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光明谈】
访谈嘉宾: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运全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曲一琳
文化跨越时空,文明沟通心灵。翻开世界历史版图,丝绸之路凝结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互利的动人故事,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放眼“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框架下,如何加强文化交流,让中华文明于润物无声中散发魅力,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如何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友好顺畅的沟通之桥?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各方代表嘉宾云集北京之时,我们邀请智库专家共同探讨,寻找“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求解共赢发展的时代课题,探索共同走好这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图为访谈现场,中为程曼丽,右为于运全。光明日报记者 姬泰然摄
打开光明日报客户端用“小明AI‘一带一路’”扫描上图,看访谈详情。
1.跨越时空,阐释“中国方案”时代内涵
●主持人: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留下了许多辉煌篇章,唱响了沿线各国共享和平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为世界开辟的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当前,我们在唤起各国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应重点阐释“一带一路”哪些新的时代内涵?
程曼丽:基于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切实贡献。“一带一路”具有时空超越性。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还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向世界阐释“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包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共识。
于运全: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应注重三个维度:第一,“一带一路”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古丝绸之路源起于2000多年前,沿线国家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典范。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倡全球经济合作的创造性方案。“一带一路”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光大,在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中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三,“一带一路”是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同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也符合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非常形象地阐释了“一带一路”秉持的理念。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如何把这一理念更有效地传达给沿线各国?
程曼丽:“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体现出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国家形象。一方面,我们需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自身发展方向相对接,如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传达我们的善意,展示良好形象,以此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展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象,需要有问题意识。国家和民族形象不是单方面建构的结果,还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我们要通过文明交流、多方沟通,深入了解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文化认同程度和存在的误解、隔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外界全面而真实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于运全:近年来,我们聚焦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树立四种“大国形象”,即“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做了很多全球性的受众调查。我们发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展开,中国形象整体正在稳步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性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步树立,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受众的认可。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国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新维度、新目标和新内涵。
2.春风化雨,文化交流为“五通”提供柔性保障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其中,文明互鉴发挥了哪些作用,对“五通”的顺利实现具有怎样的意义?
程曼丽: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亚非欧的商业贸易通道,而且是中国与世界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极大促进了各国语言、文字、宗教等文化交流传播。
在突尼斯北部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赛伊德,当地人在制作手工艺品。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文化交流是其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实施“五通”工程,需要依托文化交流,包括文学、艺术、影视文化产品、新闻出版等,需要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如艺术交流、青年沟通、智库研究合作等。带有民间色彩的文化交流可以深入至政府外交触及不到的层面和角落,它有春风化雨的功效,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柔化、弱化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从而帮助各国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产生共鸣,消除国家间的误解和偏见。
于运全:文化在不同的群体中传播,需要进行编码和解码。通常,文化的接近性越高,互相交流和沟通就越容易;反之,沟通有效性就越低,成本也越高。“一带一路”的软力量建设值得重视,特别是“民心相通”需要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回顾历史,丝绸之路一直是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紧密结合,在中国文化进行对外传播的同时,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理念也同步传入中国。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相近有助于项目推进,跨文化的合作尤其需要重视研究当地的文化传统,注重发挥文化对于实现“五通”的柔性保障作用。
3.传播创新,增进理解、认同、亲近
●主持人:“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众多、文化迥异,如何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切实增进各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认同、亲近?请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或案例。
程曼丽:我们在与巴基斯坦当地民间机构交流时,主题紧密围绕“一带一路”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主动回应、深入解答他们的疑虑和问题。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先生在现场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巴基斯坦的益处,通过媒体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回答问题,释放诚意,是增进彼此认同和亲近感的有效手段。
游客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鸣沙山骑骆驼。新华社发
于运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是当前文化传播中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群体,他们普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并且偏见较少,应发挥他们的特别作用。例如哈萨克斯坦的22岁歌手迪玛希,参加了我国某综艺节目,他将中亚风情、俄语文化区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结合在一起,在中国乃至中亚相关国家的年轻人群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表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感受,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中亚主流媒体得到广泛传播。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文化交流案例。在文化传播中,我们应该找到这样一些解决传统痛点的案例,发挥年轻人和新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现代流行方式。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二位如何看待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责任?媒体如何更好地传递与各国、各地区交往合作的正能量、好声音?
程曼丽:我国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更多集中于“一带一路”政策措施出台、项目“走出去”等方面,对于落地效果则缺乏足够的反映。因此,媒体应加强转换性话语建设,加强符合所在国和所在地区具体情境的政策解释和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加强修复性话语建设,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期望与“一带一路”的落地效果间可能会有一些落差,我们应对此积极修复、完善;加强矫正性话语建设,对于已有的偏见和误解,负责任地把过去的故事讲好,把当下的工作做好。
于运全:媒体要如实地记录好、传播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的理念和故事。
4.瞩望盛会,传递共赢发展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主持人:作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本次论坛不仅是务实有效的合作盛会,也将是“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如何借此契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程曼丽: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共建,增强各方行动的协同性。从国内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由不同的企业负责具体项目落实,所以需要中央加强统筹,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增加内部的协同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国际社会看,很重要的是通过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共同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在埃及首都开罗,埃及龙舟体验者们在进行“龙舟拔河”。新华社发
于运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瞩目,各方期待。论坛将总结回顾“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来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建设进行展望,确定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推动“一带一路”从构想到行动的全方位合作。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论坛上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分歧,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除了论坛本身的顺利举办,我们研究者、媒体也要主动配合、积极有为,研究好、报道好中国方案,传递共赢发展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姬泰然、光明网记者秦超整理。本系列访谈节目由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录制。本栏目更多视频访谈请见光明网)
●延伸阅读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三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取得新进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举办“国家文化年”等人文交流活动20次,签署了43项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等政府间合作协议。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新建了一批孔子学院。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获得成功。
各相关主体积极行动,其中媒体表现亮眼:
2016年4月1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中国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和文化机构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并发布“丝路电视跨国联播网”合作项目。
2016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主办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在多方努力下,海外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逐步提升:
据对亚马逊网电子图书平台的调查和统计,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海外相关主题的图书出版数量不断攀升:2014年有145种,2015年有185种,2016年有200种,累计已超过500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国际出版界的重要选题,其中客观研究和正面解读占据主流。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的临近,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情升温势头明显。据专业数据库显示,2017年一季度以来,国际媒体提及“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数量达16437篇,相较2016年第四季度的11281篇,增幅明显。(以上数据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提供)
(光明日报记者 曲一琳整理)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4日 06版)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