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书写襟怀 气象高华 评陈秀梅的山水画

11 已有 4505 次阅读   2015-10-01 09:09   标签山水画  艺术家  宁夏  气象 
            书写襟怀 气象高华 评陈秀梅的山水画
                                作者:博宝艺术家

  我一直关注着宁夏女画家陈秀梅的国画山水,正如我关注着古塬的红草三秋争荣、岭上的寒梅二度开放。
  
  如果说陈秀梅前几年的山水画尚有刻意赋形写照并因之出现笔墨语言尚欠洗炼之虞,那么在今天已展示出令人信服的艺术觉醒。她醒了,笔下的山水也随之醒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大气磅礴又蕴含丰富的艺术世界!陈秀梅的山水画,山势不故作耸峭嵯峨,流泉不肆意张扬喧嚣,草木也不冗繁芜杂,云岚也不柔漫弄巧,然而,那山那水却在淡淡疏疏、莽莽苍苍之中倍显静穆沉重,辽阔旷远。无论山野春晓,还是塬上秋色;无论风雨归舟,还足农家牧歌;无论溪水流香,还是飞鸟鸣涧……都让人感到一钟无可名状的亲切与敬慕。面对她的山水画,或许是有人看其日渐出新的章法布局和笔墨韵味;有人关注的是其在市场上不断攀升的艺术价位;有人会从中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回家的感觉。我所看重的是她对山水画创作的学术探寻,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淬砺与升华,是那种艺通大道、跨越时空的大气象。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是讲究“气象”的。一幅画在细枝末节上的成败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气象,是那种大境、大气、大手笔。人皆云山水画注重意境,殊不知笼罩在意境之上的是那种令人神往的形面上的气象。清代美术理论家戴熙说:“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那么,何为气象?这种气象又是怎样造成的?通过解读陈秀梅的山水画,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其一,以笔墨渲泄性灵,展示襟抱。
  
  由于社会的浮躁和市场的残酷,加之艺术家也同常人一样须养家糊口,陈秀梅虽然不可能是完全摒绝声利的逃名之士,然而她能静心修持,含蓄自洁,以奔放的激情和泼辣的笔墨来尽兴抒写,而不虚张声势,英华外露。她常常以漫不经心的寥寥数笔,率尔操觚,便使得山岩沟壑于日月烟霞,树石云水臻于绝妙之境。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学养,古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明确告诉我们,真正能够做到师于造化并得大气象者,是那些学养深厚之士。在陈秀梅的山水画中,我们看到,在峰峦叠嶂中,有草木华滋之秀美;在水净沙明外,有树林交柯之清幽;而在危崖断云间,则有岑寂旷远之意趣,这一切,盖源于她善于学习,澄怀味道,不存媚俗之想,不受笔墨之累,胡能发于古人,师于造化,极物之体,尽物之神,传物之像。
  
  其二,以通达不惑之心,极写静穆合之气。
  
  宇宙天地虽然博大无限,其真相则是一个“和”字。《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试想,天体星球不得其和,则有混沌崩乱;风霜雨雪不得其和,则有灾害频发;花草树木不得其和,则有枯萎荒芜。“和”真是一个至大至广至柔至刚,足以拯救人类、自然乃至宇宙的法宝。陈秀梅从中悟出了什么,她的山水画的最美最深之处,恰恰是那种弥漫其中的“和”气,在父性的威严中不乏母性的柔情。山与山的承转避让,树与树的交互掩映,甚至在草草点点之中也有着和谐的节奏与旋律。
  
  其三,艺术语言的提炼升华,渐呈苍莽荒率之气象。
  
  纵观当代国画山水,为什么多有那些拖泥带水、洇渍污浊之作?是我们的画家误解了什么是“酣畅淋漓”。须知,那些酣畅淋漓之作,不仅是水墨如泼,而恰恰是同时擅长枯笔皴擦,方显出苍莽秀润,气象高古,一种凌云之气飘飘然而超绝尘寰。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气清则厚,气浊则薄,在清浊枯润之间最能考验一位画家的真本事。不敢谬夸陈秀梅已完全做到了这些,至少她已经在苍莽荒率的气象中迈进了一大步,这是非常可喜的艺术觉醒。
  
  我认为,“描绘一朵美丽的花”与“美丽的描绘一朵花”是有区别的,艺术家对此理解不同,故有其作品的雅俗之分、高下之别。若欲取悦于人,与世俗同进,虽能窃获一时之名利,然而终不能成其大事,离艺术就越来越远了。希望陈秀梅能一如既往地以天地为大师,以造化为心怀,在审美的意义上营造出山水画的更加古拙高华的气象。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