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彩色系列连环画(45集)著名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家——何多苓和他的油画作品(下)
著名连环画家何多苓
何多苓 1948年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家
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
油画《青春》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
《雪雁》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雪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9年《带阁楼的房子》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1991年《带阁楼的房子》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三等奖
作品曾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以及1986年在日本举办的亚洲美展
1994年参加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
1996年参加上海美术双年展
何多苓还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起轰动,成为塑造一个民族和集体形象的代言画家。
何多苓的艺术具有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伤感,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他在形式语言上所推崇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洗练中见细致,于单纯中现复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深层次的艺术追求。
何多苓认为,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插队的那3年,对他的人生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是很孤独、很自由的境地,最后变成了我的一种追求,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时间,是不可再现的一种状态。这也形成了我后来的性格——和所有的人和事都保持了一定距离。因为我不擅长,自然就不会有过于深的接触,接触到一定程度就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我不会介入特别大的潮流中,也不会成为潮流中的重要分子,也不会去参加好像很密切的团体,我会保持一种自尊的独立性。”
何多苓:“我的油画创作入门是怀斯,怀斯让我彻底从俄罗斯情结中走出来了。怀斯以后又开始走我自己的路子,现在绘画和中国画结合,和俄罗斯一点关系都没有。”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这幅画,我当时是为毕业创作的,因为我刚才说过,下乡的那几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一直想把它画出来。我想我的毕业创作就是一个机会,我就想以知青为题材,不是表现知青的日常生活,也不是表现农村的风俗,而是想把我自己当时内心所体验到做一个诗意的表达。但是在画法上很纠结,因为我们当时学习的是从苏联来的一种二手的油画技法,我们一直受这种技法的训练,但当时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寻找自己独特的语言。后来正好看到美国画家怀斯的画,很震撼,觉得跟我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所以我就采取了一个想象中他的方法。因为当时看的是印刷品,也很粗糙,后来看了原作的时候,我觉得跟我的画没什么关系。我就采取了那么一种非常细密的画法来画这个作品,但后来老师不认可,认为这种画法太不像油画了,觉得油画没有这样画的,也没给我打分。这个画后来是被《美术》杂志发表了,就成了我的当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
何多苓画出来的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因为“没有情节”,导师连分都没给他打。毕业分配时,他像皮球一样被扒拉来扒拉去,折腾了半年。直到后来,时任《美术》杂志的编辑何溶、栗宪庭力排众议,把这幅画放在杂志封面上,才使它被美术界逐渐认可,并被评价为“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何多苓从那时起也被视为“伤痕美术”的代表。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 》1982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局部1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局部2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局部3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局部4
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局部5
