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上海法租界的一栋别墅内,女主人许广平的平静生活被打破。日本士兵突然闯入,将她押走,罪名是私藏中共地下党人员名单,这个罪名不过是侵略者为夺取鲁迅手稿而设的圈套。
她忍受了76天的残酷折磨,最终获救。
而她的丈夫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身为日军文化委员会的要员,却始终冷眼旁观。
这对曾经亲密的兄弟为何最终反目?
周作人的冷漠又源于何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字洗练优雅,风格迥异,因此在文坛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即便是他的哥哥、文学巨匠鲁迅,也曾赞誉他为“散文第一人”。尽管周作人与鲁迅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文学和人生的风雨,
但历史的波折使他们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鲁迅与原配朱安的婚姻名存实亡,两人性格和志向的不合最终导致了情感的疏远。
鲁迅后来与许广平,一位年轻的学生和思想上的伴侣同居,并与她共育有一子周海婴,周作人对许广平的态度始终保持冷漠,甚至拒绝承认她的嫂子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兄弟之间的情感裂痕。
1936年秋,鲁迅因长期累积的健康问题不幸逝世。他留下的遗产,包括位于繁华上海法租界的别墅及家乡的所有财产,依照遗愿全部归许广平所有。
这一决定反映了鲁迅对许广平不仅在情感上的依赖,
也确认了她在维护和传播其文学遗产上的重要角色。
此时周作人正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担任重要职务。他的职位虽然显赫,但内心对鲁迅作品的掌控欲和对上司的讨好心态驱使他策划了一场阴谋。周作人知晓上司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崇拜,
便捏造许广平藏有中共地下党员名单的罪名,
企图以此迫使许广平交出鲁迅珍贵的手稿。
在1941年深秋的一夜,许广平和她的年幼儿子周海婴刚刚安顿下来,却被突如其来的猛烈敲门声惊醒。
在许广平还未反应过来之前,几名日本宪兵已强行闯入她的住所。
这些宪兵无视许广平的抗议,粗暴地翻找着一切可能藏匿机密文件和资料的地方。他们最终发现了鲁迅遗留下的日记和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稿。
在离开之前,宪兵命令许广平随他们前往宪兵队总部,其威胁的态势使许广平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在被带走前,她急忙吩咐周海婴,嘱咐他一定要在天亮后寻求亲友的庇护,并不要忘记按时服用药物。
带着对儿子的深深牵挂,许广平被迫跟随宪兵离开,
留下周海婴目送着母亲被带走的背影。
据许广平后来的回忆录所述,她被关押在一个狭小、潮湿且充斥着难闻气味的牢房中,
与她同囚的还有四十余名同样遭受不幸的人。
这个地狱般的环境让所有人都感到绝望,囚室内人们因为拥挤不堪而频繁发生争执。
日军初期通过各种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试图从许广平这位进步文化人士口中套出上海地下组织和抗日人员的名单,
许广平坚定不移,始终拒绝合作。
到了被关押的第五天,许广平被拖至审讯室,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和利诱,她坚决不触笔签字。
日军的审讯官在多次无果后终于恼羞成怒,
对许广平施以肉体上的暴力,打击她的坚强意志。他们用马靴猛踢,用皮鞭抽打,让许广平遍体鳞伤。尽管身体遭受重创,但许广平心中唯一的念头是坚守信念,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其他人。
日军还采取了一种更为羞辱性的折磨方式,试图让许广平当众脱衣以打破她的心理防线。但许广平并未因此屈服,她在内心默念:“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牺牲个体,保全整体。
”这种非凡的坚强让她能够在极端的痛苦中保持沉默。
直到被关押的第八天,许广平遭受了残酷的电刑折磨,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面部肿胀,肢体青紫,尽管遭受极端的痛苦,她依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她的坚韧不拔和英勇表现,最终让日军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进一步的折磨。
在极端的逼迫下,许广平被迫承受了莫须有的罪名,
日军无法从她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信息,于是决定将她转移到更严酷的集中营。在那里她遭受了更加残酷的电刑折磨,电流如蛇一般在她的肢体上爬行,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尽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许广平依然凭借对丈夫的回忆和对日军暴行的愤怒,
坚持了长达76天的折磨。
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令人震惊,让人不禁对这位温婉贤德的女性重新评价。
当好友得知她的困境后,前来集中营门口探望她。他们看到的许广平已是遍体鳞伤,情况凄惨至极,
几乎认不出这是曾经那位风度翩翩的女士。
周作人作为日军文化委员会的主席,虽然得知许广平遭受的苦难,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在周作人看来,他与许广平之间的联系已名存实亡,
他不视许广平为家人,也无需承担救援的责任。
在战乱与政治的大背景下,周作人更是无暇顾及其他,只能关注自己的生存与职位。
许广平在被释放后,继续积极参与民主和革命事业,她笔耕不辍,通过文字激发和鼓舞人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许广平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重大变革,
而且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多个方面,
担任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职务。
她投入大量的精力对鲁迅先生遗留下来的文稿进行整理和编辑,使这些宝贵的文学资源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接触到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此外,许广平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她撰写了众多文章,纪念鲁迅,并就时事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私人生活方面,许广平虽然生活节俭,但她总是慷慨地支援前线的抗日战士,捐献了大量的日用品、药品以及其他慰问品。这些行为不仅显示了她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也体现了她无私的精神和对抗日事业的承诺。
作为一位母亲,许广平致力于培育和教育她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
通过她的教导和榜样,周海婴最终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学者。
