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论·研究] 诱惑的隐喻——读韦红燕近作有感
热9 已有 5593 次阅读 2016-08-07 12:59 标签: background Microsoft initial border style面对那些曾经给韦红燕带来声誉的《红林子》《湖》《落叶有声》《哈尼女人》《三月风景》《风景中的人》《诱惑》《平》等众多视觉文本,使你不能不被她的勤奋努力和执著追求激励着和感动着。但在这勤奋努力和执著追求的背后,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韦红燕那充满着浪漫与幻想的激情表达,更透过弥漫在作品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怀,也让我们清晰地洞察到一个视觉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艺术形态上的立场与思考。
熟悉韦红燕的人都知道,她不仅幼承家学,还有着一个温暖默契的艺术家庭,加上良好的学院教育的背景,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她今天的艺术面貌。当然对于一个从童年、少年到现在始终生活在北京这个各种风格不断激荡交汇的都市人而言,韦红燕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各种时尚潮流的侵袭纷绕面前,她既不苟同,也不妥协,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立场。在她那冷静的外表下,又始终蕴育着一种难以囚禁的激情。她以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化的个人空间。这个极端个人化的心理世界,不仅将我们逼向了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的文化语境里,更诏示出了都市生活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经验。
正是都市生活的各种细节,才促使她完成了《诱惑》的系列创作。《诱惑》的视觉描述,真真切切地体现出了对都市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诱惑》既是都市的隐喻,也是都市化的生活所充斥着的诱惑的隐喻。
《诱惑》所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韦红燕在用一种非叙事性的意念化的讲述方式,为我们营构出了一个个充满着激情与幻想的视觉空间。阅读着《诱惑》,不知不觉让我想起文艺复兴时期马萨乔的《失乐园》来,亚当、夏娃由于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了乐园,他们虽掩面而泣,但谁又能否认,他们不是第一次品尝到人作为人所秉有的真甘美呢!在《诱惑》中,拉长变细的人体、模糊的隐去了五官特征而难睹真容的人们,似一个个怪诞的精灵而飘浮游荡,依析可辨的人形却又分不清是男是女,一切都是中性的符号化的表征,他们沉浸在一种矇眬般的虚无漂渺的幻境中。或双膝跪地,手捧罂粟作亲吻状,或仰望浩瀚的星空,在发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我们为什么”式的呼喊,或与罂粟相依相偎相迷恋……但无论怎么样,总有一个天使般的人在浅笑,他是在笑那些难以抵御诱惑的人们,还是在笑我们呢?在难以摆脱诱惑的此时此刻,只有他或她才真正明白诱惑的真谛。他不仅引导着阅读者,给阅读者一种现场之感,又充满着回忆之味,既不失冲动,又不觉急迫,有的只是一种心与物的交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知道,人世间似乎总是充斥着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但是面对诱惑,人们所采取的立场似乎最为关键。罂粟花本身的艳丽及人们对艳丽的罂粟花的迷恋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把罂花和吸食鸦片、贩制贬卖海洛因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国际问题,这似乎也是韦红燕创作《诱惑》的动机所在吧!人们总是要面对形形色色诱惑的,但在诸般诱惑面前,人们往往又很无奈,如何在诱惑面前端正自己的态度,这听起来可能很玄学,但确乎又是一个关乎你我他的社会命题,至此不能不说韦红燕已然在当代的视觉经验和实践基础上,对当代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表现了。
《诱惑》所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韦红燕的中庸哲学观的具体显现,在《诱惑》中,一切都是中性的,不仅所有的人物没有面孔,甚至连性别都被有意抹去了,那些充满动感的线条,朴溯迷离的色彩,晃动着的,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幻像更增添了一种模糊化的气氛。在这里没有立场,没有观点,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观众来评判,而韦红燕似乎就像那个旁边浅笑的天使,她深知诱惑所承载着的种种结果,但又不愿承担诱惑后面的任何责任,这似乎也是她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吧。可以说,正是通过《诱惑》的传达,韦红燕也找到了一种与心灵相亲近的表述形式,就像人要倾诉,用适合自己的语言讲出了那压抑已久的心里话一样——“《诱惑》是我对人性中各种诱惑的旁观,人是很难克服诱惑的。组画中我只是把罂粟作为一个中立的符号化的载体,它本身并无过错。它不仅仅作为祛病和麻痹神经、获取利润的毒品,它本身以及它火焰状绚烂的花朵就很有'诱惑'的属性,我借用这特定的形象符号来暗示人性中与生俱有的特征,人为了成就自己的欲望而被各种事物'诱惑'着”(韦红燕语)。
写到这,使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那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