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天就丹青诗作心——非凡的视觉诗人曾迎春(二)

10 已有 1413 次阅读   2015-08-26 13:37

    【评论】天就丹青诗作心——非凡的视觉诗人曾迎春(二)


  王维有些“诗中有画”的诗,往往喜欢从大和小二个角度着眼进行意境的叙说。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独坐”、“弹琴”、“深林”三句,可谓上述大角度着眼的叙说,而“明月来相照”便是小角度的着眼。这大角度营造了一个让人产生想象的基本环境,小角度制造了环境的归属核心。我们所以得到了这种认识,那是读曾迎春《远山别归鸿》的结果。这画中幽幽的底色,底色映衬出的青香蕉、红富士苹果,及盛花已过的山石竹,是大角度上着手的意境叙说,而画家格外留意刻划的简易提篮,便是由小角度上画龙点睛般的着眼;大角度叙说的形象笼统却很确实,小角度叙说的形象夺目却不刺眼。且看这简易的提篮,那棉槐条在编结下扭结的痕迹,和编结它只尚实用不求观瞻的随势情况,让人想到了欲获山中佳果之时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剥去皮的棉槐条上顺接而下的两抹淡淡赭石颜色,让人想到这棉槐在斫下剥皮以前,已先期受过一次的伤——这是什么伤?是它在在风中摇曳时此条与彼枝间的磨伤?是动物经过它时蹄脚相触的擦伤?是为了什么目的穿越它的人留给它的蹭伤……如果把《远山别归鸿》转转成诗歌语句,这简易的棉槐条筐子,就是王维《竹里馆》“明月来相照”理式相类的句子。 



  王维有些“诗中有画”的诗,往往喜欢在一个平坦的意象顺畅展开之时,陡然嵌入一个与之异样的意象,来突出总的意境。如《鸟鸣礀》:“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间桂花落”是“桂花落人间”的倒装文,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所以桂树往往成了月亮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月华”称“桂花”(“华”、“花”字同)。这首诗“人间”、“夜静”两句是一个平坦的意象,当它们上下相承顺畅展开形成一帧画时,却插入了因月光照耀受惊山鸟的啼叫,于是我们就在这插入的突然之中,产生了鸟鸣山更幽境界。我们所以得到了这样的认识,那是拜读了曾迎春《深山不了情》的结果。这幅画中经霜后的雁来红,和深灰色磊磊的山石,两者铺展开来形成的意象平坦而又顺畅,而一双翩翩画面当心的白蝴蝶,便是陡然嵌入其平坦顺畅之中的意象——我们知道,雁来红是秋来叶子变红如花的植物。在错错落落的山石中生有枝叶已经名副其实的雁来红,本也常事,但也就在这通常雁归蝶病的时节,却有这么一双白蝴蝶!这就使我们的想象顿时随蝶翩跹而生:恋花惜香的蝴蝶,在花稀香渺的九秋季节,把雁来红当成花了?抑或过惯深谷野山里自由生活的蝴蝶,宁可死守寒秋里衰败的草木,也不愿离开故土?是不是雁来红和寒山冷涧之间,有着如同一对蝴蝶那般至死难舍的眷恋?……毫无疑问,这对霜蛱出现在画面中的理式,便是王维《鸟鸣石间》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遣词造句的支配理式。


  王维的一些“诗中有画”诗句,常常喜欢把两个有着独立审美意义的境界,并陈在一起,从而使任何一方的境界,均可叠加在对方的境界之内,切换成一种境界的引导。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蒲”,可编席,嫩芽可食。“向堪把”,绿蒲往可以握成把的大小长去。诗的“清浅”、“绿蒲”两句有着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与也有着独立审美意义的“家住”、“浣纱”两句并陈,如果我们将其中任何两句当成主调,叠加于其他两句之上,都会让诗中的画面呈现不同感受——例如,以“清浅”、“绿蒲”为主调,那么“家住”、“浣纱”会成为采蒲白石滩人眼中所见的情景,相反以“家住”、“浣纱”为主调,那么“清浅”、“采蒲”便成为家住水东水西浣纱女儿眼中的情景了。我们所以得到了这种认识,是读了曾迎春《花开花落》的结果。这幅画中,被菜农绑扎起菜头以便更好包心的小卷白菜天津绿,和绕着秋藜上下翻飞的彩蝶,是两个各自均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形象,当我们以小卷白菜天津绿为阅读这画的启发,可以产生这么一种联想:为了白菜的包心,人们扎住了菜顶,这倒拓展了彩蝶与秋藜相会的空间……如果我们以彩蝶为这画欣赏的导读,我们可以产生这么一类的想象:秋藜轻微无人顾惜,却有了彩蝶相伴的快乐,白菜受人重视,却失去了向彩蝶敞开芳心的自由……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