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地点:长荣堂
采访对象:刘达华(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平湖书画协会会长)
问:刘会长,请问您怎么看待这次的专题画展,或者说有什么初衷呢?
答: 2014年深圳美术馆联展后,为了使画路更加全面,我便决定集中一段时间专攻山水画。既然是专攻,我想数量很重要,只有达到一定的量了才会有质的转变。一开始没有太明确的目的,就是一个劲的画,但后来发现也具备了一定规模,索性就做成一个专题。
问:这个专题命名为“意与古会”有什么含义么?
答:大家知道,中国画是一门讲究传承的艺术,一向重视传统。特别是山水画,前人在图式、皴法、意趣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我想是离不开,也不应该离开前人的优秀成果。我现阶段的追求是在作品中尽量和古人的意趣、意境契合。我自己本人想通过学习体悟到古人所体悟的,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和古人的作品有必要的关联,所以命名为——“意与古会”。
问:那选用泥金纸这种材质是否也是有仿古的意思?
答:有这个意思。但是,有仿古效果的纸张很多,选用泥金纸也是很偶然的决定。我的一位画友说泥金纸很难用,不好着墨,而且容易俗气。我就跟他说,我想挑战一下。本来想着画几张看看,一不留神就画了一大叠,最后索性就全用泥金纸了。
问:这次专题创作好像都是小品画,有没有考虑过观众会觉得都是小品不够意思?毕竟现在是追求展厅效果,拼尺幅的时代。
答:我想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虽然小品画尺幅小,但是要求在小尺幅里见大天地。古人就经常创作小品,比如巴掌大的册页很多,优秀的传世作品也很多。并不是为了展览,纯粹是案头把玩,或做点小装饰。其次,我的业余时间并不多,可利用于创作大画的整块时间很少,这是客观的制约。另外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我想只要略略试一下,感受一下即可,没有必要鸿篇巨制。我想等以后时间比较自由了,或许再集中一段时间画一批大作品,锻炼一下气魄。
问:我们注意到您这次的创作好像都没有题款,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答:宋人的画,特别是小品画大部分也是没有落款的,因为他们想表现的已经表现完了,剩下的就是观众的审美了。大面积落款,是后来的事。明清以来很多文人画喜欢大篇幅的落款,是因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怕你看不出来,还要靠落款去补充说明一下,或者升华一下。比如大家熟悉的郑板桥,画两杆竹子,不落款的情况下。怎么看也就两杆竹子,但是落上款以后,那就有情怀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个层面讲,款比画面主体更重要。我的这批小品,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假如要落款就是写个年月日写个名字记录一下罢了,既然可有可无,索性也都没有题款了,简单钤一两方印,有些甚至连印章也故意隐藏了起来。
问:我还注意到您的这批小品画好像也甚少出现人物,这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答:中国的传统山水,大部分画的不是实景的山水,是作者心中的山水。也可以说是画家看完真实山水以后,将内化了的情感,再在画面中营造出来的山水空间。虽然我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没有出现人物,但是我都尽可能的在小桥,小径的刻画中暗示人物生活的痕迹。好的山水是不忍被打扰的,你看现在就有很多优美风景设立成了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更希望观众把自己想象成那一片山水的主人,在其中任何一个角落游走。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问:我也注意到您的作品甚少着色,有没有特别的考虑呢?
答:古代的中国画家好像比较注重墨的表现,并且说墨分五色。历来评论家和鉴赏家也多以水墨为上,敷彩为下。可能是因为水墨会更抽象,更纯粹。我本人是没有这个分别心的。但就这批小品而言,我更关注的是内心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往来,而不是关注树叶是否是绿色,树干是否带有赭石。我更关注山水的一角是否可以唤醒一些原始的记忆,是否可以激发一些诗情画意,是否可以引导自己与宇宙同化,是否可以延展自己的胸怀。
问:我观察到有些作品非常讲究用笔,是特意的追求么?
答:是的,小品画因为尺幅小,很多情况下容易画得很具体,很细腻。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生硬的感觉,不自然。刻画得过头了就会让人感觉匠气。我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就是抓着笔乱画一通,然后才慢慢理出峰峦,慢慢找出树木,小桥等等。讲究用笔,甚至还故意选用已经秃锋的毛笔来画。有些作品我还特意追求用笔松动的感觉,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还没有画完,但是我已经表达完毕了。
问:那有没有想好下一部的计划呢?
答:先听一听大家的反馈意见,再调整步伐吧。原来我是想下一番苦工,努力把兰竹这个传统题材再琢磨透,争取明年的这个时候看看能不能集中向大家再作汇报吧。
问:预祝您这次画展圆满成功,谢谢您接受采访。
答:谢谢!
意与古会——刘达华泥金山水小品专题展
展期:12月12日—20日(9:30-17:30)
地点:龙岗区文化馆展厅(龙翔大道8308号)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