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采风写生作品展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10月17日,“2017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
自2014年启动的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主要调动国家画院全院研究员及自身的优势资源,广泛团结和凝聚国内优秀美术创作研究力量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通过采风写生、举办草图交流汇看、学术研讨、美术展览等,调动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中。此展是该工程的第三次写生作品展,目的是展示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礼。三次展览作品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此次共分五个展厅,700多幅作品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何加林说:“尽管时代美术馆的展线很长,仍然有近300幅作品无法展出。”
和普通的展览不同,除了成熟的作品,这个展览既有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草图、初稿、手稿,也有在采风写生中的速写、水彩、水墨作品,还有拍摄的影像资料等,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多种类型,可以说难得一见。主办方在展陈上以作者年龄为顺序,作者既有孙其峰等老一辈画家,也有何家英这样的中坚力量,还有刘立宇等青年代表。作品内容以人物和风景为主,巍巍雪山、茫茫沙漠、漫漫戈壁、葱葱茂林……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均细细呈现在画笔之下,可谓一物一世界,一人一情怀。
参展艺术家们谈到的最大感受就是“鲜活”。唐勇力说此次写生作品展有意义、有趣味、有看头,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在写生途中的即兴发挥,最能体现出他们观察生活、提取生活鲜活一面的能力,最能体现他们的天性和对艺术的认识。这些作品各式各样、风格多变,是艺术家天性的一种有趣表达。有一些洋洋洒洒、不拘于构图的速写,有一些特别有局部趣味的“半成品”,还有的是对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思考。通过一幅二十来分钟的写生作品,观众能了解画家真实的另外一面。而且这次写生展最能体现“生活”二字,艺术家们在写生中抓瞬间、抓造型、抓形式,创作激情高涨。在大兴安岭采风的李延声说,每一个艺术家下去以后都有强烈的面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因为都是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语言去创作,作品很新颖,给人一种生命力,让他印象深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天民说,艺术家们采风写生不仅是为创作搜集素材,而且也是对山川、世界、社会进行了解。出去写生不只是画几张画,还是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画家通过速写进行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表明了他们的创作活力。
2017年,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继续根据选题创作需要,组织了研究员赴云南、贵州、甘肃、陕西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采风写生,尤其是赴甘南迭部扎尕那地区。画家们克服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反应,深入到扎尕那一带的山区乡村,体察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貌,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获得了大幅提升。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给了画家们在天地间重新审视生命和艺术意义的机会。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启动四年来,国家画院利用有限的资源克服了不少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国家画院的艺术家、理论家分陆路、草原、海上、南方丝绸之路四条线路进行国内外“一带一路”的沿线考察和采风写生。至今,参加该项目的艺术家足迹遍及全国各省份及数十个“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探访和学习了丝绸之路古代美术传统和丝绸之路沿线物质文明考古发现,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素材,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选题创作提供了学术参考。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央编办原副主任王澜明,中共中央宣传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董长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丽宁,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等出席了开幕式。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6日。(附图为此展展品)
刘大为《三个牧马的吉尔吉斯老人》
何家英《买买提》
彭先诚《西行写生图册6》
刘健《意大利采风1-1》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