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师法自然笔传心语——曾迎春国画作品评析

7 已有 2348 次阅读   2015-08-25 10:35
【评论】师法自然笔传心语——曾迎春国画作品评析

 

 

 

 


  曾迎春擅长中国花鸟画,即画工笔又精写意。工笔画精整细密,写意画豪犷奔放。她的画作,多有感而发,立意清新,情景交融,以她北方人特有的热诚与执著探求着在大的统一的框架下,用富于变化的手法,表现她心中那块艺术圣土的本质精神。由于她的笔下倾泻的全是她内心与大自然神韵至为难得的神通意会,所以她的许多作品,令人过目难忘。


  纵观中外画坛著名丹青妙手,无一不是把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整体逼人的气氛、绝巧超凡的构思构图、概括力强准的造型、震撼人心的颜色及新颖超俗的表现手法,当作击穿观者欣赏之心的子弹,而感染世人,享誉海内外的。曾迎春的画,个人艺术风格突出,或以大色块夺人,或独创意境细腻深刻,或造型概括,对人生的感悟引人深思。赏画就像看到她的心,无不深深地被打动。


  很多画家画一辈子画就知道,从画石头起手,再画树木,再画房子。以及把老师的画本“四王”画集、石涛、八大画册、临来临去。自己画的是哪家画,最后要形成什么样的风格,说不清楚。而曾迎春的头脑一直是清晰的,她深知目标明确,乃是成功的关键。


  她认为不论对西方的油画,还是东方的水墨画,还是非洲的木雕都要大胆学习其长处,但是学习任何优秀的东西都要根据所具有的条件,就像在黑龙江可以做冰雕,而在海南岛则不可以做冰雕一样。学不好,会费力费物很难成功。中国画家画出中国民族特色尚不难。但要有时代特色,就不能再临一些“四王”吴恽、石涛、八大以代替创作。古人的东西不能不学,但在所画的内容技法要及时创新,使人一见就应知道是今人之作,而非古人或学古人之作。每张作品都要见出个人的特色。


  许多人乍一看她的画总觉得似乎与她的夫君贾平西先生的画太相似,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无论神还是形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会发现这一对夫妻绘画创作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在追求与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都在追求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特性。曾迎春的画像无声之诗,意境深远,不同古今,能引起人的无限情思,青春的回忆,美好的联想……。



  《未了情》画面构成的主体是在峭壁岩石中悄然挺立着几枝经霜的灌木红叶,展露出倔强孤傲坚韧不屈的品格。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应该是画题的核心,它们与闪亮的红叶,两相呼应,相得益彰。这里应当提及的是曾迎春的花鸟画大多配以比重较大的自然环境,这无疑有效地扩展了她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容量。


  《潇潇疏篱》是一幅严谨而缜密的工笔花鸟画。那一排隐现在昏暗底色中的稀疏的木障,错落布满整个画面,使这幅画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厚重和沉稳感;木障的前面是一株极其普通常见的鸡冠花,这株鸡冠花虽将残败,且几经霜染风打,但却仍然高昂着头,在飒飒秋风中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与坚强不屈的精神境界;画面最前面是一群随风飘游的小蜻蜓,红色的身子,白色的翅膀,疏密相间,乱中有序,像流动的音符,铺天盖地地掠过画面,给人以静动结合,并在动中产生美的感受。整个画面层次分明,经营别致。静与动的表现宛如一首交响曲,生与死的搏击,歌颂了大自然万千生灵,生生息息,天长地久。细品此画很有生活气息,创意独到,耐人回味。


  《远山别归鸿》是一幅别开生面的静物画。一组红透了的苹果和一只青苹果的安排是别出心裁的、刻意的,顿然活跃了画面的氛围。由一根藤条随意编成的提筐,是这幅画的又一个重要组成。据作者称,这个提筐是她自己的手工产品,正是面对具体的实物参照,才能画出如此精彩而逼真的效果。难能可贵的是这只提筐的形体结构极具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中有关物象的运笔韵味,真可谓神来之笔。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传统中国花鸟画中,环境的底色大都是留白——较大面积的白纸,而曾迎春的画作,则多是由重色作底反衬主体物象的。《远山别归鸿》正是采用这种手法,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曾迎春的花鸟画在艺术语言方面的创意,特别是能在技法方面求变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曾迎春还有一张取名为《尘境》的作品。据曾迎春自己讲此画的创作过程是宣泄了她长达七八年之久的一份潜在的感受,那是冬末一个午后,她独步去姐姐家,在十多里没有人烟的山路上,到处是美丽迷人的北国风光。一望无尽的沃野上覆盖着白雪,弯转而平坦的山路两旁是落光了叶子的灌木林,午后太阳的余温使冻僵的土路融化得软绵绵的,有些泥泞。一路上伴着她前行的只有她自己的脚步声。接近黄昏时分,前面路旁出现了几棵小杨树,树枝上落着许多只小鸟,在静静地、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她。她非常兴奋,并快速、悄悄地走近细瞧,那些小鸟原来是正在朔风中瑟瑟发抖的被秋风遗漏下的枯树叶。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她看到的一切都在逆光中,枯树叶还在继续抖动,她不敢再看下去,怕亲眼目睹树叶离落枝头的那一瞬间……。于是,她把她的全部感受倾注笔端,宣纸上出现了:沉郁红透的西天白热化的一轮太阳,黑色的群鸟在摇晃的枝梢歇息,一红一白一黑,微风中有机地交织,似人生喜怒哀乐的交响乐,是诗情是画意。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画中从古至今很少有人画逆光的小鸟,这也是她的独到之处,可谓前无古人。这深沉的意境,浓郁地表现着她想把生活中美好印象永恒化的渴望,了解了她的心路历程,对她创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最欣赏的一幅作品是1988年秋曾迎春去辽南体验生活时创作的《霜打五更梦红颜》。这是一张写意画,画面上呈现农家篱笆杖后经严霜已蔫的几枝花朵,弓着深绿色的腰,垂着胭脂色的头,在秋风中潇洒地摇撼,配着一弯新月,跟随着点点眨眼的晨星。正如作者题字写的那样,“一缕墨绿托脂胭,风擎日吻月不眠,静待晓露重出浴,霜打五更梦红颜。”这确是一幅形色俱佳的好作品。据画家讲,她曾几次试图重制此画,都因没能充分表现出原画的意境而未能成功。


  曾迎春的画让我震动的很多,比如别开生面的《花开花落》、《烦恼》,构图很绝的《在水一方》、《东出西落》、《天地间》、《取其精华》,画面恬静的《悄悄声》,纯真的《童谣》,惆怅的《飘落天涯》,明媚的《春风细雨》等等,诸多佳作无一不浸着她的心血与汗水、智慧和渴望,无一不精心,无一不严肃,无一不动人心魄。应该说,她是一位极具潜质的、现实主义的、个人面貌鲜明的青年女画家。


  曾迎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协会会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艺术群体带头人奖和省“拔尖人才”称号。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收藏。传略收入《世界名人录》。出版有《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画库——曾迎春国画精品集》。《中国画》、《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画报》、《美术观察》、《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都对其艺术有过专题报道和介绍。


  (此文曾刊登于《中国产经新闻》2002年4月19日新文艺专栏的“云鹤轩艺苑”专版)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