《最甘甜的水》1978
《除夕归来》1978
油画《今晚将要下雪》
何多苓说:“一九六九年冬天,在四川西南部大凉山无边无际的群峰之间,我躺在一片即使在严寒季节也不凋零的枯草地上,仰望天空。十年后我才意识到,就在那些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的岁月中,我的生命已被不知不觉地织入那一片草地。”“那片草地被我画在《春风已经苏醒》这幅最初的作品中。在被一种盲目的狂热所驱使的苦心经营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
创作于1986年的《老墙》,风格和《春风已经苏醒》一致,只是在破旧而结实的老墙后面伸出脑袋和手的农村少年,以及蹬在墙头上的猫,增加了画面的某些神秘性。还有少年的表情,那逼视着观众的一双眼睛,予人以不安宁、不平静的感觉。
何多苓很佩服怀斯,但不满足于怀斯的画风。在《老墙》之后,他开始摆脱怀斯的影响。此时,‘怀斯风’在中国画坛已经形成一股潮流。摆脱这种画风,需要有股反潮流的精神。他自己曾表示,在《春风已经苏醒》之后几年的作品中 “开始无声无息地、艰苦地寻找自己的语言。”他还说:“系统的形成不顺利。无视潮流也许是容易的,但超越它却难。”
油画《老墙1986》
油画《美丽的冬日》
油画《凝视 1984》
油画《凝视》
油画《我的朋友》
一种新风格的标志,是1984年的《青春》,还是取材于知青生活。
一个女知青坐在山丘的一个光秃的石头上,背景是一片干枯的土地,身后一只低飞的鹰。风吹过她的脸颊,眼神中充满了茫然和忧伤。这就是那幅著名的《青春》。
这幅画直接描绘女知识青年的形象,而不是像《春风已经苏醒》和《老墙》那样,描绘农村少年。同样有动物(鸟)出现,但这飞鸟的含意却要比前几幅画中的牛、狗、猫隐晦得多。女知识青年坐在立于荒脊、倾斜土地的岩石上,她的表情和动作,她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比前两年的画要显得冷漠和严峻。
何多苓:“画中的女青年是一座在阳光下裸露的废墟,与风格化的土地、倾斜的地平线、翱翔的鹰一起构成一个既稳定又暗含危机的象征。这个象征符合对过去的追忆,又具有更为久远的、冷漠的含义,超越时代与社会的非人化的泛神意识。”
“我的《青春》就是为了纪念我自己当知青的那段生活。也是对我们整整一代人的社会实践的追忆。我画的时候,考虑到不要把它画成情节性的东西,或者是生活的某一个片段。而是画成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特有历史背景的结合。”何多苓将个体的精神性从复杂的社会图卷中抽离,用一种质朴单纯的背景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油画《青春》
油画《青春》局部1
油画《青春》局部2
油画《青春》局部3
油画《青春》局部4
何多苓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特别再到美国参观了西方当代艺术之后,创造出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蓝鸟》(1985年作),是很值得注意的。
《蓝鸟》的艺术特色在于它语言凝练和单纯。就整个画面来说,人、鸟和背景,几个大的块面,毫不琐碎。就细节描写来说,再也没有以前那样具体和细致的描绘,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和铅色的天空形成的背景是相当简化的,予人更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何多苓说:“少女与疾飞的鸟之间构成了某种怪诞的象征,而与象征主义绘画不同,这种象征不具有传统的、固定的含意,它是错位的、隐晦的,因而是多义的。”作者那种强烈的孤寂感,以至某种悲愤感,也是一眼即可感觉到的。
油画《蓝鸟1985》
油画《冬》1983
油画《被惊醒的小女孩》1985
油画《戴圆帽的女人》1989
油画《舞》1990
油画《午后》1990
油画《行走的女人与跳跃的狼》1991
油画《红色天气的马》1991
油画《坐在山旁的女人》
油画《秋天的风景》
1985年,何多苓应美国麻萨诸塞艺术学院邀请赴美访问讲学。不同于许多年轻中国美术家的是,他有一种天生抗拒潮流的精神。他的‘自我’竟如此强大,以至认为外国的现代艺术馆给人‘一种衰落感’,‘国外现代艺术对我冲击很弱’,‘我回国后感到仍然是我自己。’(见<美术>1989年7月号,<沉静以致远>一文)
1988年创作的油画《乌鸦是美丽的》中,他加强了超现实的神秘气氛,但现实的美感依然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
《乌鸦是美丽的》不仅是他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件油画,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颇具分量和代表性的件作品,是我们熟悉的何多苓作品传达出来的气息,画面唯美、优雅、神秘、感伤,也延续了他之前创作中鸟的意象。 2012年,6月16日晚7点30,荣宝斋(上海)2012春拍油画雕塑夜场在上海举槌。《乌鸦是美丽的》终于登场从280万起拍,竞争激烈,不到一分钟,价格就突破千万,最终以1380万的价格成交。
油画《乌鸦是美丽的》1988
油画《乌鸦与女人》1991
油画《女人村庄鸟》1993
油画《女人与村庄》1993
油画《女人与羊》1993
油画《女人村庄》
油画《草原牧情》1994
油画《白马与女人》
油画《穿黑色斗篷的女人》1994
油画《白衣彝女》1991
《沼泽女孩》:这幅画是何多苓2010年的作品,呈现了一种旋转的静态。在画中,丰富微妙的色彩和细致的笔触相映成趣,画面中的女孩凝视着远处,流露出一种期待、紧张、沉思的复杂的心灵状态。画面中,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和中国的写意笔法融合在一起,呈现一种朦胧苍茫的诗意美感。
油画《沼泽女儿》2011
