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一位生逢明末清初的文学奇才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和幽默。生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尽管童年贫寒,却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年仅九岁,金圣叹就步入私塾求学,刻苦钻研,培养出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然而,他的好奇心和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其怪诞作风曾被黜革,但这并未挫伤他的热情。
金圣叹以他的狂放不羁和丰富的文学才华著称,他的文笔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尽管在官方评价中颇受质疑,但他的作品却吸引了一些知音之士的关注。
顺治十七年,
皇帝的赞扬似乎为他正名,皇帝称赞他为“古文高手”,
认为他的作品不应受时文之限制。
然而,金圣叹并非只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拥有强烈正义感的人。顺治十八年,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蛮横行径激起了金圣叹及其他苏州士人的义愤。
他们在孔庙集会,借悼念的名义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这一行动引发了清朝官府的警觉,金圣叹等七名士人被以叛逆之罪逮捕,最终判处死刑。
金圣叹是个妙人,为人幽默了一辈子,死到跟前了也依旧幽默风趣。
身陷牢狱,即将面临严峻的死刑,他却意外地叫来了狱卒,声称有“要事相告”。
狱卒立刻怀着好奇心前来,或许期望着能够听到某个惊世骇俗的消息,或者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指示。
毕竟,金圣叹的智慧和风趣早已为人所熟知,谁知道他临终前是否会留下令人哗然的遗言呢?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狱卒高兴地准备记录下金圣叹即将透露的“要事”,却没想到他的“要事”居然如此幽默。
金圣叹笑眯眯地指着端来的饭菜,用幽默的口吻说:
“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尽管审讯的过程异常艰辛,严刑拷问下,金圣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然而,这场审讯最终以严酷的判决结束,金圣叹被判处叛逆罪,将面临死刑的刑罚。
临刑前的时刻,金圣叹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
还有心情给在场下哭得撕心裂肺的儿子出个对联。
刑场上,鬼头刀寒光闪闪,刽子手手持利刃,阴森的气氛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在这冰冷的氛围中,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望着即将告别人世的慈父,悲切之情涌上心头,泪水如泉涌一般。
然而,金圣叹并未因此而颓废,他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思维敏捷的风度。面对儿子们的悲伤,他却满不在乎地道:“痛哭干甚,不如来对个对子吧。”
他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
可是,现在哪是对对联的时候啊,儿子们的悲痛之情让他们难以集中精神去对对联,泪水淹没了他们的视线,他们难以为继。
金圣叹轻轻思索片刻,见儿子们的悲伤难以平息,他温和地说:“起来吧孩子们,别哭坏了身体,为父来替你们对这个下联。”
接着他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这对联如同一首歌,描绘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众人听后,不禁动容,黯然神伤。
这副生死诀别的对联,构思巧妙,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意蕴深远。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透露出金圣叹看到儿子悲切哭泣的心情,深感同情与怜悯;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昭示着他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滋生酸楚与难舍。
人生的最后时刻,站在行刑的地方,金圣叹的目光在周围阴森森的刀光中游移。冷风呼啸,似乎也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冰冷命运。
然而,他的思绪却并未被眼前的景象所束缚,而是飘向了遥远的地方。
就在行刑的前一刻,金圣叹突然神秘地向刽子手示意,示意他靠近一些。他轻声对刽子手说:
“我耳朵里藏了200两银票,如果你愿意先砍我,这钱就归你!”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刽子手感到难以置信。他犹豫了一下,似乎陷入了对金圣叹的话语的思考。
但很快,他的脸上就露出了贪婪的表情。
反正都要砍头,先砍他和后砍他也没什么区别,还能有银子赚,简直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于是难掩喜意的刽子手朝金圣叹点点头,表示自己同意了,并把金圣叹排在行刑第一位,然后毫不犹豫地挥刀落下。
当人头落地,金圣叹的身体倒下的瞬间,刽子手迫不及待地去找银票时,却只找到两张团起来的小纸条,打开一看之后立刻脸色一变。
原来,这并不是银票,而是写着两个字的小纸条:
一个写的“好”,一个写的“疼”,连起来意思就是“好疼”。
毕竟是砍头,肯定很疼,但真砍下去了之后小命都没了还怎么喊疼,于是灵机一动的金圣叹就偷偷写下这两个字藏在自己耳朵里,也算是死前最后皮一把了。
尽管面对死亡,金圣叹依然保持着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坚定的态度。他用最后的一刻,向世人展示了他无畏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超然态度。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