”缘何不注六经呢。陆九渊答:“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陆九渊答说,六经是用来注我的,我何必注六经。此语不解者以为狂。解者当知,此处之我,即发明本心。故六经乃发明本心之要。此亦是与朱熹之一大关节,读书不是为了只读书,读书是为了发明本心。

陆九渊言为学在于议论一途、朴实一途。又有人不明。实则议论一途,知也;朴实一途,行也。故为学在于知途行途。学得则知行合一,二途是一途。学不得则知途是知途、行途是行途,于是支离。故不可将陆九渊之议论和朴实看作两端。陆九渊的议论一途尽在象山,其朴实一途尽在荆门。知此二处,便知陆氏尽心之学,其在当世,可谓是有始有终也;其在后世,可谓是无始无终也。

作者/胡赳赳

编辑/张进

校对/卢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