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真 通讯员 张运 虞璐
“秀梵同学,你现在已能阅读外文书籍,由衷为你的进步感到欣喜。祝愿你早日登上科学高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增圻学友,愿我们在不同道路上,向同一目标高歌猛进,为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
五四青年节前夕,19封泛黄的书信在扬州大学师生的朋友圈流传。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大教授刘秀梵,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增圻在上大学期间的往来书信。信中记录1960年—1965年期间,两位正值青春的大学生谈学业、谈理想、谈未来、谈如何报效祖国的真实过往。
如今,曾是高中同学的这两位教授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当年他们在书信中畅谈的理想、许下的诺言,大部分都已实现。那段青葱岁月里的清澈信仰展现在一封封信件中,像一股股清泉在青年大学生中肆意奔涌。
面对困境,咬定目标不放松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这则消息让江苏省靖江县中学高一学生刘秀梵和孙增圻倍感振奋。“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国的卫星早日发射成功。”崇尚科学技术、立志科研报国的理想自此在少年心中扎根。
他们都是“学霸”。孙增圻回忆说,刘秀梵基础知识扎实,数学经常考满分。两位同学经常交流学习心得,也因此结下深厚友谊。
1960年高考,孙增圻如愿被清华大学录取。但刘秀梵却迟迟没有等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当时刘秀梵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专业。但因信息闭塞,师生们都没有意识到当年中科大并未在当地招生。最终,刘秀梵被苏北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录取。
1983年,扬州大学在整理教职工人事档案时,把一份高考成绩单归还给刘秀梵。其中清晰地记录着:物理100分,数学97分,英语90分……全部6门功课平均分超过85分。
进入大学后,两人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距离而疏远。两位年轻人通过书信交流学业和理想,也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互相鼓励支撑。
大学期间,刘秀梵报的第一个专业是无线电专业。但大二时因专业调整,无线电专业被裁撤,他便转为农业机械化专业。大三时农机专业也面临撤销,刘秀梵不得不第三次作出选择。“当时有农学、畜牧、兽医3个专业可选。”刘秀梵回忆说,兽医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于是他便主动选择兽医专业。
孙增圻在回信中这样鼓励刘秀梵:“这两次调整,对你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幸,但这却是祖国的需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服从大局,我相信你能对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刘秀梵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表示,当年,他忘乎所以地投入学习,自己有两个“12点”原则,不过中午12点不食,晚上不过12点不睡。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学校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其中有一个学期,他没出过一次校门,每天在课堂和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在大学一年级就已掌握5000到8000个英文单词。由于兽医专业的很多专业书籍是德文,刘秀梵又自学德语。
虽然历经坎坷,但刘秀梵凭借着惊人毅力,最终成为我国知名的动物传染病学研究专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没有被心仪的专业录取到大学期间“三改专业”,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放弃,但当时的刘秀梵坚持下来了。他说:“人生有很多主动和被动的选择,选择带来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定目标,努力前行。”
面临选择,家国融入胸怀间
“党是如此的重视农业,对农业提出了很高要求,为农业工作者开辟了广阔天地,为我国迅速发展农业贡献力量是相当光荣的。我希望你能安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祖国的建设对科技人才十分渴求,你我专业虽然不同,但是都有广泛的空间,希望我们在不同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
他们胸怀家国,弘志励学。这样充满壮怀激情的对话,在信件中反复出现10多次。也正是这种清澈的信仰,激励着两人在科学道路上一路高歌。
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刘秀梵、孙增圻分别留校工作。也因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他们先后远赴海外留学。回国后,孙增圻长期从事智能控制及机器人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遥科学及空间机器人专家组组长。刘秀梵长期奋战在动物传染病学研究最前沿,研制出禽流感灭活疫苗、基因Ⅶ型新城疫灭活疫苗等多种疫苗,填补国内外多项空白。
相信光、追逐光、成为光,两位老人不仅自己坚定信仰追光逐梦,更在教学和科研中将这种信仰传递下去。
刘秀梵所在学院,有一支禽病研究科研团队。该团队30余名成员几乎都是海外归国人员,超过2/3是学院自主培养的科研人员。“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着可贵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不忘科技报国初心。”90后青年科研人员陈玉是其中之一,如今他正接过使命,投身到动物传染病学教学科研中。在他看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正是源于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虽然年事已高,刘秀梵手中的科研工作一刻不曾停下。在他看来,数年如一日的基础研究,有些时候会觉得枯燥。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要坚持创新、潜心钻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总会有结果。
矢志报国,奔向山河更深处
“我相信像你这样有着聪明的脑袋和顽强学习的毅力,将来一定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你这样既有远大抱负,又有踏实钻研精神的人,正是发展科学技术需要的。”
……
工作之后,两人忙于工作和家庭,联系不再频繁,但都将彼此的友谊珍藏心头。孙增圻给刘秀梵的19封信,刘秀梵至今珍藏;刘秀梵给孙增圻的信件因对方多次搬家,已经遗失,但刘秀梵寄给孙增圻的照片,被孙增圻一直放在案头台板下。
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人们永不停歇。这些书信在扬州大学党日活动中被传阅,又通过网络传播,在大学生中间激起不小的涟漪。
“过去交通很慢,书信很远,但梦想却在实干笃行中日渐丰盈。”在扬州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晨阳看来,这些书信让自己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中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矢志报国。”
“责任、学习、贡献、国家……信件中的这些关键词,最近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扬州大学兽医专业研究生王圆梦即将毕业,面临关键的人生抉择——是留在城市还是返回家乡?就在王圆梦犹豫不定时,她读到孙增圻在毕业前夕给刘秀梵的回信,信中说“即将面临毕业分配,我想你一定能坚决服从祖国的分配,争取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对她触动很大。不久前,王圆梦选择到山东省惠民县一个乡镇就业,即将成为一名基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工作人员。
胸中有丘壑,强国需有我!刘秀梵这样勉励青年学生:“我们要打牢基础,好好学习,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更要将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日拱一卒。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国哪有家,我们要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
记者手记 >>>
青春,因奋斗而绚烂
□ 叶 真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泛黄的书信,传递着文字的力量,无声地诉说着60多年前青年人的信仰与坚持。多年后,再读这些文字,依然让人无比动容,热血沸腾。
对刘秀梵院士来说,高考时与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失之交臂,大学期间又被迫“三易专业”,他依然没有迷失方向,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奋力拼搏、矢志不渝,最终找到自己心中的星辰大海。
在采访中,刘秀梵院士强调最多的是理想、目标与信仰。“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他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和韧劲,要找到做学问与“头衔”的平衡点。
当年在国外留学学成后,刘秀梵院士本可以留在国外获得较高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但他坚持回国。“我们出国进修,为的是祖国在科研中力争主动,争当主角。”怀着对祖国最深切的热爱,他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在兽医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坚守数十年,用一生践行当年的诺言。
随着年龄渐长,刘秀梵院士的精力不如从前,但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一刻不曾停歇。采访结束后他对记者说,“做人不能忘本,学术无边但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在历史长河中跑出更好的成绩!”
青春,因奋斗而光彩,青春之花开在祖国的大地上才绚烂。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奇迹。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若干年后,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愿每个人的嘴角都能扬起微笑,归来仍是少年。
来源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