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被鲁迅骂得体无完肤,却被其他大家称为“好人”,胡适的另一面

8 已有 86 次阅读   2024-07-11 08:54
原创 被鲁迅骂得体无完肤,却被其他大家称为“好人”,胡适的另一面
中言说 2024-07-10 12:49
文学巨匠鲁迅笔下有一个人物很特殊,被他三番五次骂,骂的体无完肤,他对这个人物极尽刻薄讽刺之能事,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很让我们崇尚。在我们印象中,能被鲁迅骂的那么狠,这个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今天来介绍近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就是曾经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我们不谈这些,我们谈的是他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他对陈独秀的仁至义尽,他对周作人的鼎力相助。
因为对朋友的宽容博爱,为他赢得“好人胡适”的美誉。让我们探寻一下胡适这个道德的宝藏。
我们常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困难,在老朋友陈独秀遇牢狱之灾时,他不因政见不同见弃,反而倾力相救。在周作人做汉奸之前,他是殚精竭虑地劝说,之后又为其尽力开脱。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两个巨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曾是亲密的战友。1916年当陈独秀经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时,胡适远在美国,但他们的思想不谋而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刊登在《新青年》上,吹起了白话文革命的号角。
1917年,陈独秀来到北大,胡回国后也到北大任教,二人协力齐心,推动新文化运动,同时成为这次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两人分道扬镳,陈独秀日趋激进,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之路,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胡适则坚持科学、民主,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代言人。
胡、陈分手后,陈领导的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在1927年两党分裂,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而在此过程中,最惨的莫过陈独秀,不仅两个爱子延年、乔年惨遭杀害,自己也被当成失败的替罪羊,被开除出党。
此时的陈独秀,众叛亲亡,形影孤零,过着流亡生活。1932年,陈独秀被逮捕,当时国民党政府已内定由军事法庭审判他,并处以死刑。陈也抱定必死之心,他给人题写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墨迹,但求速死。
这时,正是胡适,鼓动起北大教授,对陈独秀采取了营救活动,通过各种关系,四处活动,由胡的好友罗文干(时任司法部部长)斡旋,在蒋介石首肯下,将陈转到刑事法院,以判刑保全生命。这不是胡第一次救陈,1919年陈被北洋政府拘捕,也是胡适出头营救。
那时,他们是战友,这次两人在思想上已是敌手,而陈已如无人答理的丧家犬,胡的援手,无异雪中送炭,难能可贵。陈在狱中,亲笔给胡适写信,表示了感谢。
要知道陈独秀一生孤傲,不管在多潦倒时,高官权贵以可怜心态送他金钱厚礼,他一概拒绝。而在给胡的信中,可看出他对胡的友情和信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得以提前出狱。他出狱后,即住在胡适最好的朋友傅斯年家中。在南京、武汉失陷后,陈流落到重庆不远的江津县农村,生活窘迫。
1938年初,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他一直关心着陈的命运,他的朋友几次写信告诉有关陈的贫病状况,甚至商量由他想办法让陈赴美,但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显然爱莫能助了。1942年,陈独秀在四川小镇于贫困中死去。
不管胡、陈在思想上有多大分歧,胡适始终把陈当做朋友对待,对朋友的遭遇耿耿于怀。
困境中才能看到真正的朋友,才能见到真正的博爱、慈悲、仁义。胡适在陈身陷牢狱,孤立无助,伸出援手。这些才是大的人性,大的道德。
胡适、鲁迅、周作人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顶级人物,他们都值得尊重,都是大师。可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太多政治色彩,如鲁迅,一度被推上神坛,虽不是一句顶一万句,也是只言片语,就能致人死地。
胡适在大陆曾被骂,但在海峡那边,可也是一尊巨神。老蒋亲笔挽联云:“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而周作人更不必多说,一个“汉奸”的帽子,足以压他半死。
抛开他们身上的政治色彩,我们只来聊聊从他们一生的交情、恩怨。
胡适回国后,与鲁迅和周作人在北大相识交往并成为朋友。
在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很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关于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
有时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有时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胡像个帅,鲁像个将,而周作人自嘲,敲敲边鼓。三人关系不错,但不知因背景不同还是别的,鲁迅对胡适,从头就怀有戒心。
胡适对周家兄弟是真心喜欢,他一生可能说得最多的赞扬的话就是对周家兄弟。
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说的价值的人之一。
可他对周家兄弟只落得个一往情深,1926年胡遭到周家兄弟的一次莫名其妙的绝交。
胡适与周家兄弟在办《新青年》时,有过意见分歧,但只是很小的摩擦,没什么可结仇的事。1926年5月,鲁迅、周作人和陈西滢在《晨报》发生激烈笔战。当时徐志摩正主编该报副刊,劝了几次无效后,停登双方文章。胡作为大家的朋友,出于好意给周家兄弟写了封劝说信,言词恳切,劝双方停打此无意义笔仗。没想到,周家兄弟从此与胡绝交。
鲁迅此后再没和胡适来往。周作人则于1929年主动与胡和好。
胡适为此在回周作人的信里对周家兄第写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远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胡和周作人在疏远了三年多,至此完全和好。
过后不久,在周作人的嘱托下,胡帮助他弟弟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找到工作。
鲁迅不仅没与胡适和好,从30年代初,开始不时在文章中挖苦胡适,极尽刻薄之能事。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骂了胡适,而且,鲁迅从未正面对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肯定。反之,对于鲁迅,胡适始终保持着好意,有机会的时候,总要为鲁迅说几句公道话。
1936年鲁迅去世后,女作家苏雪林写长信给蔡元培、胡适,对鲁迅进行了攻击。当时的鲁迅骂胡适尽人皆知,而胡适在回信中则尽力为鲁迅辩护。
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对鲁迅的谩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鲁死后,他也从没发过恶声。
鲁迅死后,胡适一直和周作人保持友好关系。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带领北大师生南下,周留在北京。1938年,胡出任驻美大使途中,听到周作人欲在日本统治下的北大出任校职,给周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苦苦劝说他不要趟日本人的水。但周作人不仅没听,反担任了北平伪政府的教育总督办和文化委员会主任等伪职,沦为汉奸。
抗战胜利后,胡回到北大再次出任校长,而周则囚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
在全国对汉奸一片喊打的情况下,胡适在极大压力下帮了周作人一把。他用北京大学的名义给法庭出具了一份证明,说日伪期间北大校产未遭破坏,图书设备还有增加。为此,胡在报上挨了不少骂,说他庇护老友。而周在这份证明下,量刑确有减轻。周的心中是明白的。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周作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写了一篇回忆胡适的文章,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绝世的精品。
当时,胡适在大陆已被批,更是晚年回到台湾而死,说他一句好话就会有不测之灾。而周作人在这样环境下做怀念之文,真是奇迹。
这可能是胡适死后大陆仅有的一篇纪念文章。周作人隐晦的文字深藏的苦心,令人潸然泪下。他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记得。他无话能说。所以,周家兄弟还是有一个对得住胡适的,尽管胡适生前没听到。
朱学勤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将它做个结尾:
“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六十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六十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