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钢笔画
一直认为,“画什么”比“怎么画”更重要。“画什么”主要考查一个人是否有思想头脑,而“怎么画”则更多验证一个人的手头功夫如何。手头功夫很多时候较容易掌握,但深刻的艺术理念、成熟的创作观点等却不容易具备。毫不夸张地讲,现实中有很多所谓的画家终其一生都没真正弄明白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会说手头功夫也很重要。的确,如果连最基本的手头功夫都没有,别说画家,做个画匠都没资格。但很多人却总爱斤斤计较、津津乐道于这一笔怎么写、那一笔怎么画,殊不知这是绘画的最基础阶段,一个真正的画家不应该总是这样的状态,否则绘画就果真彻底地沦为技术活了。其实前人早已告诫过我们,“徒研技巧,即落下乘”“先需得法,中需有法,后需变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大师无技巧”,也就是说,关于绘画,讲法是有阶段的,也是分阶段的,过了那个阶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画家,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大师。如果没过那个阶段,就不要妄称自己为画家,顶多是个画工或画匠而已。
所以,知道该画什么,绘画的题材、主题等能够选择好,并通过实际的探索和创作来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见解和主张,这一点对当今艺术家来讲至关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画山画水画花画鸟等,这些题材创作在传统里都能找到相关的参照和标准,但倘若画高楼大厦、画电脑汽车、画轮船飞机等,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新物象,却在传统里找不到可供参考的创作技法与品评标准,而它们恰恰是当今绘画最应该重点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那么请问,用所谓传统的笔墨技法怎么来进行创作?总不能拿山水画的皴法来创作林立的高楼,拿花鸟画“点垛”、“点簇”的技法来创作飞奔的汽车?
另外,我们的情感抒发也是如此。比如,现实中没有了所谓“鸿雁传书”的经历和浪漫,却出现了“电话”、“微信”、“短信”等这些新的联系方式,也由此极大改变了我们情感的体验与表达。那么在创作上,如果还反复刻画、强调“鸿雁传书”的感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毫不忌讳地讲,传统技法很大层面上只能满足传统题材与形式的创作,对于当今时代一些新的题材、物象等,传统的技法语言很难加以充分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具有新的创作思维,以及技法技巧上的出新,甚至创造。
但现实中,太多的画家却在有意无意地脱离现实,回避所处的时代,以及现实题材的相关创作,还在亦步亦趋地依照古人,画着几千年来翻来覆去画过的一些东西,玩弄着末流的笔墨形式,画面内容多陈旧空乏,用康有为的话说,“后生既不能人人为高士,岂能自出丘壑?只有涂墨忘偷古人粉本,谬写枯澹之山水及不类之人物、花鸟而已”。当然,他的这个观点未免有些绝对,但并非不无道理。我们常讲作品要反映时代,怎么反映?笔者认为不仅仅体现在技法技巧上,更要在新的题材与形式上。其实新题材、新形式的出现,势必要有新观念、新技法的相应产生,也势必要求我们与古人、与传统有着不同方面、不同维度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我想如果古人活在当下,同样也会如此,也会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题材、新观念、新样式与新技法的作品,而不会一味地沉迷在所谓的传统里自我陶醉和满足。我们总是会抱怨当下出不了伟大的作品,出不了真正的大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总在浑然不觉地沉迷于一些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重复劳动——创作观念的重复、绘画题材的重复、技巧技法的重复……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时代性的、方向上的认知、思考和把握,以致于很多人只知道怎么画,却不知道究竟该画什么、该表现什么,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创作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所以,过分强调传统的那些人,很大部分是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是死守传统、固步自封的一类。我们务必须知,传统不是万能的,传统技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尤其在这个飞速发展、异常丰富的当今时代,传统技法可施展的空间、可表现的对象甚至已越来越有限,除非你选择回避时代、脱离现实,依旧画着那些传统的东西。但如果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与所处时代产生不了一定的关联,反映不了一定的时代信息,具备不了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作品能是好的作品吗?这样的画家能算得上是优秀的画家吗?
但如果你选择积极表现时代,选择现实题材创作,画古人未曾涉及过的主题,那么就必须放开思路,大胆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如前面所说,这部分题材创作在传统里找不到参照,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研究、摸索和尝试。当然,本文讲的所谓创新,更多强调的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也是有前提的创新,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那类,并非我们提倡和鼓励的,一定要在真正继承和消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清楚,继承不是最终目的,创新和发展才是根本和关键。(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文章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