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虚实相生 自成妙境——人物画家陈苏民访谈

8 已有 4659 次阅读   2016-06-24 07:32   标签Microsoft  center  color  style 
小编推荐
虚实相生 自成妙境——人物画家陈苏民访谈

2012-9-20 17:19| 发布者: 丢了幸福的猪| 查看: 789| 评论: 0

    陈苏民的作品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每一幅作品都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认真写生创作出来的。在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城市少女,还是农村姑娘,抑或是古代佳丽,经过她的精心巧构、匠心独运后,风姿卓越、温润大气,呈现出宁静、雅致、温馨、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愉悦感,突出了女性画家特有的细腻和温情,显示出画家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采访人:李霞
受访人:陈苏民
采访时间:9月19日 
 

 

记者: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而您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诗,您是如何让作品显得诗情画意的?
陈苏民:中国文化原本就是诗性文化。丹青原本就具有诗情,诗和画都是用最深刻的“境”和最深刻的“意”的融合,剖白自己的生命和心性。画与诗都具有形象性,虽然两者的形象各不相同,但好诗、好画都要刻画意境。在创造意境这一点上,诗与画有着相通的地方,所以这两种艺术形式才能打破界限,突破语言刻画和线条造型的隔阂而融会贯通,出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境。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还不仅仅在于表面,而在于把画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写胸中之逸气,表自由之情绪”而表达出来。   
       中国文人画即诗、书、画、印相结合,这是最完美的表达形式。中国的美学理论有一个互通互释的现象,诗词之上乘有境界者称“诗中有画”;画作之上乘者自应是“画中有诗”。书法与诗画相通亦是如此。其皆发于性情,源于中国文化,故诗、书、画、艺相通,而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观念密不可分。   
       绘画的语言与思想,缺一不可,前者是对于视觉的,后者是对于心智的。诗书画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图有限而思无垠,方为上乘。“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品格调高低与作者的学识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须掌握传统笔墨技巧,能够体会绘画精神,具有传统文化素养才可能会有收获。没有画外的修养功夫,就会缺乏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方可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方可将诗、书、画、艺融会贯通,方可灵活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记者:有人评价说您的作品属于新工笔画,那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新”在何处?与传统工笔画有何区别?
陈苏民:我的作品的“新”,只是某一方面的新,并不是整体的“新”其实,总体上还是传统的,不断创新是中国画生命活力之所在,因袭模仿没有出路,背离中国画特质的盲目创新亦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借鉴创新,才能不断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时,还不能仅局限于技法形式,更重要的是继承其内在的思想精神,因此,还应不断提高文学、哲学修养,方能摆脱匠气,提高作品层次。有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就是在完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才继续探索创新的。在本质上来说,我的作品与传统工笔画作品是没什么区别的,只是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时代感而已。 
 

 

记者:工笔画着重于形的构造,那可不可以将工笔画的创作理解为是“制作”呢?
陈苏民:创作与制作是两码事。艺术创作首先要深入生活,制作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并没有感情的投入,只是技法的运用。所谓制作,我们可以将单纯的摹仿和机械程式的加工称为制作,因为这些制作不含有或者很少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创作,是经过画家内化了的,体现画家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并寄托了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形式。  记者:工笔画重在写实,您怎么理解这个“实”? 陈苏民:“实”只是一个方面。工笔画的“实”,意象上是写实,以主观为主,用线条去勾勒出画面。实质上并不是要画的“实实在在”,而是“写实”。我认为,工笔画要画到具有写意性,才是好的作品。而这种“写意性”,不是指技法上的,而是指意境和思想上的。工笔画家何家英,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我听过何老师的课,我认为,何老师的工笔画作品,确实是至纯至美的。他从美学与文化的层面上去把握、表现现代女性的心灵美、气质美、形象美、进而使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韵。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文人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何家英老师的作品是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四者兼具。 
 

 

记者:有人说:“艺术,实质上是对哲学的思考。”您是如何诠释这句话的?
陈苏民:我对哲学的认识不是太严谨。但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论点其实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中国画就是“虚实相生,自成妙境”的运用,往往,在创作中,“虚”用的更多,以“虚”代替“实”,更能将作品意境表达出来。除了“虚实结合”,中国画中还运用了“以柔克刚”,用线条的“柔”勾勒支撑整个画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