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在思考中前行

12 已有 1947 次阅读   2015-08-28 09:59
小编推荐

                              【评论】在思考中前行

                                           作者:常雨晴



    曾迎春是当今画坛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黑龙江,是一位长期坚持艺术创作且具有坚实的艺术功底的画家。她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黑龙江度过的。深沉悠远的厚土文化,质朴平实的风俗人情,一望无尽的苍茫原野,安静幸福的农家生活,都在曾迎春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所以她的作品中时常浮现出对黑土文化的深切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不倦思考。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一个规律从自然而来的哲学命题,而中国画论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谈的是画家需要从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中获取双重的营养。曾迎春的作品就折射出她在生活中所获得的丰厚营养。她的作品多取材于朴实的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中会自然地流露出她在北大荒、黑土地生活的痕迹。她常常从这些普通的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题材,故作品多以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常常折射出她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思考。看她的画,你会很吃惊,惊奇于很多熟悉而又司空见惯的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放大,剖析,选择性地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又与古人、今人、其他人的表现方式都不同,让你静观时,内心或澎湃万千或宁静如水,让你随着画家的思绪而行,不能自己。翻开她的画作,篇篇不同,让人不由细细品味,爱不释手。吴昌硕说,“古人为宾我为主”,“画当出已意”,“贵存我”,这在曾迎春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正是通过细致缜密的思考,将”已意”凝炼于笔端,创立了自己在当今画坛独特的地位。


  曾迎春的思考还体现在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上。在曾迎春的花鸟画创作中,鸟禽占很大比重,她常把鸟禽放在大自然的景色中描绘,可以说是山水画与花鸟画的有机结合。她常常用特定的视角,放大和强调它们的形体,使它们有一种宏大的视觉效果。仰视、俯视、平视……高远、深远、平远,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在曾迎春的画中运用自如。《一种情怀万种思》中成群结队的蚂蚁、《花开花落》中上冻的白菜与跌落的蝴蝶皆是采用放大的视角;而《重阳》中飞鸟掠过金色麦田则采用俯瞰的视角,不同的视线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的却一样都是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由此在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美冲击的同时,体悟到画家的匠心独具。从这一点讲,曾迎春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灵活地选取了自己的视角,自由地为作品服务。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把作品禁固在一个小思维框架中,而是从未脱离自然。这就如同狄德罗在《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中提出的:“谁为了自然而忽视历史,他的作品就会小器、贫弱、猥琐,谁为了历史而忽视自然,他的作品就显得冷漠,缺乏生气。”二者不能偏废,其间的道理是非常清楚。恰恰是因为了解了这点,曾迎春把对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的理解与对自然的感悟融为一体,使得作品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在画面处理上,曾迎春往往对画面背景不惜用大块的墨、色反复渲染。《今夜相思》、《重阳》、《花开花落》中反复渲染的背景正是这一特点的直接体现,在对背景倾注了大量笔墨之后,对画面主题往往用精线条简笔勾勒,廖廖数笔,让画面增加了透视和层次,使画面优美而不失灵动,简洁而不失明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轻与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深与浅的对比都在有限的画面中呈现出来。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评论她的作品”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十分清晰……不同于古今,更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青春的回忆美好的联想。”虽然她的画面气氛常用色彩渲染,但作者仍关注笔墨趣味,注重在点、擦、皴、染中,发挥笔墨的情致和韵味。特别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神韵上,仍按传统国画的法则。


  中国画最讲意境,意在笔先,趣以笔传,曾迎春还很重视意境的表达,在作品中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从审美学的角度看,艺术创作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经验向读者的传递和告白,而观者的参观则是对作品中生活场景的重新体验和欣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当把生活体验凝炼成艺术品呈现给读者时,最难做到的,是把自己的感受用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后,仍能打动观者,做到这点非常不易,但曾迎春做到了。她把对生活的感动融入到作品当中,通过作品,传递给了观者,让观者随她而思考,为之而动容。我们期待她在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中带给更多人生命的感动与美的享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