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画意背后的诗心,赵无极携手诗人创作首次亚洲完整呈现

1 已有 91 次阅读   2024-06-28 22:31
画意背后的诗心,赵无极携手诗人创作首次亚洲完整呈现
文汇报 2024-06-28 18:44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大师赵无极,作为中法友谊的化身,以其深厚艺术底蕴和独特诗意内涵,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界限,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桥梁。29日对公众开放的久事美术馆2024年度大展“律之绘音: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为“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项目,是对赵无极艺术成就的精彩呈现,更是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
有别于前段时间杭州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这个展览以专题聚焦、深度解读赵无极作品中的一个侧面——首次完整追溯赵无极画意背后的诗心。
展览从赵无极1940年代末至2000年代的创作中优选展陈,集中展示百余件珍贵版画以及瓷器,并精选翻译60余首配图诗文,通过“视象诗心”“游目往观”“无远弗届”三个主题板块,首次在亚洲完整呈现赵无极与诗人合作完成的10余套诗文版画集,让观者得以穿越时光长河,与艺术家在诗画中同行。展览将其创作的不同阶段与诗文相应和,从具象到抽象,以色彩、线条和形式的表达,展现艺术无国界的文明交融与互鉴,多维度呈现艺术与文学对智性与心性的启迪。
赵无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之美糅合进西方抽象绘画的节奏和空间,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为世界所瞩目。赵无极亦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自如游弋在“古、今、东、西”之间。他的艺术融合了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两个传统,并在这两个传统中互为体用。
赵无极自小识字时就开始读诗画画,与中外诗人心意相通,这使得他的作品能自然地与文字中的意象共鸣。赵无极通过书法般灵动的线条律动与色彩的恣意挥洒,自由抒发视觉的愉悦与精神的朴华。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马楠,此前曾深度参与策划杭州的赵无极大展,也正是从那次展览中,她发现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是一个有待拓展与深究的维度。
展览邀请观众一同探索诗·意·象的演变过程,体味诗画映照中静谧、深邃的意境。通过阅读世界重要文学家如亨利·米修、勒内·夏尔、埃兹拉·庞德、安德烈·马尔罗等人的文字,观众得以重新理解赵无极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在艺术与文学交织的感染力中,探索视觉艺术与文学诗歌之间绵密而深刻的互文关系。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板画之一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8幅石版画》中的一幅,是此次展览的第一幅作品。这是赵无极艺术与文学正式结缘的起点。
1948年4月,初到法国的赵无极潜心精进画艺。然而,面对巴黎应接不暇的艺术景象,巨大的文化冲击让他困惑。因为还没有合适的工作室做油画创作,也不愿画水墨迎合对“中国风”的偏好,赵无极于是到德·乔伯版画工作室学习制作版画。赵无极很快掌握了制作版画的技法,并且终其一生做版画创作。与一般常识相悖,赵无极极具创造力地在油墨中掺入大量水分,制作出颇具水墨韵味的石版画。出版商罗伯·葛代注意到了赵无极的独特创造,将其中8幅带给诗人亨利·米修。此时的赵无极完全不知晓米修是何许人,米修起初也对葛代的推荐颇为回避。不过,在观看完这些版画后,米修表现出对它们的强烈喜爱,主动为之赋诗8首。对应于赵无极画中的鱼群、树林、飞鸟等意象,米修自由抒发了自己的想象。经过出版商葛代与周麟的编辑,他们的创作正式发行为版画书《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8幅石版画》。以合作为契机,赵无极与米修相识相知,成为一生的朋友,直到1989年米修去世。
据马楠透露,此次展出的这一画作,其实是赵无极为纪念自己夭折的孩子所作的。“虽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就像米修诗里写的:‘树心不曾绝望。在困厄中,仍有生存的美丽。连小旗也精神抖擞。’赵无极的一生跌宕起伏,并不像大家想的,他是一个成功的光鲜的艺术家,他也经历过人生的痛苦,经历过失去,经历过追忆,经历过物是人非,但每当面临这些困境,他都能从艺术中找到激励自身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花园中的伴侣》其一
赵无极为法国著名诗人勒内·夏尔的诗集《花园中的伴侣》所作的配图也现身此次展览。
在编辑路易·波尔德的介绍下,赵无极承接了为《花园中的伴侣》配图的工作。波尔德的选择并非偶然,他从1951年起就一直与皮埃尔画廊合作。皮埃尔画廊是皮埃尔· 勒布于1924 年创建的一家著名画廊,曾代理过胡安·米罗、乔治·布拉克、毕加索等艺术家。赵无极也在亨利·米修的介绍下,与勒布相识并签约。诗人夏尔对波尔德的选择深感赞同。