他不仅在北京大学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还成为了国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无线电技术专家。
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鲁迅的文学成就被广泛认可并高度推崇,其地位在文学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广平作为鲁迅的遗孀,也随之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尊重。
她被公众尊称为“鲁迅夫人”,并担任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职务,
成为了新时代下备受瞩目的文化人物。她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常常出席各种文学和公共活动,成为了社会上的风云人物。
周作人的命运却与许广平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他在抗战期间曾协助日伪政权,1949年以后,周作人被贴上了“汉奸”的标签。
这个标签使他从一个备受尊敬的文学学者沦落为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
出狱后,他失去了所有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成问题。
周作人找不到正式的工作,没有退休金,甚至被禁止使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生活变得极其困难。
他只能依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生,
这些翻译工作虽然不足以使他过上稳定的生活,
但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的生计。幸运的是文联和人民出版社偶尔会提供一些帮助,给予他必要的生活支持,这让他能够勉强维持生活。
在个人关系方面,许广平对周作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曾经她对周作人敬重有加,称他为“先生”,但现在,随着自己地位的提升和周作人命运的落差,她对他充满了怨恨和不满。许广平开始利用自己的新地位和影响力,对周作人进行了多次公开的批评和指责,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发泄多年积压情绪的出口。
尽管在政治和社会上遭受重挫,周作人仍然坚持他的学术追求。
作为国内少数精通希腊语的学者,他的翻译作品《伊索寓言》和《希腊神话》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人民出版社经常邀请他参与翻译项目,偶尔给予的酬劳虽然不多,但对周作人来说是极大的支持。
周作人的生活虽然贫困且孤独,但他从未放弃文学创作和翻译,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
他的生活虽不如许广平般辉煌,但在学术上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尊严和自豪。
两个曾经亲近的人,因为历史的巨轮和个人命运的变迁,
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许广平在新时代中享受着荣耀和尊重,而周作人则在社会的边缘挣扎,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愈发疏远和复杂。
晚年的周作人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
曾经是文坛风云人物的他,如今却在历史的尘埃中悄然隐退。
他曾有过的名望和影响力,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同消逝,成为无人提及的往事。
如今的他过着极为孤寂的生活,几乎被世人遗忘,仿佛已经不再属于这个时代。
他的门前少有人踏足,朋友不再探访,
连昔日的同情和敬重都消散无踪。周作人陷入了自我封闭的世界,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悔恨和痛苦中,过去的辉煌变成了今日的苍凉回忆。
晚年时周作人曾多次尝试与许广平和周海婴联系,
希望解释自己的行为,表达内心的忏悔,
甚至试图挽回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许广平和周海婴的态度冰冷而决绝,似乎对他的每一次沟通都保持着完全的拒绝姿态。周作人一次次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感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孤独无助得令人心碎。
随着岁月流逝,周作人的健康状况也逐渐恶化。
衰老的迹象日益明显,身体的虚弱让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晚年的生活变得极为简朴单调,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度过,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风景,回忆着自己的一生。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早已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无法排解的遗憾和惆怅。他的生活再无欢愉,仿佛只剩下了孤寂和痛苦。
周作人最终在这种极度的孤独与苦涩中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他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圈套中,
周围的世界越来越遥远,而他只能在自己的回忆和悔恨中苦苦挣扎。
那些过往的荣耀、文学的辉煌,都被时间所淹没,而他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沉重的历史包袱,直至生命的尽头。
1968年,许广平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享年70岁。她的一生是对抗困苦、坚守信念的典范,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公共生活中,
她都展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非凡的毅力。
许广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视为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她的生活和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
她被广泛尊敬和怀念,被誉为民族的脊梁,
她的坚韧和牺牲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在上海一处庄严的公墓中,许广平的墓碑简洁而庄重,上面刻着“许广平同志永垂不朽”的七个大字,这不仅是对她一生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她精神的永久纪念。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