油画《小男孩在寻找他的声音》2008
油画《这个世界声音太大,你不懂》2008
何多苓的忧伤来源于诗歌:“诗歌有一种忧伤的特质。我更喜欢跟文人来往,跟艺术家有点格格不入。但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普通人。忧伤是画画的时候进入内心世界,不自觉表现出一种审美倾向。我喜欢诗歌。喜欢欧阳江河、翟永明的诗歌,国外的诗人我喜欢兰波、维尔伦、叶芝、艾略特等。跟这些诗人交往,从他们的诗歌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意象的并置、晦涩,造成一定的张力和紧张感,都是从里面学来的。我的画《偷走的孩子》就用了叶芝的一首诗的诗名,有点超现实诗歌的意味。”
油画《偷走的孩子》1988
油画《向树走去》1989
油画《冬日的男孩》1991
油画《湖畔》1992
油画《母与子》1993
油画《生命》1997
何多苓画的是油画的形式,但是表现出的是东方文人的精神:“从1990年开始我就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骨子里的中国人的精神,跟我学习的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油画,表达出中国传统的"士"和文人的精神。我觉得以前的中国油画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上:他们或者用油画来模仿国画,或者用油画的方法来画国画、中国题材。
我想结合油画和国画的长处,用油画笔吸收国画的长处,如皴、擦、点、染等技法,通过笔的轻重等变化,在笔墨中表现个人的意绪。”
何多苓:“比如八大山人、徐渭等,他们通过画一只鸟,画一朵花,就能表现他们的情绪和中国传统文人的骨气。传统士大夫精神不是绝对自由的,他们有矛盾,他们的精神追求是在庙堂。我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当然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在当代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说做隐士也是有点可笑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人不可避免和别人发生联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可以独立考虑我绘画的题材,独立考虑跟潮流的关系,自由掌控自己画什么,不画什么。”
油画《俄罗斯森林系列-深秋-诺夫哥诺德》
油画《俄罗斯森林系列-流浪-列夫·托尔斯泰》2015
油画《俄罗斯森林系列-流浪-列夫·托尔斯泰》局部1
油画《俄罗斯森林系列-流浪-列夫·托尔斯泰》局部2
《何多苓在工作室创作》照片
油画《黄金时代-普希金》
画家创作《黄金时代-普希金》照片
《杂花写生》系列,这组画中融合了多种元素的使用,有一种可控的笔触,是用油画笔吸收国画的长处,如皴、擦、点、染等技法,通过笔的轻重等变化,试图在笔墨中表现个人的意绪。其中对透视的巧妙运用,对清晰和含混的巧妙应用,把远的拉近,把近的拉远,形成画面的张力。
何多苓:“这种中西结合的途径在中国近代是一直存在的。我从1990年就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刚开始是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符号、中国绘画中的图像放入我的画中,有一些拼贴的痕迹,也显得很表层,这不是我要的目的,而只是过程,但这个过程很重要并且持续了很久。”
“具体说来,比如我看到的那些中国的文人写意画,发展到晚期如明末清初甚至整个清代的画家,他们已经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最后能用自己的一笔或写一个字或画一个东西,而且完全可以体现出画家个人要表现的精神气质,我觉得这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高峰,而我们要继承的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当我再用手中的油画笔去进行创作的时候,在用笔表现的同时,可以把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呈现出来,才真正算得上把油画的语言和中国画的语言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作为油画,它的强项是色彩,油画色彩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像交响乐一般,这个我觉得也不能放弃,国画是用黑白来表现大千世界,油画的色彩、色调都可以跟它融合起来一起运用,所以在我这批作品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结合。”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是一位令人注目的人物。自1982年推出油画《春风已经苏醒》以来,他不断有新作问世,画风悄悄地变化,形式、语言在逐渐完善,但他作为画家的面貌却是鲜明的,予人的形象是整体的。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上世纪70年代向80年代转折时,何多苓用作品书写了当代艺术最初的篇章。90年代,他不同于当时风行的波普、玩世和其他带有符号化的潮流,仍然延续自己的一贯道路。在21世纪这个图像碰撞、媒介发展跨越边界的时代,绘画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何多苓始终坚持架上绘画。”
(待续)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