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会】听香
2017-04-02 禅艺会


广陵散
贵族乐团 - 出神入化: 国宝级大师国乐演奏精选第拾辑(古琴精粹)


中国美学之 听香
明李日华诗云:“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品着一杯香茶,伴着几缕墨香,看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渐渐地,他似乎听到生命的妙音。中国艺术的妙境,就在那形式之外妙香远溢的世界中。形只是走向这世界的引子。中国艺术家将此称为“听香”。

香形无迹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一个引领人们走向无穷世界的窗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形式之外的韵味。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古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说活了。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是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质。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所扣住的一个主题。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

中国园林设置有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个无形的世界。香的灵韵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所以园林特别注意花木的点缀。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春天看柳,夏日观莲,秋天赏桂,冬日寻梅,一一得其时宜。小山丛桂之于网师,雪海梅天之于寄畅,修竹参差之于个园,紫藤盘旋之于瞻园,园园都是香天秀地。苏州拙政园 玉兰堂的玉兰,如同这处不起眼的景点的清魂,没有了她,这建筑几乎成为空设,毫无引人之处。

东晋伟大的画家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音乐家嵇康曾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举此诗来谈人物画的特点。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而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露的是人深衷的感受,这属于神方面的,所以,比形就难得多。但顾恺之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不能停留在形的描摹上,必须上升到神,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丹青难写是精神,神是绘画的关键。

心香净染
古语有谓:“兰虽可焚,香不可灰。”兰的外形可以焚毁,但香气不可灭没。品中国艺术,还要注意它超越物质形式之外的精神力量。
中国艺术重视人心灵境界的显现。艺术家“听香”,听的不是外在的声音,而是发明自己心灵的真实,托出生命中的香世界。古人云:“自从去年一握手,至今犹觉两袖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香气四溢,象征着内在精神的力量。人在这清净悠远的境界中融化了,提升了。道德至上主义者说:好香用以熏德;而艺术家说:佳艺用来熏心。

中国艺术中有“香草美人”的传统,所强调的正是人的清净精神。不要误认为,中国艺术家都如宝玉一样,乃是浪荡的花痴,他们笔下的花草美人,只是其内在心念的表征,他们要在美人香草中寻找自己原有的活泼,原有的天真,原有的生命香味。
李商隐《木兰花》诗说:“洞庭波冷晓侵寒,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驾着一叶小舟,日日在凄冷的洞庭湖上远行,去追求理想中的木兰花。然而自己驾着的就是木兰舟,原来自己就在这木兰舟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春天,有这香味,没有人遮蔽你,是人自己心灵的污染遮蔽了真性。

人来到这世界,就注定被熏染。熏染有两种,一是污染,一是净染。这两种染力好象在拔河,就看你生命的内力了。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无法避免这种熏染,关键是你内心中的“信心”。人最重要的是有对自己生命力量的“信心”,对自己内在清洁本性的珍重。中国艺术就是帮助人们去除心灵的遮蔽,荡涤一切污染,而达到性灵的清明。

冷香逸韵
为了表现清明的心灵境界,中国艺术特别推重“冷香逸韵”。
中国艺术追求荒寒的境界,画家作画,追求“冷香飞上诗句”的妙处,他们在幽冷中体会不同流俗的境界。中国艺术在中唐五代以来越来越喜欢冷逸的格调,不是他们对寒冷感兴趣,而是在与世俗的“热流”保持一定距离。
《红楼梦》中宝钗有个冷香丸,一到喘嗽病发了,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宝钗发的是“禄蠹”的病,功利的病。这剂冷香很顶用,它是冷静之剂,是空之精髓,专治色之病。

陆游一首《咏梅》可谓千古绝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若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写梅花寂寞地开放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争艳,从容飘零,落地成泥,纵然被碾成灰尘,仍然掩盖不了她馥郁的清香。这寂寞中有清真。

枯荷并不美,因它能表达人内心凄清的回旋,为艺术家所喜爱。李商隐《夜冷》诗说:“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败荷余香,裹进了凄凄愁怨,那不是闲愁,而是自我生命的哀怜之意。有一种凄冷的美感。他带着“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来咏叹荷花,体味其清冷,写他的生命感受。在他的笔下,荷花虽有翠减红衰,雨敲败叶,但究竟是开合天真,其生也灿烂,其衰而堪怜。他不是爱荷,而是爱自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