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1939-),祖籍浙江杭州。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因其一直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相关撰述颇丰。
何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12年,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里,钱理群先生在写给“理想大学”的话中,所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至今仍被广泛讨论。
虽然“利己主义者”并不是一个特有的概念,以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以利己为核心的人。但前面一旦加上“精致”,就多了一层精心打扮的粉饰之意。
于是乎,一旦把“利己主义者”的前面加之予“精致”二字,那就好像披着羊皮的狼,混入羊群,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比起单纯的利己主义者而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疑是高智商的,他们擅长用托辞来包装自己的自私行为。甚至可能将这套逻辑粉饰为,自私=美德,利己=高尚。
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钱理群先生还在“精致的”前面,加上了一个“绝对的”。可见最完整的版本应该是“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里面的“绝对”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个人主义”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奋斗,满足个人的物质精神要求,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那“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套路颇深且训练有素,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
可见,可怕的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可怕的是“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以上,就是钱老先生对教育的忧虑——忽视人格精神素质的教育,盲目地急功近利,没有超越自身私利的大关怀,无疑教育里信仰的沦丧。
追求理想的年纪,怎能被名缰利锁捆绑?
在钱老先生来看,时代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担。”
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在钱理群先生眼里,更像是在培养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惊人地世故、老道、老成,善于利用一切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这不免令人想起前段时间微博各种层出不穷的学生会仗势欺人、耍威风事件。
作为传播分享知识的大学校园,从几处学生会事件里,已不难从大学校园的剪影,见所谓“象牙塔”里的功利化。
以及最近讨论度很高的“助学金风波”也并非个例,不少明明家境更好的学生,大摇大摆地拿着贫困生补助,用着iphone玩着单反,硬生生挤掉这些明明该留给真正贫困学生的名额。
满足一己私欲为先,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大可放到一边,已经是一部分当代青年的理念。而这群人,往往还是高等教育的既得利者。而钱理群老先生2012年提出的问题,时隔6年,如今仍然在我们的校园内群像性上演。
这不免让人想起一本曾经在美国引起广泛热议的书,名为《优秀的绵羊》。
大概说的是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5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却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但是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
为此,他发表了一篇《精英教育的劣势》来探讨这些问题,没想到,这篇文章就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他把藤校形容为外表有特色,但内里都是“失了灵魂的地方”,因为藤校的学生大都居住在“精英”的泡泡里,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
德雷谢维奇提出“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而我们也在节目的弹幕里,看到有人触目惊心地指出:一帮人说因为没钱,所以顾不上理想。这种严重的同质化——自私自利以及“理想”的丧失,似乎是世界性的难题。
或许我们也该问问自己,当真正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奋进求知被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趋炎附势所替代,那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还真的是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吗?而我们究竟又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对此,钱理群先生提出了几点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大学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再来,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接着,一定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不能狭隘地将大学办成职业培训班。最后,大家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该追求理想的年纪,却深陷于名缰利锁的泥沼,自利为先,信仰靠边,若变为一种常态,那对社会、对国家的损害,将远超我们所想。
在《优秀的绵羊》里,作者指出“他们的确聪明,有天分,活力四射,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贪婪、冷漠、怯懦,没有勇气,没有远见——这就是今天的精英阶层。”
看来放眼世界范围内,无论是“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好,或是“精英”阶层也罢,都在面临着同样棘手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教学就是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的真正追求。
若我们都把大学的目的看作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完全踢出掉经历教育这件事情,那其实就是一种不幸。
在拉丁语里“教育”的本意是“激发”,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并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状态,而不是把他们装订在一个不变的定制款盒子里。
附:信件原文
我们正在培养出一批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2年4月22日
2007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说第一条。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了呢?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这是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的一项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人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对就业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现代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断会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职业出现。这使得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具体的培训是可以通过训练班来解决的,眼光狭窄地把大学办成一个职业培训班,那可能再度耽误大家,而且可能整个地耽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条新闻。
第二条新闻也让我吃了一惊。说新生未入学,家长和学生就忙成一团,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求打点、照应。还没上大学就开始打听,哪个老师给分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一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这真让我目瞪口呆。我们每个同学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更加重大,也更加严峻。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们现在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学生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那些笨拙的、只会吹牛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套在名缰利索之中自我的庸俗化。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不仅是失职,从根本上说,是在犯罪。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