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在中国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中国的两个重要宗教——佛教和道教,都将其视为圣地。
唐朝末年,和尚道宣在终南山创立了律宗,律宗是汉传佛教的8大宗派之一,终南山因此成为佛教圣山。
道教与终南山的缘分则更加久远。
传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而函谷令尹喜(文始真人)在终南山中结草为楼,老子就在此留下了《道德经》。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道教主要流派之一的全真派祖庭所在,传说王重阳就曾经在此修行。
佛道都有隐居清修的传统,因此从古至今,都有无数人前往终南山隐居。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隐士来到终南山,当地村民却不胜其扰,直言:这些终南山上所谓的隐者,并不是来隐居,而是另有目的。
这又从何说起呢?
隐居圣地终南山
很早以前,流传着一句话:“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能够吸引隐居者,除了其在佛道文化中的地位之外,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重要因素。
终南山属于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地,山势蜿蜒,地处险要,山中沟壑纵横,独特的地势,让这里一年四季分明,山中充满奇景。
总结终南山的气候特色:雄、奇、险、秀、翠,终南山既有北方山脉的雄浑,也有南方山脉的秀韵,因而备受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
终南山的景色诱发了他们创作灵感与热情,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描写终南山的文学作品。
李白的《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道出终南山苍柏入云,云松缠绕的奇特景观,
诗人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描绘出终南山上独有的干湿气候,出现的云气氤氲的景色。
诗人韩琦《送秋马上始见终南》:“半天横示全秦壮,积雪高连太白寒。”则描绘了终南山冬日雪景。
古代很多隐士因被这样的美景吸引终南山作为隐居地。
这些隐士隐居终南山,有的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有的为了安心学习提升。
宋代隐士种放,带着老母隐居终南山,在山中一边劳作一边授课,过着自给自足又安贫乐道的生活。
宋史说他在终南山居所简陋,但精神富足,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元代诗人王檝,屡试不第,他喜欢读兵书,科举考不中一时报国无门,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选择在终南山隐居,钻研兵法,就是隐居专注学习的典型。
正是有了种放、王檝这样的隐士,一代接着一代隐居于终南山之上,让终南山在隐士界的名声越来越响,逐渐成为了“隐居圣地”。
真隐和假隐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隐士选择隐居终南山。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隐士多了,其成分变得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来终南山修行的老侯,在村民眼里是一个怪人。
他在这里修行多年,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背诵道德经,他说尽管已经做了多年,对道德经十分熟悉,但是每次背诵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他说,每次参悟道德经能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他追求内心的快乐,在终南山修行多年,他很少看手机,
老侯住在一间破旧的土房子里,屋里的陈设简陋又寒酸,没什么家具摆设,现代人日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他也没有,每日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重复。
在附近村民看来,老侯这种生活太封闭了,丝毫不接触电子设备,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老侯对这种生活却甘之如饴,他说自己的生活规律简单,每天的食物就是自己种的白菜,喝得水从山下小溪里打的,这样的生活花钱很少。
每天除了吃饭,他的主要内容就是打坐,背诵道德经,老侯说自己20几岁就来到终南山修行,已经隐居这里30几年了,
他已经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终南山,但他觉得这种生活很有意义,让他的精神生活充实,以后还会继续修行。
由于老侯在这里时间很长,附近村民都认识他。
在村民看来,老侯长期独居,不与外界接触,已经丧失了交际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
村民曾经见到老侯的家人来这里看望他,面对家人,老侯却很少和他们沟通,多年的清修生活,已经让老侯和家人在心灵上有了距离。老侯让家人感觉陌生。
看到老侯和家人相处时的尴尬场面,村民的评价是:老侯的生活方式不食人间烟火,人活着,哪有只顾修行,不顾人情世故的呢?
