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一带一路”采风展:民心相通看得见

5 已有 2562 次阅读   2017-05-24 13:34   标签normal  style 
“一带一路”采风展:民心相通看得见

2017年04月25日08: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原标题:“一带一路”采风展:民心相通看得见

王钊水彩作品《石头城的孩子》

陈澄色粉作品《马拉维集市一角》

  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不到一个月时间,筹备多日的“一带一路”采风展于4月15日在位于绵阳的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王蒙文学艺术馆正式亮相。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采风展,由“行走的画笔——张淳大宝、刘慨、傅旭明、陈澄、王钊非洲采风展”“他乡与故乡——段震中江南欧美采风展”“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雕摄影展”组成。展览通过国画、油画、水彩、摄影等艺术形式的300多幅采风作品,集中展现了非洲、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彰显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焕发的生机活力,以及文化艺术交流在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行走的画笔”捕捉非洲神态

  《韩非子》提出了“画孰最难”的命题,东晋顾恺之《论画》给出的答案是“凡画,人最难”。“行走的画笔”囊括近百幅画作,5位参展画家各有所长,但此次赴马拉维、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采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人。

  画家在非洲大地行走,人物在画布宣纸上出现。张淳大宝关注非洲年轻人,希望与观众探讨:这些年轻人如何融入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他们又将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在非洲时,刘慨一路上用速写当日记。部分画作尺寸较小,却是他本人的最爱,因为“画得快,激情在”,艺术感染力颇强。

  傅旭明工山水,他创作的《坦桑尼亚集市》长卷被许多观者赞为“坦桑尼亚版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中,集市沿街而设,售卖水果、蔬菜、服装、日用品的店铺丛生,商贩、买家神情各异。

  陈澄创作的毛里求斯组画中,有非洲裔女孩、欧美裔父女、印度裔老人,还有华裔姑娘。去过毛岛的人知道,这正是该国极具代表性的多元文化融合之景。陈澄喜欢捕捉人物的神态,在她看来,神态最能反映人的心理、生存状态,甚至堪称一个国家的民生缩影。

  身穿一袭加纳风格的连衣裙,“80后”画家王钊出现在展览现场,一席话说出了画家们共同的心声:“观看不同国家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时空上的穿越。此次和多位艺术家前往非洲采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虽有不同感受,作品却有共同感觉’这句话的含义。”

  83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蒙偕夫人单三娅一幅一幅地看完了所有画作。他感慨地说,在这些有关非洲的画里,你会感觉到那些人物、那些景象并不陌生,与我们都有相通的地方。而这种文化的相通是由于人的相通、人心的相通。

  当文化相通,他乡也是故乡

  在“他乡与故乡”画展中,相通的感受同样强烈。侨居海外的知名画家段震中偕夫人王懿来到现场,为了此次展览,他将百余幅作品从纽约、北京、上海汇集到这里。

  段震中画作的主题之一是街道。从江南水乡到重庆山城,从巴黎、罗马到纽约,画框内的一条条街道,呈现着不同国度、城市不同的风光与市井风情。一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观展时告诉记者:“这些地方我一个也没去过,但感觉似曾相识。所有街道都空无一人,却好像充满了行人!”

  不经意间,这位学生道出了此展之妙——如果说“行走的画笔”是捕捉人、表现人,那么“他乡与故乡”则是将人的情感,特别是画家的审美和情思融入街道和建筑,观者看画时会自然而然地“脑补”,颇有“无人胜有人”之感。

  “这些年,画过中外各地宽宽窄窄的街道,从结构的相似逐渐领略到更深层的相通。”在段震中看来,街道不是冰冷的道路,而是从日常生活到历史人文富有温度的凝结。“他乡也是故乡,月亮同样明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王蒙文学艺术馆馆长王安说,“段震中、王懿夫妇为民心相通贡献了自己的才情与赤诚。”

  “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雕摄影展”也是养心又养眼。中外摄影家以欧洲15个城市的城市雕塑为对象创作的120幅摄影作品令观众流连。城雕显示着一座城市的艺术品位,凝聚着城市的文化灵魂。看着这些摄影作品,不禁想起美学家宗白华曾指出的:“西方的绘画脱胎于雕刻。”3项展览,以雕塑、绘画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声地描述了世界文明交融发展的故事。

  “一带一路”朋友圈重在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采风展没有将采风范围局限在人们常说的“沿线国家”,而是将非洲、欧洲、美洲的众多国家都纳入“朋友圈”内。“朋友圈”重在朋友,朋友贵在交心,换句话说就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有“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压轴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民心通了,其他四通将事半功倍。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以文化艺术交流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对此,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于芃思索已久,此次展览正是将思考落实为行动。

  据文化部“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负责人王云介绍,多项旨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机制和计划正在实施当中。如“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即包括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办代表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家互访、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和青少年交流活动。“一带一路”采风展也紧密响应《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精神。“行走的画笔”是在文化部“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的资助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具体安排下开展的。同时,“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之下又有“画家客座创作”项目,为非洲画家提供到中国采风的机会。其实,每幅采风作品的背后都少不了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中国与“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因这些具体的故事而丰满、真实。

  “一带一路”采风展的作品还将在国内和海外多地巡展。对于外国民众能否看懂,艺术家们不假思索地答道:“一定能。”共通的艺术语汇能够超越文字、语言的障碍,从观众的眼睛抵达心灵深处。“文化的交流,这种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珍惜和对文化记忆的激活,对‘一带一路’有正面的意义。”王蒙这样评价。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