借花园里春来秋往的景象,夏尔的诗歌感叹了时光匆匆与人之虚幻。对应于诗歌内容,赵无极完成的4幅铜版画呈现了形象逐渐分解为不可辨认的符号的过程,这些难以捉摸的记号是赵无极创作“甲骨文时期”的标志。随后,以这次合作为契机,赵无极与勒内·夏尔成为至交。两人往来鸿雁互赠作品,夏尔曾献诗给画家,而赵无极将自己创作的第一幅致敬友人系列的画作献给夏尔。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1989年夏尔去世。
《池塘》其一
观众也能看到赵无极与法国诗人、评论家和电影制片人让•莱斯居一起制作的版画书。早在1966年,莱斯居与赵无极已决定要一起制作版画书。当年他在一封致赵无极的信中写道:“自从我们谈论过合作出书的事之后,我的诗越来越像你的画,沉默而深邃。”两人的这次合作最终在1972年得以实现,促成版画书《池塘》。
莱斯居的诗作《池塘》,灵感来源于作家居住过的法国卢瓦雷省布济拉福雷附近的一个农庄。赵无极为此创作了8幅铜版画。相比先前的创作,此时赵无极的绘画减少了几分狂放不羁的气息,更多是中国水墨里的云烟渺茫之感。这是赵无极在1970年代画风一变的重要标志。
尽管出生于北京,求学于杭州,日后长居巴黎,赵无极其实还与上海有着深厚的缘分。9岁那年,赵无极便随父亲工作调动,全家移居上海。当时他与家人住在今五角场一带一幢自建的三层洋楼里。据赵无极回忆,正是在这里,他坚定了成为画家的决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赵无极就读的国立杭州艺专被迫西迁,赵无极却选择留在上海继续探索艺术之路。1939年,他作为借读生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师从关良和倪贻德等名师,探索油画艺术的奥秘。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对赵无极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逐渐掌握了简化绘画对象的方法。当国立艺专安顿在昆明后,赵无极前去探望师长和同学,大家都惊叹于赵无极的画风变得更加成熟与流畅。
1940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赵无极与美专西画科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其他上海的油画名家,在大新画廊联合举办了油画专题展。尔后,赵无极也在大新画廊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在上海的几次展览让赵无极成为一颗受人瞩目的艺术新星。
1948年2月26日,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赵无极踏上赴法追寻艺梦之路。
日后赵无极的艺术在祖国获得认可甚至喜爱,起点也正是于上海。1998年11月,赵无极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随后展览又巡展至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反响热烈,观众蜂拥而至。目击了如此火热景象的赵无极倍感欣慰,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创作已为祖国接受。
赵无极与上海的渊源,见证了他的艺术成长与人生历程,更赋予了他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与魅力。这座城市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馆方希望借此次在上海举办的展览,借赵无极作品中的文学性,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艺术欣赏视角和多维度的文化品读感悟,让人们进一步深入感受赵无极与上海渊源在的深远影响,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陈空间以“打开的书”为设计理念,使得不同板块的墙面颜色与书封呼应,达到图文相应、逐章展开的效果。在展览中段,室内的观读漫行与窗外朦胧景观连通,同时在长廊展厅的结尾处,特意规划出观众休息阅读的公教区域,将赵无极生平文献以及诸位文学家的介绍制作成便于观众轻松取阅的卡片,就如书页间的笔记和标签。马楠说:“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从字里行间、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里,读到跟自己心灵契合,跟自己的经验能够绑定,觉得有所感有所得的东西。”馆方希望每一位前来观展的观众能在这里驻足、阅读、交流与思考,使展厅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和溢出的空间。
为了让观众能够有更丰富和深度的体验与解读,展览期间馆方还将推出系列主题讲座及圆桌论坛、版画体验工坊、“小小讲解员”等丰富多样的配套公教美育体验活动,让不同年龄段观众可以更直观了解艺术创作过程及乐趣。
借此展览举办契机,馆方期待以艺术为媒,激发市民观众对艺术与文学的热爱追求的同时,感受中法文化不同魅力。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作者:范昕
文: 范昕 图:展览现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