但,也许,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不问世事放下万缘,全身心投入修行中,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需要看破红尘,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村民的境界与老侯显然不在一个层面,所以村民们才会觉得老侯奇怪。
古怪的隐者老侯,算是终南山上真正修行的隐士。
但是还有一些人,来到终南山希望成为隐士,却并不具备隐士的素养。
比如一位终南山的村民,说起到自己的租客小魏。
小魏是一个来自四川的90后,大学刚毕业,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心情郁闷来到终南山修行,小魏租了一间破旧的茅草屋,每天在里边念经。
来到这时间长了,小魏身上的钱花光,他每天就去山中吃不要钱的斋饭,为了打法无聊时光,小魏还会去山里听一下讲座。
听完讲座,他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小屋里,好几天不出来,房东怕他出事情,曾经来到屋子里看他。
房东打开小魏的房门,眼前的小魏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躺在床上,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臭气,屋里的摆设乱七八糟,小魏也无心整理。
房东说:小魏本来是来修行,但是来了之后,他的精神状态反而更差了,甚至比之前更加消极避世。
房东怕小魏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再三劝说,小魏最后听劝下了山,重新回到社会。
在房东看来,小魏是心理出了问题,他跑到终南山隐居认为这里能给他慰藉,可以解开心灵的困惑,但最后并没有实现,反而比之前更严重。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困惑可以去咨询心理医生,总之,心理问题需要自己主动调节,而不是在终南山隐居,自暴自弃能够解决的。
小魏不管怎样,还是抱着成为“隐士”的希望来到终南山的,但是还有一些人,压根就是“假隐士”。
有人看到小说或者电视剧将终南山描绘成仙气袅袅的天堂,便以为这里的生活一定和日常生活很不一样。
他们凭着对“人间仙境”的幻想,以“隐居”为名,意图来此享受生活。
小锋是一位杂志撰稿人,当他听说终南山上隐士上万的消息后,专门来这里一探究竟,可他来到这里时,却发现不是那回事。
他徒步终南山,碰到一群隐士,他们居住在新盖的砖房或者农家小院里,里边的陈设很多都是崭新的,这些隐士不是独居,而是几个人合住在一起,这样的生活条件让小锋感觉不解。
在他印象中,隐士应该是独居在简陋破旧的茅草屋里,每天过着清苦又规律的清修生活,而他看见的这些所谓隐士,不是清修,更像来这里旅游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享受。
小锋还记得那年,他再次来到终南山探访隐士,忽然山上下起了大雪,大雪过让小锋等了许久。
当大雪过去,他再次来到同样的地方准备采访隐士时,却发现原本住在农家小院里的隐士已经消失不见。
后来,当地一位修行多年的隐士告诉小锋:终南山气候多变,雨雪时常说来就来,在终南山居住需要很大的忍耐力。
小锋要找的那些隐士,跑到终南山只是图一时新鲜,一遇到真正的困难,自然跑得一个不剩。
采访完,小锋感慨道:想做个真正的隐士哪有那么容易?很多人根本不是真的看破红尘去隐居,只是将这里当成一个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罢了,但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世外桃源呢?
不过假隐士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终南山大名在外,早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世俗之气。
古代也有人觊觎这里的奇特景色,来此居住,实在并非隐居。
韩愈在《游太平公主山庄》一中说:“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描绘太平公主依仗自己的权势,在这里修建豪华别墅,企图霸占终南山下的奇景。
而这甚至不是孤例。
《旧唐书·元载传》说:“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这里说的城南,就是终南山。
元载看见的终南山居住的不是隐士而是一些达官显贵,带着庞大的家眷在这里过着奢侈的生活。
可见“假隐”一事也是“自古以来”了。
假隐士逼走真隐士
但是,隐士有真有假没什么,也没人指望每年那数万隐居者都是真心隐居修行,严重的是“假隐士”逐渐逼走了“真隐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网红来到终南山“隐居”了。他们其实纯粹为了钱,这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变化。
小宇是山西人,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摄影工作,来到终南山后,她喜欢这里的奇异景色,索性租了一间村民的茅草屋住下来,在屋前的空地里种菜自给自足,
平时,小宇都会去终南山中拍摄一些奇景,投给媒体。
后来,她的摄影作品在网上火了,很多人来到小宇的居住地,看到她一个人孤独的生活,问她苦不苦?她说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宇凭借这些作品,成为了网红,这给她带来了巨大收入。
很多人看到小宇的成功,也来到这里学小宇的样子,录制在终南山的生活短视频,放到网上,试图引起别人的关注。
有人看到了商机,甚至在终南山开办隐居课程,招收学员学习,在村民看来,这就是圈钱。
来的人多了,原本荒芜的房子也有人抢着租,村民也顺势将房价抬高,
楠楠在这里隐居几年了,她说终南山几年前一家茅草屋一年租金只有400元,但是这几年房东一直在抬高房价,从几百涨到几千,从几千涨到几万,
高额的房租让楠楠不堪重负,在她的口中,终南山飘荡着一股铜臭味,让她这样想专心修行的人,没办法呆着了。
确实,有些人在终南山居住一年的花销,有二三十万之多,让村民挣到了房租。
但是,连村民也说:这些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搞钱,他们根本不是来隐居,更没有看破红尘,是名副其实的假隐士。
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净土,终南山之所以有吸引隐士的传统,那是因为山中存在老侯一样的修行者,他们轻物质,重视精神世界,虔诚的追求信仰。
可以说,是一代代这样的的“隐者”塑造了终南山这个隐士圣地。
虽说来到终南山用隐居为名追求名利的假隐士,其实也是古代就有。
《新唐书》记录卢藏用:“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
这段记载,说的十分清楚,卢藏用是一个利用隐士之名自己捞取利益的假隐士,在外人眼里丝毫没有素养与节操。
但如果来到终南山的隐士都为了钱,甚至向现在这样,假隐士数量激增,将真正的隐士们都逼得离开终南山,长此以往,终南山上千年的隐居传统也被毁于一旦。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