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贤及其作品
□记者 李杉 文/图
古都安阳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说起甲骨文,安阳有不少文字学专家、学者和甲骨文书法爱好者,他们不遗余力地以著书、书写等不同形式传播着甲骨文书法艺术,为弘扬殷商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甲骨文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文字学专家刘继贤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2002年退休后,刘继贤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传承和弘扬甲骨文书法艺术中,他说:“写字是我的爱好,把字写好,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上学时用毛笔写字
为日后写书法奠定基础
古都安阳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当安阳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安阳又成为举世瞩目的宝地,世界各地的人士纷至沓来取经交流,探索其中的奥秘。
今年75岁的刘继贤老家在开封,虽已年过七旬,但却身体倍儿棒,这与他长期练习书法有很大关系。他说,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基本上没有钢笔、铅笔之类的书写工具,写字主要就是用传统的毛笔。
“那个时候老师也讲甲骨文,但是讲的内容比较少,在学习的同时我感到甲骨文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刘继贤说,每天晚上,语文老师都要让学生们临几遍宋体、颜体、大楷、小楷等书体,就连考试答卷也用毛笔。那时候,笔墨在他心中已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日后走上甲骨文书法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在过去那个时代,学生学字、认字就是以写毛笔字为主,考试如果字写得不好也不能及格,这也养成了我良好的用笔习惯,直到参加工作,我还一直保留着用软笔写字的习惯。”刘继贤说。
甲骨文是艺术瑰宝
传承和弘扬甲骨文书法责无旁贷
直到1961年参加工作,刘继贤无论是写学习笔记还是平常办板报写字都一直用软笔。
刘继贤一有时间,就会到县城里逛逛书店、文化馆之类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好的字帖和展出的书法作品。夜里,一头扎在屋里,练习毛笔字。后来到了安阳,刘继贤对甲骨文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接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毛笔已不再是人们认字、识字的主要工具,书法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也慢慢变成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一种消遣。
“甲骨文在识字上要从青少年抓起,建立一支强大的后备军。因为甲骨文不同于其他文字,它是汉字最早的前身,反映了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从原始的到现在的文字,整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刘继贤说,在书法艺术日后的发展道路上,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殷切希望广大青少年要打好基础,勤加练习,不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否则就会走弯路。
刘继贤不仅在甲骨文书法艺术方面有良好的造诣,而且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殷商文化书籍,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刘继贤多次组织甲骨文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将甲骨文推向全世界。2004年,他组织11人代表团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展”,在台期间刘继贤还把自己刻的十几片甲骨分别送给了台湾中华甲骨文协会和与会代表,深受大家的喜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